[关闭]
@vickyhhw 2025-04-20T07:13:37.000000Z 字数 1643 阅读 15

罪的普世性

第一章 复活与重生


《罪的普世性》学习视频

神是光明、公义、圣洁的,而活在罪中的世人却陷在黑暗、不义和污秽之中。(《哥林多后书》6:14))

世上没有不犯罪的人。(《列王记上》8:46)

《旧约·撒母耳记上》中有写道,大卫是合神心意的人。但是,这位以色列的伟大君王也坦诚道:
“我是在罪孽中成型的,在罪性中,我母亲怀上了我。”(《旧约·诗篇》51:5)

《旧约·诗篇》中写道:
耶和华从天上垂看世人,要看有明白的没有、有寻求神的没有。他们都偏离了正路,一同变为污秽。并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诗篇》14:2-3)

这里说“一个都没有”,是从神的善恶标准来讲的,并不是说不杀人、不放火、不偷盗、不妄语等才算不是罪人。

关于罪,必须把罪性和罪行区分开来。

《圣经》中讲的罪性,按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含义是射箭没有射中靶心。所谓罪性,是指人无法完全达到神的道德标准,是对神的道德标准的偏离。

所谓罪性,是指以自己为核心的自私心态。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之后,人与神的关系破裂了,从此,人不再以神为中心,而以自己为中心。人人都有罪性,没有例外。

我们凡夫的心里面都有自私心、贪求心、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等各种罪性,所以神说:“没有一个人真正行善。”

罪性是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原罪。

罪行是内在罪性的外在表现,人内心的自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罪行。

之所以说“人人都是罪人”,并不是人有了罪行之后才成为罪人,而是说,人与生俱来就有罪性,人的自私心、骄慢心、嫉妒心、贪爱心和嗔恨心等罪性,必然引发各种罪行而犯罪。

我们学过“亚伯拉罕”的故事,亚伯拉罕是神拣选的人,在当时的人类当中是最优秀的人,亚伯拉罕可以算是以神为中心的人,他对神的信心非常好。亚伯拉罕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他仍然还是有微小的过失、有微细的罪行。

摩西更是这样,当神要求他做事的时候,他就一直地推诿。用神的标准来说,他还是没有完全做到真正的行善,也就是说,他还是有微细的罪行的。

在教会中,在神家做工的弟兄姊妹们,即便表现出道德水准很高,常常行善,感觉自己很高尚,没有罪行,但仍然不可能清除自私心、高傲心、嫉妒心......各种恶念、恶心不可能清除。也就是说,不可能清除这些罪性,也有很多微细的罪行,自己觉察不到。

当主基督来到世间的时候,传授了生入天国的教导。

(《约翰一书》3:15)凡恨弟兄的,就是杀人的。你们晓得凡杀人的,没有永生存在他里面。

(《马太福音》5:28)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人时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

深藏在人思想隐密处的罪性,不仅他人看不见,如果不通过学习智慧,就连自己也觉察不到,潜意识里,也是一直在掩饰自己的罪性。我们明明知道自己并非无辜,常有闪失,有见不得人的念头和行为,但却仍不时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我安慰,不知羞耻、不知惭愧,看不清自己的罪性。

主基督对这种普遍存在的“自以为义”的骄傲心态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旧约》中约伯就是这种人的代表。

(《马太福音》22:35-40)有一位律法师,要试探耶稣,就问他说:“夫子,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主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是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用心去爱神和爱人,是主基督所讲的道最核心的思想。主基督要求门徒们爱神要超过爱一切亲人。

(《马太福音》10:37)爱父母胜过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胜过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

(《路加福音》14:26)“人到我这里来,如果仍然爱着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很多信徒对神的爱是不够的,一做事情就忘记了神的教导,忘记了诫命,表表面面的、不光明磊落。交朋友也不真诚,虚情假意的,对待朋友,可以利用的时候就甜言蜜语、小恩小惠,一旦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便不理不睬了。

作为一个虔诚的信徒,我们应该尽量地去看清自己的罪性,觉知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


《智慧之光》目录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