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kyhhw
2023-07-04T12:18:13.000000Z
字数 1832
阅读 173
第五篇丨践行篇
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道”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指万事万物的真相及其蕴含的真理,是我们做事的依据和原则。
《中庸》开宗明义:学习、领悟、修正宇宙真理运行之道,体悟天命,执行天命,通达宇宙真相及其蕴含真理之法,这些都需要圣人的教导和教化。这些教化由于人们的精神境界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选择的道路不同,其结果也必然不同。
我们将人生境界大致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崇尚娱乐至死的人。他们的心性被物欲所驱使,只顾肉体享受,并以此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准,导致他们没有法律观念和道德底线,即使因触犯刑法而身陷囹圄也不思悔改。
第二种是患得患失的人。这种人唯利是图,缺乏信仰,胆小怕事,明哲保身,不重信义,虚荣嫉妒,遇顺境流连忘返,遇逆境忧伤恐惧,以名利地位,荣华富贵,为终身奋斗目标。
第三种是知足感恩的人。此种是吉祥智慧之人,他们由诚而明,胸怀远大,从容自然,心性洒脱,知足安乐,淡泊名利 ; 他们不仅推功揽过,安受苦忍,还能用智慧化解侮辱,把怨恨化为乌有;他们真做实行,不尚空谈,生活简朴,时刻以照顾众人为己任;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令人倍感亲切。
第四种是超凡入胜的人。具有无量的智慧和德行,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他们待人平等、博爱、重道忘情,对荣华富贵、名利地位没有丝毫兴趣,全心全意为大众的安乐而尽心尽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回望古圣先贤,他们都以身作则地教导我们,不能迷失在不断膨胀物欲中,做人不能鼠目寸光,只为眼前利益而活。所以夫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我们要抬起头来,遥视远方,仰望苍穹,俯瞰大地,立于天地之间,我们该好好思考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之一生——志于道,据于德。
何谓“道德”?“道”即道理,若明了道,则能知其所行,行所当行。
“道德”即使向道而行,知行合一。
子曰: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夫子一生好学,不耻下问,他告诉我们,人生应当这样活:十五岁立志学习,不唯学习生存技能,而是学“道德仁义即六艺”,三十岁时在学问上有所建树,在事业上有所建立;四十岁通达人世间的所有事例,而没有疑惑;五十岁时知晓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60岁时面对世间一切宠辱毁誉,都可将所听闻的是非好恶融化在心里,宽容豁达而不动摇,此为“耳顺”;七十岁在正道上随心所欲,任运自在,甚至出神入化,达至胜境。
人之作为——依于仁,游于艺。
《道德经》有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以人心不古之现状,我们还可以加述两句:失礼而后刑,失刑而后兵。
愿意追求真理,体悟生命的本性。证悟宇宙的大道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所有人都应该学习和培养仁、义和理,学仁义,首先要树立因果正见。通过讲恶报故事来吓唬人,利用人的畏惧心理而行善积德,如此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迷信心态,当然不是正信因果。
其次,及时正信因果,人们还会因为满足欲望的快感太具吸引力和旧习难改,而免不了犯错,所以只懂善恶有报的人,是不可能控制和驾驭自心的。所以若想践行断恶行善,见义勇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品德,就得明白有求皆苦的道理,然后再体察一切事物变化不息的道理,就不会心怀执念,因贪爱痴迷而沉沦无助了。
现今之人大多沉溺在爱好当中而无法自拔,不知“游于艺”,而是“溺于艺”。此等无道失德者就只知重“艺”了,不求道便没有创造力,像电脑般记录知识技能,人堕落成了机器,而人是有着无尽潜能的,不开发则太过遗憾。所以有眼光的人就会远远超越思想僵化落后者而创造生命的奇迹。
人之贤德——智、仁、勇。
孔夫子说:智慧的人没有迷惑,仁慈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恐惧。
喜好学习圣贤教诲,就接近于智;将学到的教诲好好落实,就能接近于仁;在学习和落实的过程中发觉自己的错误,生起惭愧和羞耻心,不因畏惧而隐瞒逃避,敢于积极改正过失,这就接近于勇。
了解智、仁、勇三种品德,就知道如何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和做法。知道如何修正自己,就知道如何管理人民,如此就能办好天下的事。
纵观人类数千年发展史,国与国之间不断爆发着冲突和战争,历史的车轮虽不断向前,历史的问题却不断重演,其根本原因是人民忘失了本心,丢失了信仰。
有文化、才有文明,文化一旦断了根,文明就会毁灭。
有文化是因为有信仰,信仰是文化的根源。
我们站的高,就看的清,看清了,就要勇于不断地传播圣贤思想。我们相信,通过努力不懈地弘扬圣贤之道,和万众一心地虔诚努力,人类必能再创崭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