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kyhhw
2023-07-03T19:38:09.000000Z
字数 1204
阅读 210
第二篇丨《道德经》里的“终不为大”
说到“报怨以德”,也就是以德报怨, 一个意思。我们都知道,结怨容易解怨难。憨山大师有解释,他这样说:“世俗之人,无 论贵贱,事最大而难解者,怨也。然怨之始也,偶因一言之失,一事之差。遂相构结,以至杀身灭名,亡国败家之祸。甚至有积怨甚深,父子子孙,累世相报而未已者。此举世古今之恒情也。岂非其事极大且多哉。惟圣人则不然。”
大师说结怨可能是因为一句话失言,或者是一个小事情,逐渐会发展成杀身之祸,亡国败家,甚至子子孙孙冤冤相报,无有了结。众生之间的怨结,特别是人类,人记仇,记性好。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解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有很多人修道,学着学着就附体了,这就是冤家来了,冤家来报仇,报仇的事情——"做鬼都不放过你",这个话是真的,不是说假话。
所以这里说报怨以德,意思是说怨要解都不容易,更不要说以德来报之。在论语中,孔子也有一段话:《论语 · 宪问》中说:“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夫子说一个人已经用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别人的恩德呢?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个直就是公平正直的意思,孔子教导学生,学生们的境界也只能达到这 个境界,能够公平正直地来做事情就不错了,没有以怨报怨,没有公报私仇,那就算是很好的人了。
孔子去引导他学生的时候,就说你们能做到这个境界,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那就很不错了——他对学生的要求。但是对我们修行人来说,不同境界的人,对公平正直的理解还不一样,不同的道,会产生不同的德,道和德是相匹配的,随着修行见地的提升,这个德的境界也有所不同。
人天道的修行人用因缘果报的观念来对待怨恨,就是以直报怨,因为他相信因果了,就不用以怨报怨了。
打比方我们是公务员,与我们之间有怨结的人来了,我们还是秉公办理他的事情,公平正直地处理他的问题,并不公报私仇,以怨报怨,就算是很好的人了,这就是孔子认可的人。
作为解脱道的修行人,我们要学习人无我空性的智慧,这个时候对待怨恨,通常观无常、观无我,用缘起性空的智慧来对待怨恨,这种心态已经趋入圣者的心态了。知道怨恨必须彻 底根除,通常就会以德报怨,善待怨敌,以此来对治心中的怨恨。 就是故意地以德来报怨,对治自己心中的怨恨,当然了,还要通过观修无我化解心中的怨恨,还要感恩对方成就了我的安忍,这样来说也算是以德报怨,孔子没讲这一段。
你们都学过菩提心,圣贤对待众生,从心上来说,肯定是以德报怨了,但是圣贤的言行不是我们凡夫能够理解的。从言行上来说,圣贤在利益众生、度化众生的时候,有可能表现以德报怨,也有可能表现以直报怨,甚至有可能表现以怨报怨。圣者有大智慧、大慈悲,他们的言行是随机应变的,凡夫不能够妄测圣意,不能够随意模仿。
圣贤有可能表演的是以怨报怨,也有可能。那天讲了“谦卦”,在后面也有可能征伐罪恶之人,并不是说不动武力,圣贤有些时候也动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