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vickyhhw 2023-07-03T16:50:48.000000Z 字数 1758 阅读 839

夫子的心中,仁的境界是很高/做“仁”,你学会了吗?

论语第一辑丨夫子的生命探索历程


导语:刚、毅、木、讷,克、伐、怨、欲都还称不上是仁。那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仁者呢?

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宪”是夫子的一个弟子,叫原宪。

“克”:好胜,“伐”:好斗,“怨”:抱怨,“欲”:贪婪。原宪说:“好胜、好斗、抱怨、贪婪的行为都不做,可以称得上仁吗?”

夫子说:“可以为难矣。”意思是不容易,已经很难了,难能可贵。“仁则吾不知也”,但是若说这个是仁者,那我就不敢苟同了。说明在夫子的心中,仁的境界是很高的。

前面也有说:刚、毅、木、讷,克、伐、怨、欲都还称不上是仁。那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仁者呢?

仁者是心怀天下的人。“仁”,人字旁,这个“二”代表和任何一个人,也就是代表心怀苍生。对所有的人类都平等地去关注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这个就是仁。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这个“二”代表和任何一个人,也就是你面对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到仁。不是对某一个人,而是对所有的人,都是“二”的,都是真诚的。

有仁才有义,义就是内心做事的原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么样做,内心有一个原则。当你有仁的时候,这个义就是正义的。

有关于“义”,夫子讲得特别多:当朋友托孤的时候应该怎么做、什么样的政治环境应该出来做官、面对怨家应该怎样对待……《论语》里有很多言论,都是夫子专门解释这个义的。
第三个叫“礼”,“礼”是什么?当你心中有了仁义以后,做人有仁有义了,那么实施到具体的言和行上,就叫作“礼”。

义还没有落实到行为上,它只是我们心里面做事的一些原则和观念;礼就是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对长辈、对国君、对朋友、对夫妻、对儿女、对敌人,用什么样的礼来对待他们?这取决于你心中有多少仁义。比如,当我们心里尊敬某个人的时候,自然就会表现出恭敬、谦卑的态度,以及相应的礼节。发自内心的礼,才是真正的礼。

老子《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这个“失”是缺失的意思。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义有所缺失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去宣传崇尚礼节。当人有仁有义的时候,不需要崇尚礼节,他的礼自然而然就会到位。因为礼本来就是从义而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的礼,不需要去崇尚,不需要宣传,不需要教育。

比如说合掌是一种礼节,它最原始的意思是表达尊敬,见到师长、见到尊敬的人,我们马上就会合掌。但现在这个合掌可能只是打招呼,也可能只是表面的礼貌,甚至是虚假的礼貌——两个人彼此之间内心不合,互相也不尊敬,但是见了面也合个掌,这是做给别人看的,虚假得很。现在的人,虚假的礼貌非常多。

有时候对待一个傲慢心很重的人,我们也给他合掌,这是对他的一种教育,也是降伏我们自己的傲慢;对待普通人、穷困的人,我们对他合掌,是表达安慰和鼓励。

对现在的人,后面可以加两句:“失礼而后刑,失刑而后兵”。如果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连基本的表面的礼貌都没有了,偷啊、抢啊,动不动就互相谩骂、动手动脚,甚至互相殴打,这就得有刑罚了,所以说“失礼而后刑”。

在明清时期的人,还是比较注重礼仪的,虽然那时候仁义已经比较少了,但礼还没有失掉,所以中国人比较自豪,说自己是礼仪之邦,那个时候礼节还是比较多的。现在人就没有什么礼了,都是赤裸裸的竞争,所以只得“刑”了,就讲“以法治国”,只有法律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没什么礼的,也不会互相宽恕,动不动就报警。

“失刑而后兵”,如果这个社会连法律都不起作用了,法不责众了,怎么办?那就得军管了,或者就要打起来了,这个国家就会发生动乱,内战或者外战都有可能。为什么加这两句?因为现在差不多就是到最后了。我们看到的新闻基本上都是宣传兵器提高到什么水平了,大家都很感兴趣,再没有人去重视仁、义,更没有人去学习道、德了,真是哀哉啊。


♞分享环节、引发思考:

孔子对仁的定义是什么?以及仁、义、礼三者有怎样的关系?这对我们为人处世、以及现有的教育有怎样的启发?
我们如何把夫子的“仁”运用到生活中?可以结合自己具体事例谈一下
在工作生活中,老子的:“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给我们什么启发?

♞行动盲盒:

先从仁爱身边人开始,为他们做一件事情。


Mini读书@2022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