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dao
2025-03-13T08:02:56.000000Z
字数 27136
阅读 1515
未分类
草稿,编写中....
持续编写中
这些词,在不同的领域其含义是不同的,
需要有个对应和定义表格
项 | 对应词汇 | 备注 |
---|---|---|
鸣响雪松台版翻译用词 | 思想 | 创造性能量本源 |
印度梵文 | बुद्धि (buddhi) + मनस् (manas) + अहंकार (ahaṃkāra) +चित्त (chitta) | |
印度古典瑜伽英文翻译 | 心智/心识: 智力(Buddi)、记忆(manas)、身份认同(ahankara)、本心/宇宙智慧/神性(chitta) | isha瑜伽 萨古鲁 ; anankara>ego |
中国禅宗 | 心: 妄心(妄念意识)+真心(性,八识心王) | 《禅海蠡测》语译 南怀瑾 |
中国佛学唯识学 | 意识(第六)+ 末那识(第七)+ 阿赖耶识(第八) | |
西方心理学 | 意识: 显意识+潜意识+集体无意识 | 冰山理论模型,一个子集,未涉及宇宙观 |
备注:以上涉及人类意识能量的解构,除西方心理学外,基本都涉及世界观宇宙观。
其中中国禅宗及佛学佛法部分可以追溯到印度,禅宗初祖是印度的达摩。佛经由玄奘从印度带回中国。
例句:
项 | 用词 | 例句 |
---|---|---|
台版用词 | 思想 | 我们看得到的生物世界,包括人类自己,最初都是由神的思想创造而成。人和神一样,都能用思想创造新的物体,以及自己的生命际遇。 |
项 | 用词 | 例句 |
目前文明中通常认为的意识、心智、思想等概念的关系
人类文化语言中,思想通常定义如下:是人类通过理性思维整合经验、知识与情感所形成的系统化观念或认知体系,能够指导行为并反映个体或集体的文化认知。
在更高的层面来看,基于已有的记忆(数据)运作,没有超越记忆。
在英语中,所有的一切都归在“心智/头脑mind”的统称之下。
萨古鲁通常使用英语来表达,超越其内涵时,会用意识这个词汇。
台版繁体翻译中,思想这个词的内涵包括并超出意识的范畴,超越了记忆,几乎等同于东方文化中印度、中国的心智、本心、宇宙之心的概念。在世界观、宇宙观的层面,远超人类一般心理学中的一个子概念。
而台版翻译采用思想,可能是因为作者本身的词汇库较简单,使用的俄语就是思想。
简体翻译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词汇,待定。可以直译作者的词语,但是有必要加上译者说明。如果用其他词汇则也要提供说明。
觉知、观照、冥想、。。。。
前四元素的翻译较为统一(地、水、火、风),争议集中在第五元素 Akasha 的译名上。
以下鸣响雪松的台版翻译和英文版翻译中五大元素都翻译错了。台版没有将将风(空气)翻译出来,乙太在全书中特指一种可以滋养肉体和灵魂的香味,不同于五大元素的以太。也就是有2个元素没翻译正确。英文翻译对了四大元素,akash翻译成了light rays。
英文版翻译:
“Earth, fire, water, air, light rays, man. And all of it in one bird. And such an extraordinary one – a bird resembling an eagle teaching its sons to fly.
台版翻译:
「土、火、水、乙太、輻射、人,全都在這一隻鳥裡。這是一隻不凡的鳥,這是看似一隻老鷹的鳥在教兒子飛翔。」
「這個設施的用途很多。」我向阿納絲塔夏說明,她的興奮反應讓我很欣慰。「不只能和朋友在裡面溫暖身體,還能烤麵包、做菜、製作乾香菇等等。」
「對,但最好不要和朋友一起,只和親人一起,更要常常自己一個人。」
「為什麼?」
「弗拉狄米爾,這個設施可能比石墓更有效果,你可以在裡面冥想。」
就像土、水、空气和火一样,Akash是五大元素之一。元素不是空无的空间而是一种物质。不要把Akash误认为是空无的空间。Akash是以太。“以太”这个词不是很准确但它是最接近的翻译。以太不是空间—以太是一种精微的存在维度。
https://www.ishayoga.net/mystery/of-akasha-akashic-records/ Akash记录——揭开神秘背后的面纱
-- 萨古鲁
萨古鲁英文讲话,在不同的地方也会用不同的词。akash有时用space,有时用ether。 在五大元素净化里,他都是用的space
补充理解:
akash是无处不在的, 所以可以简化看做具有space的特性, 通俗易懂。 强调精微的灵性的部分,或者说更接近akash梵文原意,则用ether.
同样,中文翻译的五大元素 地水火风空,如果强调梵文原意,可以用以太,强调空的特性用空。
学术与经典文献:优先使用 空 或 以太,需注明梵文原词(Akasha)。
大众:用 空 更易普及,但与佛教“空性”有差异。
这里选择词汇的前提是 萨古鲁作为开悟者以及说英语的人,既了解印度生命科学的细节,同时又了解目前人类文明中相关词汇的含义,有选择合适英文词汇进行表达的能力。
净化五大元素和掌握五大元素可以激发人的潜能,鸣响雪松书中火鸟所蕴含的元素特指五大元素。
层面/次元、纯净/纯洁、粒子、感受...
God is interplanetary Reason, Intellect. He is not a unified mass. Half of Him is in the extramaterial world of the Universe. This is the set of all energies. The second half of Him is diffused as small particles on Earth, in each person.
「上帝是星际间的心智,或说:智能。祂并不是在单一的物质中,一半的祂存在于宇宙的非物质层 面,亦即所有能量的总和;另一半的祂则化为粒子,遍布在地球和每个人的身上。
『如果人人出生都是宇宙主宰,不就表示有很多主宰吗?这怎么可能?如果有这么多人统治,还算得上主宰吗?还是说有很多个宇宙?』
『宇宙只有一个,无法分离的唯一一个,但每个人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空间,每个人都影响着整体。』
人是全宇宙唯一能在短时间内跨越所有次元的生命。大部分人活在世界上,只用世俗的眼光看见自己物质的一面;然而也有些人,能感知到其他肉眼看不见的层面。称阿纳丝塔夏为女神并不违背事实。
人跟其他生命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有能力运用思想去创造现在和未来,有能力透过思想创造各种形体和意象,并使它们具体化。身为创造者的人类,思想的清晰、和谐与速度,及意念的纯净与否,都关系着未来。
「我说阿纳丝塔夏啊,也许妳不该这么激动,像妳那样子在雪松树下要东要西,有蓝色的光还是烟雾的东西从雪松树冲向妳了。妳的祖父跟曾祖父会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这样很危险。要是神没有告诉祂任何一个神子,怎么跟人解释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那就表示神没有答案。全球灾难可能就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不然祂可能会像妳祖父说的那样生气、处罚妳,要妳不要多管闲事。」
「神很好,不会处罚人。」
「可是祂也没跟妳说什么。祂可能连听都不想听,妳只是在那里浪费力气。」
「祂在聆听,而且也在回答。」
「祂怎么说?妳现在知道什么了吗?」
「祂提示我哪里可以找到答案,可以去哪里寻找。」
「祂提示了?⋯ ⋯ 对妳吗?!哪里?」
「在相反两极的结合之中。」
「那是什么情形?」
「例如,相反两极的两种思维,在解释《大方广佛华严经》时相反相成,融合成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新系统。中国华严与日本华严的哲学便是如此形成的,它们所体现的世界观更完整具体,近似于你们近代物理学的模型与理论。」
阿纳丝塔夏重述神与第一个人类的对话:「宇宙的尽头在哪里?要是我到了尽头,那该怎么办?我什么时候能填满一切,将我的思想创造出来?」原始起源的人问神,接着得到这个回答:「我的儿子,宇宙本身就是思想,从思想再生出梦想,而部分的梦想是看得到的实体。当你遇到一切的尽头,你的思想就会找到新的开始而延续下去。到时将会无中生有,出现你的全新又美好的诞生,反映你的志向、灵魂和梦想。我的儿子,你是无限,你是永恒,在你里头,是你具创造力的梦想。」
「我们眼前的自然世界存在不止数十亿年,其实远久于此,因为世界一开始存于尚未化为实体的意象之中。判定地球年龄的科学家不是从它诞生的时间计算,而是从它化为实体的时间算起,但这只是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而已。
「自然世界拥有自我复制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它永恒长存。创造永恒的造物者也是如此,祂是阿尔法和奥米伽,接着又是阿尔法。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不知道在造物者诞生之前、在祂不可思议的众多能量之前有什么东西。那时什么都没有,无!但记得造物者怎么对儿子说明这个『无』吗?祂说:『到时将会无中生有,出现你的全新又美好的诞生,反映你的志向、灵魂和梦想。我的儿子,你是无限,你是永恒,在你里头,是你具创造力的梦想。』但如果可以无中生有,表示这个『无』参与了诞生的过程。
「造物者藉由诞生──包括无中生有──完成了这个循环,将永恒的意象献给人类。
「认识、理解及感受内在的意象能量,人类就不会死亡,而是进入香甜的睡眠。睡醒后他会选择必要的时间和地点,在他睡前创造的意象之中转化为实体。
「了解意象科学之后,便能理解造物者创造的整个宇宙,进而创造美好的新世界。
「不了解、不明白意象科学会让人无法与完美又自然的世界良好互动,因而创造一个人造、粗糙又不自然的世界。
阿纳丝塔夏的世界观独特且耐人寻味。
「阿纳丝塔夏,上帝是什么?祂存在吗?若祂存在,为何没人见过祂?」
「上帝是星际间的心智,或说:智能。祂并不是在单一的物质中,一半的祂存在于宇宙的非物质层面,亦即所有能量的总和;另一半的祂则化为粒子,遍布在地球和每个人的身上。而黑暗力量竭力想阻挡这些粒子。」
「依妳所见,我们的社会即将面临些什么?」
「放长远来看──将来会意识到技术治理(technocratic)式的发展所形成的种种致命伤害,掀起回归原始起源的潮流。」
「妳是说我们所有的科学家都很低能,正在把我们引进一条死路?」
「我的意思是他们正在加速这道进程,让你更早意识到这是不正确的路。」
「所以?我们造汽车、盖房子,通通是白忙一场?」
「我跟阿纳丝塔夏在泰加林的时候,她曾对我说:『没有人见过上帝,是因为祂的思想是以极高的速度和密度在运行的。』
「她思考的速度能让她见到上帝吗?」
「几乎不行,毕竟她还是肉躯之身。上帝虽然也是如此,但只有一半是肉身。他的肉身部分,就是地球的
所有人。阿纳丝塔夏是这肉身的一小块,所以有时也能理解些什么,有时也可能达到不可思议的思考速
度,比他人更能感受得到祂,但通常发生的时间很短。」
「她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吗?」
「真理、存在的本质,以及智者终其一生相互学习并欲完善的意识,她都能在一瞬间理解。」
弗拉狄米尔。地球远古人类拥有的各种能力,能让他们远比现代人聪明。原始的人类能轻易
且完整地利用充满宇宙的讯息库,这些讯息是由至高智慧──上帝──创造。祂、人类本身、人类的思想都
对此有贡献,让讯息库庞大到能够回答任何问题。它相当不显眼,答案只会在一眼瞬间,出现在提问人的
潜意识中。」
「那么,这给他们带来了什么?」
「他们不需要宇宙飞船玤飞往另一颗星球,因为只要内心渴望,就能看见那儿的事。
「他们不需要电视、电话、缠绕地球的通讯缆线,甚至文字也不用,因为你们从书上得到的讯息,他们都
能透过其他方式瞬间取得。
「他们不需要工业生产的药物,只要在需要时稍微动动手,便能获得所有最好的药物,因为那就存于大自
然中。
「他们不需要现代的运输设备,不需要汽车和食品加工系统,因为这一切都已经提供给他们了。
「他们明白,地球上某个地区的气候变迁,是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信号,好让之前的地方得到休息。他们熟知整个宇宙,以及自己的星球。他们是思想家,知道自己的使命。他们让地球变得完美,宇宙的一切都无法媲美。他们的智慧仅次于宇宙的至高智慧──上帝。
「大约在一万年前,横跨现在欧亚北非和高加索的文明之中,人与宇宙智慧的连结开始部分或完全地减弱。从那刻起,人类开始走向全球浩劫。生态、核能、细菌……无论哪种灾难,都如同科学家所预言到的,或者古代宗教所影射述说的一样。」
「等等,阿纳丝塔夏。我完全搞不懂这些『残疾人士』的出现,与全球浩劫有何相干?」
「你用现代的术语『残疾人士』来形容他们,真是非常贴切。是的,他们是残疾人士,有缺陷的人。现代人如果失去视力,会需要什么?」
「需要有人引导。」
「如果失去听力呢?」
「需要特殊设备。」
「如果没有手或脚呢?」
「需要义肢。」
「可是他们失去的是更重要的东西。他们和宇宙智慧之间没了连结,失去了能够改善、管理地球的知识。
想象一下,如果超现代的宇宙飞船玤船员,突然间失去百分之九十的智力。无法思考任何事的他们开始拆下机壳,在太空舱室里升火,拆毁控制台的设备,当做自己的装饰品、玩具。发疯的船员正可比喻那些人,而你所谓的那些『有缺陷的残疾人士』,先是发明了石斧、长矛,再来……思想持续进展之下,最后发明了核弹头。时至今日,他们仍一意孤行到难以理解的地步,不断破坏完美的创造物,用粗糙的发明替代。
「他们的后代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发明,却也破坏了地球比现代更完美的自然机制,创造出各种人工的社会结构,接着开始互相争权夺利。
「这些机制、机器无法像大自然一样自力更生,不仅不能够繁殖,受损时也无法像树木一样自行复原。因此,技术治理者需要很多人替这些机制服务,事实上就是把一部分人变成生物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失去了认知真理的能力,所以容易受人摆布。
阿纳丝塔夏重述神与第一个人类的对话:「宇宙的尽头在哪里?要是我到了尽头,那该怎么办?我什么时候能填满一切,将我的思想创造出来?」原始起源的人问神,接着得到这个回答:「我的儿子,宇宙本身就是思想,从思想再生出梦想,而部分的梦想是看得到的实体。当你遇到一切的尽头,你的思想就会找到新的开始而
延续下去。到时将会无中生有,出现你的全新又美好的诞生,反映你的志向、灵魂和梦想。我的儿子,你
是无限,你是永恒,在你里头,是你具创造力的梦想。」
「弗拉狄米尔,你明白这则寓言吗?」
「完全明白,神其实没有帮伊凡,他只是听到神的声音。伊凡是透过思想让妻子变成女神。」
「你说得当然没错,伊凡是靠思想创造幸福,让妻子变成女神,同时也改变了自己,但神其实帮了伊凡。」
「什么时候?」
「神将一切赋予世人的时候,神在深思人类的创造时,以及向第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解释的时候。你还记得在《共同的创造》中,神说了什么吗?他说:『我的儿子,你是无限,你是永恒,在你里头,是你具创造力的梦想。』
「弗拉狄米尔,这些话至今仍然千真万确,人人都有具创造力的梦想,问题只是这些梦想通往何处,以及神在世上的儿女拥有多强的思想和思想能量。」
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两种认识自然的途径。一个以西方科学为代表,亦即西方人的方法论:依靠证据、实验等方法来取得知识;
另一个是东方的──进入冥想状态,透过深奥玄妙的方式接收外部知识。而深奥玄妙的知识无法取得,只能领受。
于是这种深奥玄妙的途径自某一时期开始,逐渐为世人所遗忘,另一种极为复杂而缓慢的途径相对崛起。过去一千年来,我们一直在遵循这条复杂而缓慢的途径,逐步抵达东方早在三千年前便已知悉的知识。
上述 鸣响雪松书中提到 大方广佛华严经,人、造物者(神),宇宙、创造过程等的关系,
佛法言心,厥有二义:一指妄念意识之心,亦曰妄心。一指如来藏性之心,亦曰真心,复名为性。此二义之所示,研习佛法者,首当抉择;须视其经文全部教理,而审辨其所标之义别。若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则佛法与近代心理学所不同者几希。故视佛法为唯心论者诚误矣;然则,同于唯物论乎?斯尤误矣,盖佛法认心物二者,皆一体所生之用,亦即一元之二面也。故禅宗古德之言性,有时曰“即心即佛”,有时曰“不是心,不是物,亦不是佛”。以人智易执,一落言诠,即便迷头认影,故须种种巧设权言,以透脱滞见,独露真如。不知色身外洎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唯识概八识于心王含藏宇宙万有心物之种子,皆标明佛法之言心,即谓心物一元之体性。又曰如来藏性,亦曰真如。如者,如其真耳,非离诸妄以外,而别有一真如独立常存。苟其若此,则真如为常,常见者,佛所呵斥。盖真与妄对,凡有对待,真亦成妄,同遣真妄对待二边之见,故曰真如,乃无以名之强立之名也。
本体之性,心物一如。寂然空净,能生万法。所谓法者,概心物等一切之理事而言。故谓自性具足一切法,不因修证而有增减,不因聚散而有生灭,不因动静善恶而有净染。虽能生万有,而不随万有迁流,故生生不已而实无生。万有虽灭而不随之断绝,故生灭轮旋而终无生灭处。夫既寂然不动,从何而得万有之生灭往来?盖体性功能,本然运行不息;运行者,体性无始功能之力,亦曰风,亦曰气,而非习知之风与气,故以功能之力言。功能之力,运行不息,常寂而常动。空寂之性,性自功能,无有主宰之者。唯动静二方,互为循环,运动发光。光明常寂而常照,明照极而暗生,明暗代谢,亦如动静之往复,皆为体性功能性自本然之力。光与热俱,光热炽然,电磁物质之极微,涵絪(yin)而成,热极而为溶液。复随力与光热电磁液体等物之互相化合,地质物质,于以形成。故谓万有之成,非自然而有,乃因缘所生。因缘者,多种生元之互为化合也。唯体性功能,既非自然,又非因缘所生,能生万有者,非万有所能。非生因之所生,乃自性之所现。故力者光电等之互为化合,万有得以滋生,天地由是乎分。然此地质物质总依虚空而住,虚空犹为体性功能之一现相,空间无际无量无边,与体性合其寂然。而虚空非即体性,乃真如本然一相也。
于体性寂然空净之中,含有一灵明妙觉之知性。性净妙明,含裹十方,光耀独朗,能用于物,非物所容。灵明之光,为常寂无相之光,不倚物而常存,及其起用,须依物而相应。虽灵光独耀,而与体性功能力之运行,同其动静明暗,循环往复,运动力强;强力妄行,动极生乱,则灵明觉知,变易为动乱之无明矣。无明者,变易其明而不明也,虽然无明,而其为灵知之性光者一也。徇无明以依附于物体,带质而生我人之生命色身;身之生理,与物理同其功用,心之性理,则不同于物而异于本性之妙明寂净矣。然所谓异者,变异也,若力能反此变异,虽动而固常静,虽明暗生灭而不失其灵明妙觉,虽依附于物而常离,则复于体性寂然之功能,至此则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矣。迥脱根尘者,非物所能拘也。而体性功能者,以空为体,其起用也,以万有一切之用为用,以一切相为相,本即空寂,故灵明妙觉亦空寂,物亦空寂,虽有相之与用,皆一时间空间上之偶然缘合。故万有之有,乃一时假聚化合而有,非有一常存者。唯体性能生空有,而非空有之所能。故曰:“缘生性空,性空缘生。”妙矣哉!诚非心思口议所可及矣。
佛法于体性之颂名别号甚多,略举如曰“真如”,以其真而复如;如曰“涅槃”,状其寂然本净而圆寂;曰“法身”,为体性之自身;曰“如来藏”,表其含藏万有而本无去来;又曰“般若”,示灵明妙觉本空之灵知。凡此之类,异名罗列,皆体性一心之多名也。异学立为别名,尤多不胜收,如涵义同斯,则皆一法之所印,等无差别,否则,概非正见也。复如曰“佛陀”,曰“正觉”,曰“见性明心”等,亦皆表诠证悟体性之极果耳。等次以还,名、相、理,皆可汇推;要皆标示治心之学,或为心法之分析,不尽繁列矣。
是知心物为一元之体性,证知体性者,乃明此心不复逐妄而迷真。而此非生因之所生,乃了因之所了,非徒为理知可及,乃心物之证验可圆。故华严宗立四法界,曰“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若透彻事之与理,证得真如,则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倘逐物而迷心,认心而非物,则皆见未圆融,自生障碍也。
佛法中所说的“心”,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意义。这个“心”
字,有时是指妄心,也就是妄念意识的心;有时却代表了真心,
就是如来藏性的心,又称为“性”。
学习佛法的人,首先要把“心”所代表的意义弄清楚。在
佛法的经文中,不可断章取义,应该先审辨全部经文教理,了
解了心所表示的真实意义。如果没有把心的意义弄清楚的
话,就有偏差,佛法就会被误解为近代心理学了。
把佛法当做唯心论是错误的,那么,佛法难道与唯物论相
同吗?这个说法更错了。
佛法认为,心与物,是一体所产生的两种“作用”,也就是
说,心与物是一元的两面。所以,禅宗古德们谈到"性"时,有
时说“即心即佛”,有时说“不是心,不是物,亦不是佛”。
因为人类的习性容易执著,对于任何一句话,都有可能发
生执著,反而造成了迷头认影的错误,所以,佛法是要想通了
方法,去用不同的说词来打破人们的执著,使人们能从不自知
的固执沉滞见解中,透脱出来,这样,真如才能单独显露而出。
《楞严经》中说:“不知色身外泊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
中物。"这里所说的真心,就是佛法唯识学中所说的八识心王,
而第八阿赖耶识,含藏了宇宙万有的种子。所谓宇宙万有,包
括了一切的心与物。佛法的第八识也就是佛法所说的心,这
个心,是包含了心与物,也就是佛法心物一元的体性。
心物一元的体性,有时又称为“如来藏性”,有时又称为“真如”。
真如的意思,就是如同真的一样的意思,并不是在妄心
外,还有一个独立的真如,永久存在着。如果在妄心外,还有
一个永存的真如,这个真如不是就成为“常”见了吗?佛所训
斥否定的,就是“常”见,因为真与妄是相对的。一切有对待的
相对的,都是属于妄。换言之,“妄"”是妄,妄的相对“真”,也是
妄了。真与妄是两个极端,都是妄,所以,如把真如看作是妄
的相反的话,真如也就变成妄了。
这样说来,为什么把心物一元的本体自性,称为真如呢?
因为没有办法把心物一元命名,勉强立个名称为真如罢了。
本性自性,是心物一体的,也就是说是心物一元的,这个
心物一体的自性,寂然空净,能生万法。
什么叫做“法”?法包括了心物等一切的道理和事相,所
以说,本性自性本来是具足了一切法。这一切的法,因为是本
来具足的,所以不会因为修证而增多,当然也不会因修证而减
少。由此推论下去,这一切具足的法,也不因聚散而有生灭,
不因动静而有净染。
本体自性,虽然能生万法,却不会随万法而流转,所以,虽
然生生不已,而实在没有生。尽管一切万有毁灭了,本体自性
也不会随着万有毁灭。所以,生灭的轮子旋转不停,但自性本
体是无生无灭的。
既然说本体自性,是寂然不动,无生无灭的,但从哪里又
有了万有的生灭往来呢?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知道一个基本道理,就是本体自
性虽是寂然不动,但是它的功能却是运行不息的。
什么又是运行呢?运行就是一种力,体性功能运行不息,
就是体性无始功能的力。
这个力又称为风,又称为气,但并不是一般习惯上所了解
的风与气,所以才用功能之力来表达。
功能之力不停地在运行,是常寂而常动的,这个空寂之性
的自性功能,是没有主宰的,只有动静两个力量,互相循环,运
动而发光,互相摩荡而成为声。
动静循环运动而发光明,光明却是常寂而又常照的,光明
到了极点,黑暗就产生了,光明与黑暗的循环代谢,就像动静
的循环往来一样,这都是属于体性功能自性本然的力。
有了光就有热,光热增炽,就酝酿产生最基本微细的电磁
物质。当温度增高到了极点,微细物质溶化为液体,于是力再
与光热电磁液体等物互相化合,形成了地质物质。
所以说,宇宙万有的一切,不是自然就有的,而是因缘所
生的,因缘就是多种生元(元素)的互相化合。
但是,体性的功能,既不是自然所有,又不是因缘所生,而
是自然呈现的。
换言之,能生万有的这个体性功能,却不是万有所能生
的,也就是说,不是生因之所生,不是任何能生万有的力量所
生出来的,而是属于自性功能的显现。
力就是光与电等的互相化合,跟着而产生了万有,混沌的
天地也开始分别开了。
不过,地质物质却是依存在虚空的。虚空又是什么?虚
空是体性功能的一种现象,这个虚空,在时间和空间来说,都
是无限的,是无量无边的。
虚空既是体性功能的现象,它与体性寂然相合,虽然相
合,但虚空并不是体性,虚空只是真如本然体性的一种现象
而已。
在体性寂然空净之中,有一个“知”性,一个灵明妙觉的知
性,这个知性,用形容的言词来说,性净妙明,又充满了十方,
知性灵光独耀,随物而用,却不被任何物所包容。
知性灵明的光,是常寂无相的光,这个光不是倚赖他物而
存在的。当这个知性的灵光表显作用时,却要借他物而显现。
知性虽然灵光独耀,但与体性功能力的运行是一致的,与
动静、明暗的循环代谢一致。
当运动力强大,达到极强时,强力妄行,力就乱了。动极
而乱时,这个灵明觉知之性,就变为动乱的“无明”了。
什么是无明?从明变成不明,就是无明。虽然是无明,但
仍然是灵知之性的一种光。明和无明都是灵知之性的一
种光。
无明依附到了物体,带质而生我们人的生命色身,(带质
是与比较程度等有关联的),色身的生理工用,与物理工用是
一样的,心的性理工用,不但与物理工用不同,与本体的妙明
寂净也是有异的,这个异就是变异的意思。
如果有力量能把这个变异反转过来,则虽然动而能常静;
虽然有明暗生灭的循环,却不失去灵明妙觉;虽然依附于物
体,而又常离物体。
能够做到这一步,就是回复于体性寂然的功能了,这时,
就达到了“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所谓迥脱根尘,就是不受任
何拘束限制的意思。
体性功能,是心空为体,当它起用的时候,是以万有一切
的用为用,以一切的相为相。换言之,功能的体性是空的,体
性功能的用,是在万有一切的相上。
体性本来是空寂的,所以灵明妙觉的知性也是空寂的,物
也是空寂的,虽然有相和用,但相与用,只是时间和空间上的
偶然缘合而已。所以,万有的这个“有”,只是一时的假聚和化
合,没有一样是常存的。体性能生“空”、“有”,但是空有却不
能生空有,故说“缘生性空,性空缘生”,这句话太妙了,不是任
何思想和言说所能包括的。
佛法中对于体性的称颂名词很多,如称“真如”,因为体性
真而且如;又称“涅槃”,形容体性的寂然本净而圆寂;又称“法
身”,是体性的自身;又称“如来藏”,表示体性含藏万有而本无
去来的特色;又称“般若”,表示体性灵明妙觉本空的灵知。举
凡这些名称,虽然词句不同,都是代表体性一心的意思。不同
的宗派,常别立名称来代表体性,多不胜计,都是一个意义,如
不是一个意思,就不能算是正确的见地了。
另外,还有称“佛陀"、“正觉”、“见性明心”等,都是表示证
悟到体性的成果的意思;由此推论,名、相、理都可以了解,都
是属于治心之学的范围,或者是心法的分析,在此不多繁述。
能够先了解心物一元的体性,如果能再证到这个本体自
性的话,才能真正彻悟,也就不会再像以往一样,随妄流而转,
迷惑不识真如。
“非生因之所生”,乃“了因之所了”,意思就
是一切“因”的根本都得到了彻底的解决,这不是只知道理
论所能包括的,一定要从心物切身实验中,才能得到圆满
证明。
所以,
华严宗立了四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
碍”、“事事无碍”,说明了一个修习佛法的人,不但要透彻道
“理”,而且要亲身达到事事都没有障碍的境界才行。
如果事理都能透彻,说得到做得到,就是证得了真如,这
是“心能转物,即同如来”的境界。如果只追求物而迷心,或者
能明了心而物不能解决,都是没有圆满,仍有障碍。
deepseek 白话文
文言文转为白话文或者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普通话
好的,我需要将用户提供的这段关于佛法的文言文内容转换为现代白话文,同时保持原意的准确性。首先,我需要通读原文,理解其核心观点和结构。
原文主要讨论佛法中“心”的两个含义:妄心和真心,强调心物一元论,批判将佛法简单归为唯心或唯物的观点。接下来解释体性、真如、如来藏等概念,以及宇宙万有的生成过程,最后提到证悟体性的重要性。
用户希望转为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普通话,可能需要将复杂的佛学术语适当解释,同时保持逻辑连贯。需要注意原文中的引用和比喻,如禅宗公案、唯识论的概念,可能需要用更通俗的语言表达。
首先分段处理,逐段翻译,确保每部分的意思清晰。例如,第一段讲心的两种意义,需要明确妄心和真心的区别,以及佛法不偏唯心或唯物。然后是关于体性功能、万有生成的部分,涉及比较抽象的哲学概念,需要用例子或更直白的语言说明。
可能遇到的难点是处理古文中的术语和复杂句子结构,例如“寂然空净,能生万法”需要准确传达其深意。同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严谨性,避免误解。
需要检查译文的流畅性,确保逻辑连贯,没有遗漏重要观点。可能还需要添加一些连接词或解释,帮助读者理解上下文关系。
最后,总结整个内容,确保转换后的白话文既忠实原意,又易于现代读者理解。
以下是文言文转为现代白话文的版本:
佛法中“心”的两个含义及其核心思想
佛法所说的“心”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妄心”,指由妄念、意识构成的凡夫之心;
第二是“真心”,即如来藏性,也就是本自清净的佛性(也称为“性”)。
学习佛法的人,首先要分清这两者的区别,必须结合经典的整体教义来理解。若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就会误将佛法等同于现代心理学,甚至陷入唯心或唯物的片面认知。实际上,佛法认为心与物是一体的两面,两者同源于一元之体性。
禅宗祖师在开示“性”时,时而说“即心即佛”,时而又说“不是心,不是物,亦不是佛”。这是因为人的思维容易执着于概念,一旦用语言描述,反而可能迷失真相,因此需要以灵活的方式破除固执的见解,直指真如本性。
无论是众生的色身,还是外在的山河大地,本质上都是妙明真心的显现。唯识学将宇宙万有的心与物归于“八识”的种子(潜藏于心王中),也说明佛法中的“心”并非单纯的精神或物质,而是心物一元的体性,即“如来藏性”或“真如”。
所谓“真如”,是指如其本然的状态,并非在妄念之外另有一个独立存在的“真”。若将真如视为永恒不变之物,则落入“常见”,这正是佛陀所批判的。因为“真”与“妄”相对而立,但凡有对立,真也会变成妄。唯有超越真妄的对立,才是真正的“真如”——这个名称也只是勉强安立的假名。
体性的本质:心物一体,能生万法
体性(即本性)是心物一元的,它寂静空灵却能显现一切现象(“万法”)。这里的“法”包括一切心理、物理现象及其规律。
体性本身圆满具足一切法,不因修行证悟而增减,不因聚散而生灭,也不因动静、善恶而有净染之分。它虽能生起万物,却不被万物所牵动,因此看似生生不息,实则无生无灭;万物虽有生灭变化,但体性始终如如不动。
体性如何显现万物?关键在于其本具的“功能之力”(或称“风”“气”,但不同于世俗的风气)。这种力量运行不息,常寂常动。动静交替中,光明随之生起;光明极盛时又转为黑暗,明暗交替如同动静循环,都是体性功能的自然展现。
光明与热能结合,催生出电磁和物质微粒;热能达到极致时形成液态,再通过力、光、热、电磁等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物质世界。因此,万物的生成并非“自然存在”,而是因缘和合的结果。但体性本身既非自然而生,也非因缘所造,它超越万有,是万有的根源。所谓“缘生性空,性空缘生”,正是此理。
灵明觉性与无明的转化
体性的寂静空灵中,含藏一种灵明妙觉的知性。这种知性光明遍照十方,不依赖物质而存在,但起用时需与物质相应。
当体性的功能之力过度运行(“强力妄行”)时,灵明觉知会陷入动乱,蜕变为“无明”——即迷失本明的状态。然而,无明本质上仍是灵知性光的变异。众生因无明而依附物质,形成生命色身,使得心性被物欲遮蔽,不同于本性的清净光明。
若能逆转这种变异,在动中保持静定,在明暗生灭中不失觉照,虽身处物质世界却不被束缚,便能回归体性的寂然功能,达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的境界。
体性的不同名称与证悟
佛法对体性有诸多称谓:
真如:强调其真实如常;
涅槃:形容其寂灭清净;
法身:指体性本身;
如来藏:表示其含藏万有而无来无去;
般若:代表空性中的灵明觉知。
这些名称虽异,实则指向同一体性。其他学派若提出类似概念,只要内涵一致,皆可视为佛法正见;若偏离此核心,则非究竟。
“佛陀”“正觉”“明心见性”等词,皆指彻底证悟体性的圆满境界。佛法修行的核心,是通过对心性的分析与实践,破除迷妄,回归本然。
总结:心物一元,圆融无碍
心与物同出一元体性。证悟体性者,不再被妄念迷惑,而是以智慧照见真相。这种证悟并非通过逻辑推理获得,而是心物一元的直接体验。
《华严经》提出“四法界”:
理无碍:理解体性真理;
事无碍:在现象中自在无碍;
理事无碍:真理与现象圆融;
事事无碍:一切现象互融无碍。
若能透彻事理,证得真如,便能“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若执迷于物质或偏执于心念,则陷入对立,背离圆融。
佛法超越心物二元,唯有亲证体性,方知“缘起性空”之妙义,非言语思维所能企及。
这样改写后,原文的核心理念得以清晰呈现,复杂概念通过白话解释和分层表述更易理解,同时保留了佛法的深意与逻辑脉络。
印度isha瑜伽萨古鲁提到的世界观,用现代通俗易懂的语言, 结合并且根据 华严经的原文和白话解释,总结与近代物理学模型与理论的近似之处,并描述普通人可以理解的世界观。
Akash记录——揭开神秘背后的面纱
https://www.ishayoga.net/mystery/of-akasha-akashic-records/
我从未学过任何灵性知识。但是我对和人类意识相关的一切都一清二楚。其实我所知道的一切,我都并不知道!当我走在街上时,我并不随身携带这些知识。但当我需要这些知识时,它们一直都在那儿。既然所有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利用,为什么我还要把他们背负在身上呢?这也是如今人们使用因特网的方式,不是吗?你不需要随身携带信息。信息都在那里。当你想要的时候,你就可以与它连接上。
“内在网”上的Akash记录
这也是一种网络。无论何时你有需要,你都可以与它连接。就我而言,克里希那(Krishna)、佛陀(Gautama Buddha)或过去很多其他瑜伽士对我而言并不是真正的过去。他们就像现在还活着一样。他们可能肉体死亡了很久,但是就他们所做的工作的核心而言,一直都像发生在现在。就算是此刻,你还是能连接到佛陀当时做事的方式。就我而言,佛陀就生活在现在,而不是2500年前。
它们位于“内在网”或“瑜伽网”上。你只需要连接上这个网络。你甚至都不需要Wi-Fi!
所有那些打破了内在所有维度的障碍并触及到终极的人们,他们内在所感知到的、捕捉到的以及萃取的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可以永远被利用。它们位于“内在网”或“瑜伽网”上。你只需要连接上这个网络。你甚至都不需要Wi-Fi!如果你愿意的话,克里希那所知道的、佛陀所知道的以及其他人所知道的所有一切都在那里。你不需要去学那些他们周围的人所写的胡话。
Akash是以太。“以太”这个词不是很准确但它是最接近的翻译。以太不是空间—以太是一种精微的存在维度。空间是kala或非存在。它是Shi-Va(湿婆)—“非”或“无”。Akash是“有”。
https://mp.weixin.qq.com/s/HRoAaMX5J9EZZGZ57MRwTg
凯西宇宙观的一些核心要点(附前十个视频)
凯西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神圣的意识(上帝或源头),万物都是这一意识的表达。
宇宙的创造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而非偶然事件。
凯西提到宇宙是多维的,包括物质世界、灵性世界和以太世界。
人类不仅存在于物质层面,还与更高的灵性层面相连。
凯西认为人类是“灵魂体”,最初作为纯粹的意识存在,后来进入物质世界体验和学习。
人类的使命是通过物质世界的经历实现灵性成长,最终回归源头。
凯西的宇宙观强调轮回和业力的作用,认为灵魂通过多次转世来学习和进化。
每一世的经历都是对前世行为的回应,同时也是灵性成长的机会。
凯西认为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重要“学校”,灵魂在这里通过物质体验学习爱与服务的课程。
地球的变化(如地壳变动、气候变化)与人类集体意识的进化密切相关。
凯西提到宇宙遵循某些基本法则,如因果法则(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爱的法则、恩典法则和服务法则。
这些法则支配着物质和灵性世界的运作。
凯西的宇宙观中提到亚特兰蒂斯等古代文明,认为这些文明曾拥有高度发达的科技和灵性知识,但因滥用权力而毁灭。
这些文明的兴衰为现代人类提供了重要的教训。
凯西暗示宇宙中存在其他形式的生命,包括其他星球上的生命体。
这些生命体可能与人类有某种联系,但凯西并未详细描述。
凯西认为宇宙和地球经历周期性的变化,包括物质和灵性层面的转变。
这些变化与人类集体意识的提升密切相关。
凯西的宇宙观最终指向灵魂的回归,即通过灵性成长和体验,灵魂最终回归神圣源头。
这一过程需要个体意识到自己的神圣本质,并通过爱与服务实现与宇宙的合一。
凯西的宇宙观融合了灵性、科学和哲学,强调人类与宇宙的紧密联系以及灵性进化的重要性。他的解读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理解宇宙和自身角色的独特视角。
近现代物理学对世界和宇宙本质的理解主要通过几个关键模型和理论展开,以下是一些重要论点:
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1915年):
引力不是一种力,而是时空弯曲的结果。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
通俗理解:想象时空是一张弹性膜,大质量物体(如恒星)会让膜凹陷,其他物体沿着凹陷运动,就像地球绕太阳运行。
波粒二象性:
微观粒子(如电子和光子)既可以表现为粒子,也可以表现为波,取决于实验的观测方式。
通俗理解:光既是粒子(光子)又是波(电磁波)。
量子纠缠:
两个或多个粒子可以形成纠缠态,无论相隔多远,改变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瞬间影响另一个粒子。
通俗理解:就像一对“心灵感应”的骰子,掷出一个的结果会立即决定另一个的结果。
希格斯机制:
希格斯场赋予粒子质量,希格斯玻色子是其存在的证据。
通俗理解:希格斯场像一种“宇宙糖浆”,粒子在其中运动时会变“重”。
暗物质与暗能量:
暗物质是一种看不见的物质,通过引力影响星系运动。
暗能量是一种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能量。
通俗理解:宇宙中大部分东西是我们看不见的“幽灵”,它们主导着宇宙的命运。
总结
现代物理学揭示了宇宙的复杂性和奇妙性:
相对论描述了宏观世界的时空和引力;
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世界的随机性和纠缠性;
标准模型解释了基本粒子和力的相互作用;
宇宙学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弦理论则试图将这一切统一起来。
这些理论共同描绘了一个既深奥又美丽的宇宙图景。
好的,我现在需要处理用户关于《鸣响雪松》中提到《华严经》、造物者、宇宙创造过程,并结合南怀瑾的禅宗世界观、萨古鲁的教导以及现代物理学的分析请求。首先,我得理清这些不同体系之间的联系和差异,然后找到它们与近代物理模型的近似之处,最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出一个普通人能理解的世界观。
首先,用户提供的文本中提到《华严经》中的“相反两极的结合”形成了新的系统,类似中国和日本华严哲学的结合,接近近代物理学模型。这里需要确认华严经的核心思想,尤其是“法界缘起”和“事事无碍”的概念,这些可能涉及到宇宙万物的相互关联和统一,类似于量子纠缠或全息原理。
接下来,南怀瑾的“心物一元”强调心与物的不可分割,这可能需要联系到量子力学中的观察者效应,即意识对物质的影响。而萨古鲁的Isha瑜伽可能强调内在体验与宇宙的统一,类似于整体论或系统论的观点。
然后,用户提到需要结合华严经的原文和白话解释,总结与近代物理学的近似之处。比如,华严经中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可能对应全息宇宙理论,或者量子场论中的每一个点包含全体信息。同时,宇宙作为思想的产物,可能类似于模拟宇宙假说或信息宇宙理论。
另外,文本中提到的“意象科学”和自然世界的自我复制能力,可能与自组织系统、复杂系统理论或分形几何有关。而造物者的无限和永恒,可能对应宇宙的无限膨胀或多重宇宙理论。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希望将宗教哲学与科学模型结合,但必须谨慎处理比喻和实际科学理论之间的区别,避免过度简化或牵强附会。同时,要确保语言通俗,让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理解。
现在需要整合这些元素,构建一个连贯的世界观,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宇宙的本质:作为思想或信息的显现。
心与物的关系:心物一元,意识与物质相互作用。
宇宙的结构:全息、互联、多层次。
创造与永恒:自我复制、循环宇宙。
人类角色:通过意识参与创造,与自然和谐。
可能需要引用华严经中的具体章节,如“一尘中有尘数刹”来说明微观与宏观的统一,对应全息原理。同时,禅宗的“即心即佛”可以联系到量子意识假说。萨古鲁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统一,可以类比于量子整体性。
在物理学方面,量子纠缠、宇宙全息原理、弦理论、多重宇宙等都可能被涉及。但需注意这些理论目前的状态,有些仍是假设,需要明确说明比喻性质。
最后,总结普通人可以理解的观点:宇宙是一个动态、互联的网络,意识与物质不可分,人类通过内在体验参与宇宙的创造,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实现个人和宇宙永恒的关键。
需要检查逻辑是否连贯,比喻是否恰当,以及是否准确反映了各哲学和科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可能还需要验证华严经原文与解释的一致性,确保不曲解原意。
以下是结合《华严经》核心思想、禅宗世界观、印度灵性智慧与现代科学模型的通俗化总结,为普通人构建一个简明连贯的世界观:
一、宇宙的本质:思想的显化网络
《华严经》视角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一粒尘埃包含三千世界,每个现象都是宇宙全息的投影。宇宙是“法界缘起”的动态网络,万物互为因果,如同互联网中的节点。
科学类比
全息宇宙理论认为,局部包含整体信息(如黑洞熵与表面积的关系);量子纠缠揭示粒子超距联动,类似“事事无碍”的互联性。
二、心与物的关系:意识即创造者
禅宗与萨古鲁的共识
南怀瑾“心物一元”强调心与物本是一体,萨古鲁“内在科学”指出:人类感知塑造现实,如量子力学中“观察者效应”影响粒子状态。
现代物理映射
约翰·惠勒的“参与性宇宙”假说认为,意识是宇宙自我观测的工具;量子叠加态坍缩为实体,类似“意象科学”中思想转化为物质的过程。
三、宇宙的运行法则:循环与重生
《华严经》的永恒观
“成住坏空”并非终结,而是能量重组(如恒星死亡孕育新星)。造物者的“阿尔法与奥米茄循环”对应宇宙大爆炸与收缩的振荡模型(彭罗斯共形循环宇宙论)。
自然启示
分形几何(如曼德博集合无限自相似)、生态系统自组织(如蜂群智能),印证“自我复制”的永恒生命力。
四、人类角色:宇宙的共创者
灵性与科学的交汇点
内在工程(萨古鲁):修炼意识清晰度,如同校准“观测仪器”,影响现实显化。
禅修实践:通过止观突破二元思维,体悟“心包太虚”的华严境界,对应神经科学中默认模式网络的整合。
生态责任:理解“依正不二”(环境与身心一体),拒绝机械掠夺,转向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创造。
五、普通人可实践的世界观
微观即宏观:每日静观一片树叶的纹理(分形结构),感受自身与星系的同源律动。
意识创造实相:用积极心念替代焦虑(神经可塑性原理),如同量子态选择可能性。
参与宇宙循环:践行环保、艺术创作或善意行动,成为“造物者”意识的延伸。
超越线性时间:失败或死亡非终点,而是能量重组(参考热力学第二定律与信息守恒)。
结语:无限游戏中的玩家觉醒
宇宙是一场由思想驱动的“无限游戏”(詹姆斯·卡斯理论),规则是持续创造而非胜负。通过《华严经》的互联智慧、禅宗的当下觉醒与科学的验证,普通人可跳出“有限生存模式”,以清醒玩家的身份,在永恒之流中留下独特的光痕——这或许就是“神”通过所有传统与科学向人类传递的终极答案。
开启新对话
宇宙只有一个, 阿夏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每个人有自己的空间。
千灯辉映, 每个人的意识光明照亮的是自己体验到的世界。
维度就是 这里说的 次元
我的直觉告诉我,平行宇宙的概念可能就是科学家无法整体理解宇宙而想出来的去企图自圆其说的
平行宇宙这个概念不知道来源于哪里,也被身心灵圈子里的人所引用。 唯心和唯物 分别出发而产生的各种思想都不完备完整。
也符合了身心灵圈子里有些人的体验,但是显然对本质的了解不如阿夏更完整和精准,而且阿夏能用普通人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
平行宇宙 就是 唯物哲学思想下的一个衍生产物。
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两种认识自然的途径。一个以西方科学为代表,亦即西方人的方法论:依靠证据、实验等方法来取得知识;
另一个是东方的──进入冥想状态,透过深奥玄妙的方式接收外部知识。而深奥玄妙的知识无法取得,只能领受。
于是这种深奥玄妙的途径自某一时期开始,逐渐为世人所遗忘,另一种极为复杂而缓慢的途径相对崛起。过去一千年来,我们一直在遵循这条复杂而缓慢的途径,逐步抵达东方早在三千年前便已知悉的知识。
有人说,充满整个宇宙的物质是个相互连结的结构,我直觉相信这是对的。
「您是说,祂在创造世界万物时,没有创造人类生活必须依循的安排吗?」
「我认为祂给了人类很多选择,但祂自己只梦想着其中一种。」
「是什么?」
「只有人类能找到解答。」
「要去哪里找?」
「在自己身上,用头脑想象、分析、比较地球上不同的生活机制。」
「所以说,人类住在地球上,却完全不了解造物者的安排吗?」
「人类拥有丰富的知识,知道如何利用大自然的潜能帮助发展,但人类也有各种自由,包括运用技术治理的方式取代自然潜能的自由。人类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利用大自然深层的内在能力,例如一棵活生生的树木在成长时可以感受到自然的节奏,适应这个节奏,并依照环境状况调整自身的状态;人类也可选择运用枯树表面的外在资源。当人类走向技术治理的发展道路,运用的就是表面的资源,也就是将树木用于燃料或建材等用途。
「人类总是莫名其妙选择走上技术治理的道路,而且每次都无可避免地招致灾难,这种情形不只发生一次。所有的地球浩劫都是人类的思想造成的,先有思想后有行动。」
吠陀时期的人可以体会神,体内拥有神的所有感受,并藉由这些感受理解神的所有意见。假如人一时忽然犯错,神可以只凭暗示纠正错误,不破坏和谐及侵害人的自由。
吠陀时期的人不会去问,世界、宇宙和银河,以及他们美丽的星球──地球!──是由谁创造、如何创造的。所有人都能体会,周遭的万物无论看不看得见,都是由他们的天父──神──创造。
天父无所不在!周遭生长、成长的万物,都是祂有生命的思想、祂的设计。人类可以透过思想与天父的思想交流,而且只要仔细了解天父的设计,就能使其尽善尽美。
吠陀时期的人不会膜拜神,没有后来出现的大量宗教。人类过着神圣的生活,他们的文化是有生命的。
肉体没有病痛。人类依照神圣的模式穿衣进食,从未想过食物和衣服的问题。他们得以思考其他事情,因为各种发现而兴奋。人类社会没有统治者,也没有现在划分各国的国界。
地球的人类社会由幸福的家庭组成,各大洲住着一个个的家庭。创造美好空间的渴望将他们聚在一起。
那时有许多不同的发现,每个家庭一有美好的发现,就会迫不及待与别人分享。
ㄧ、翻譯者把mind翻譯成頭腦,太容易造成誤解了!brain是生物腦、身體的一部分;而mind是無形的,通常適合以「心靈」來理解。
二、人的心靈世界可以分四大部分:
1.智力———銳利如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分析力、理解力、思辨力。這都是理性的左腦的能力。
2.記憶———廣大的記憶資料庫,儲存各種今生與過去生的種種資訊、知識,可分為八大部分。也就是佛教所講的「八識」。所以,這些記憶造成慣性,佛所講的「無明」與「業力」都與此相關。透過瑜伽的修行,我們可以開啟被限制的「記憶」,解開慣性的執著。
3.身分認同———也就是所謂的「意識形態」!如果智力是一把刀,那麼身分認同就是拿著這把刀的手!人世間的紛擾、戰爭,全部都是來自於人們對身分認同的定義太狹隘,因為彼此認知不同,自是非他,所以人間才會糾紛不斷!
4.Chitta——未受記憶污染的部分,也就是佛家所講的本來面目,與佛相同的本性、智慧。這個部分存於右腦。
在瑜珈系統中,人類的頭腦(Human mind)分為4大類、16種類。
第一類: Buddi (智力)── 一把利刃,用於切割物質層面。
第二類: ahankara──身份認同,掌控行動層面。遠古東方被教導要具備Aham Brahmasmi(阿特曼、梵天)(我即是宇宙的認知)。
第三類: manas──8個維度的記憶庫(基礎、原子、進化、業力、有意識、無意識、可表達、不可表達記憶),需專注向內觀察才能感悟。
第四類: chitta──超越記憶與界限的智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63LBTxqvNo 萨古鲁在麻省理工大学: 头脑的4个纬度(颠覆你对头脑的认知)| Sadhguru 萨古鲁
https://mp.weixin.qq.com/s/BlOwirJHgDkAMn04Lddfaw
头脑的四个面向——驾驭头脑的真正力量丨四种Chit Shakti冥想汇总
Mind在上面这个素材中应该翻作心智,而不是头脑
已经与isha翻译团队沟通,进行了修改。
我们现在必须意识到,一生的所有际遇,包括生命本身,都是先在思想中成形。
我们看得到的生物世界,包括人类自己,最初都是由神的思想创造而成。
人和神一样,都能用思想创造新的物体,以及自己的生命际遇。
如果思想能力不全,或者受到某个原因影响,而无法自由地发挥思想原本的能量和速度,生命就会受到他人的思想左右,可能是亲人、朋友或整个社会。
但在这种情况下,生命际遇仍是先由人的思想而来。如果扼杀或封闭自己的思想,臣服于他人的思想意志,罪魁祸首就是自己。成败已经交由他人决定。
鸣响雪松
台湾版书中翻译所用的 思想 这个词并非通常所说的思维和表浅念头观念,而完整对应的是
萨古鲁isha古典瑜伽的这篇文章中说的心智意识, 具有16个层面4个类别,
智力——思维的逻辑层面;
Manas——一个巨大的记忆仓,数百万年的记忆; Ahankara——身份认同感,有时被翻译成自我; Chitta——宇宙的智慧,有意识地与神性Chitta保持连接,是物质显化的基础。
梵文Chitta 也被翻译成 本心,宇宙之心
「只有人類的渴望、志向可以啟動任何行動的編排,這是造物者的法則。沒有任何人、沒有任何宇宙能量,能在任何時間違反這個法則,因為人類是所有宇宙能量的主人!人類!」
人是全宇宙唯一能在短时间内跨越所有次元的生命。大部分人活在世界上,只用世俗的眼光看见自己物质的一面;然而也有些人,能感知到其他肉眼看不见的层面。称阿纳丝塔夏为女神并不违背事实。人跟其他生命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有能力运用思想去创造现在和未来,有能力透过思想创造各种形体和意象,并使它们具体化。身为创造者的人类,思想的清晰、和谐与速度,及意念的纯净与否,都关系着未来。
「对神而言,时间是不存在的。就像慈爱的父母一样,祂从来没有失去信念。也多亏了祂的信念,我们才能存活至今。我们自己创造生命,享有天父赋予的自由。然而,人类不是一下子就选择了哪里都到不了的道路。」
「如果不是一下子,那又是何时?怎么选择的?『亚当的苹果』又是什么意思?」
「当时和现在一样,宇宙中充满了大量具有生命力的能量,四处都有看不见却具生命力的元素,其中有很多与人的第二个『我』类似。它们几乎和人类一样,能够扩及到所有的存在层面,却无法体现于物质层面,而这就是人类超越它们的地方。
「全宇宙谁也找不出答案,揭开最深层的秘密,回答物质层面是透过何种力量创造而成,以及将物质层面和全宇宙元素连结起来的线究竟在哪里。又是什么因素,让这个层面得以自我再生?
「地球上存在物的物质层面没办法将想法立刻实现。造物者给了物质『缓慢』的特性,让人类有时间思考。
「事实上,肉体之欢是不完整且短暂的。在这种只有欢愉的活动中,不会有人类其他层面的『我』参与。人类总是变换身体和交合的方式,试图从中获得满足,至今却未能完全如愿。
「下一代就是他们肉体之欢的悲惨结果,孩子被剥夺了实现神圣梦想且带有意识的渴望。女人开始在生产时承受痛苦,孩子也注定要在痛苦中成长。缺少三种存在层面的他们,没有机会获得幸福。我们就是这样活到了现在。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创造的,物质层面不受任何人支配,完全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
「感觉群体在没有身体的情况下不会完整,物质是人类的存在层面之一。有了它,人类才会比宇宙元素更有力量。」
「阿纳丝塔夏,妳还是说得简单点。我完全不懂妳说的存在层面、要如何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还有什么我可以称为『家乡』的那一点。」
「那我们得从出生说起。」
「在所有的地方。爱的空间会为伴侣两人而生,接着为他们的孩子而生。孩子会透过三个存在层面,与整个宇宙建立起连结。
大家都不重视出生之前的阶段,剥夺了唯有人类孩子与生俱来的各种存在层面,因此才会无可避免地生出残疾的孩子。」
如果医生能够看到,智能和人类能量的内部群体在理想中是什么样子,他们就会发现,地球上出生的所有人当中,只有极少数可以被视为正常。」
「弗拉狄米尔,人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前,许多方面都已经成形了。孩子的抚育过程必须与宇宙万物有所接触。神用了什么创造祂的美好作品,祂的儿子不应该视而不见。父母必须把三个要素──三个首要的存在层面──呈现给自己的创造。
「这个地方会带着极大的喜悦,迎接你的到来,弗拉狄米尔。如果你的身体生病了,它会治好你的身体;如果是灵魂病了,它也会治好你的灵魂;如果你感到疲倦,它会给你吃的和喝的。它会在你平静的梦乡中拥抱你,用愉悦的晨曦将你唤醒。然而,你和现在地球上大部分的人一样,都没有这样的地方。你没有自己的家乡,一个存在层面可以结合的家乡。」
「宇宙中一切的安排,会先让地球上因美好回忆而被呼唤的灵魂,以物质的肉体再度诞生。不是那些仪式,而是真诚的感受。当逝者因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留下愉快的回忆时,他们就会出现在地球上还活着的人的心中。当纪念他们不是用仪式,而是用真实且摸得到的方式时。
「和宇宙中其他众多的人类存在层面相比,人类的物质层面同等重要,我们应该要珍惜与它的关系。
我离开时,的确几乎没有和阿纳丝塔夏道别,而且一路上都在用力思考,没有注意周遭的事物,就这样一直到了河边。我告诉爷爷:
「阿纳丝塔夏也在想别的事情,思考更全面的事情,不需要多愁善感的场面。」
「阿纳丝塔夏感受得到所有的存在层面,她不会为了感受其中一个而牺牲另一个。」
以物质身体去周游和触及整个宇宙是不可能的。要触及一切,从各个维度去了解生命的唯一方法就是超越物质的局限性。哈他瑜伽被设计出来,是为了让你至少在某些瞬间能够冲破身体的界限,超越它的强迫性和循环往复。
萨古鲁
你只能体验你自己—你就是唯一的通道,通过这个通道你能体验任何东西。所以不要试图了解那个更大的宇宙。你只需了解这个—你自己的人体系统—因为它是一个微型宇宙。
https://www.ishayoga.net/mystery/of-akasha-akashic-records/ Akash记录——揭开神秘背后的面纱
-- 萨古鲁
就像土、水、空气和火一样,Akash是五大元素之一。元素不是空无的空间而是一种物质。不要把Akash误认为是空无的空间。Akash是以太。“以太”这个词不是很准确但它是最接近的翻译。以太不是空间—以太是一种精微的存在维度。
https://www.ishayoga.net/mystery/of-akasha-akashic-records/ Akash记录——揭开神秘背后的面纱
-- 萨古鲁
萨古鲁在不同的地方也会用不同的词。在五大元素净化里,他都是用的space
萨古鲁的英文说话中,akash有时用space,有时用ether。
前四元素的翻译较为统一(地、水、火、风),争议集中在第五元素 Akasha 的译名上。
akash是无处不在的, 所以可以简化看做具有space的特性, 通俗易懂。 强调精微的灵性的部分,或者说更接近akash梵文原意,则用ether.
同样,中文翻译的五大元素 地水火风空,如果强调梵文原意,可以用以太,强调空的特性用空。
学术与经典文献:优先使用 空 或 以太,需注明梵文原词(Akasha)。
大众:用 空 更易普及,但需解释其与佛教“空性”的差异。
Akasha 的三种中文译法
1. 空(Kōng)
使用场景:
佛教与印度哲学经典:受佛教“四大皆空”概念影响,传统文献中常译为“空”,强调其无形、包容的特性。
瑜伽与阿育吠陀教学:现代瑜伽书籍或课程中多用“空”,因其简洁直观,易与其他元素(地水火风)形成统一体系。
优点:符合中文文化联想(如“虚空”),避免术语陌生感。
争议:可能与佛教“空性”(Śūnyatā)混淆,后者是哲学概念而非物质元素。
2. 以太(Yǐtài)
使用场景:
西方哲学与科学史:源自希腊语“Aether”(第五元素),用于翻译印度哲学时,强调其精微能量属性。
神秘学与灵性研究:在讨论“以太体”(Etheric Body)或能量场时,倾向使用“以太”。
优点:与西方灵性术语接轨,突出非物质性。
争议:中文“以太”易联想到近代科学假说(如“以太介质”),偏离印度原意。
3. 阿卡西(Ākǎxī)
使用场景:
音译保留原意:直接音译梵文 Akasha,常见于新时代(New Age)文献或灵性书籍。
神秘学专有概念:如“阿卡西记录”(Akashic Records,宇宙记忆库)必须用音译。
优点:避免歧义,保留术语独特性。
争议:对不熟悉梵文的读者可能产生理解障碍。
以下鸣响雪松的台版翻译和英文版翻译中五大元素都翻译错了。台版没有将将风(空气)翻译出来,乙太则应为以太。英文翻译对了四大元素,akash则翻译成light rays.
英文版翻译:
“Earth, fire, water, air, light rays, man. And all of it in one bird. And such an extraordinary one – a bird resembling an eagle teaching its sons to fly.
台版翻译:
「土、火、水、乙太、辐射、人,全都在这一只鸟里。这是一只不凡的鸟,这是看似一只老鹰的鸟在教儿子飞翔。」
「这个设施的用途很多。」我向阿纳丝塔夏说明,她的兴奋反应让我很欣慰。「不只能和朋友在里面温暖身体,还能烤面包、做菜、制作干香菇等等。」
「对,但最好不要和朋友一起,只和亲人一起,更要常常自己一个人。」
「为什么?」
「弗拉狄米尔,这个设施可能比石墓更有效果,你可以在里面冥想。」
「怎么做呀……假设你走在你熟知的城市中,脑中思考自己的事情,这时突然有个路人走了过来,问你某个地方怎么走,你可以回答吗?」
「可以。」
「你看,一切就是这么简单。你原本还在想自己的事情,这时有个完全不相干的问题出现,可是你还是能回答。答案就在你的体内。」
「但这只是在问路,如果路人是问,我们所在的这座城市,好比说我们碰面的一千年前发生了什么事,没有人可以回答的。」
「懒惰的人是做不到的。从人被创造的那一刻起,所有的一切都留在每个人的体内和四周。
「完全明白,神其实没有帮伊凡,他只是听到神的声音。伊凡是透过思想让妻子变成女神。」
「你说得当然没错,伊凡是靠思想创造幸福,让妻子变成女神,同时也改变了自己,但神其实帮了伊凡。」
「什么时候?」
「神将一切赋予世人的时候,神在深思人类的创造时,以及向第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解释的时候。你还记得在《共同的创造》中,神说了什么吗?他说:『我的儿子,你是无限,你是永恒,在你里头,是你具创造力的梦想。』
「弗拉狄米尔,这些话至今仍然千真万确,人人都有具创造力的梦想,问题只是这些梦想通往何处,以及神在世上的儿女拥有多强的思想和思想能量。」
「她会回来,看到美丽的树林和花园。我会让所有动物效忠并服侍她,这个空间的万物将会真心爱她。她或许回来时会很疲惫,但用干净的水泡澡、好好休息后,会变得更漂亮,再也不想离开自己的爱的空间── 我们的空间。她会变得幸福,天上的星星会更明亮、开朗。爸比你如果一开始不去想她离开的情况,她也不会离开。」
「我?是我想的?」
「是啊,爸比。你刚刚确实这样说过,是你的思想造成的。人类会用思想创造各种情况,而你就这样创造一个了。」
「但你的思想难道不能改变情况吗?不能对抗我的思想吗?你说你的思想几乎和阿纳丝塔夏一样快。」
「可以对抗。」
「那就做吧。」
「爸比,我不想用我的思想对抗你的,我会另寻他法。」
人在瞬间清楚地经历某种感觉时,大量的信息会传到那人身上。
恐惧感瞬间被安全感取代。这种受到保护的感觉甚至比你在商船上、城市中或身边有武装保镳时更强烈。
这种受到保护的感受也是瞬间出现。你一看到母熊对我的话和手势有所反应,愉悦地完成我的指令,你顿时有种安全感,让你能以全新的方式接收信息。
不到几秒钟的时间,两个相对的感觉达到完美的平衡。我变成在你身边会让你感到安全无忧的人,但你同时又觉得我神秘难懂,甚至有点吓人。
感觉的平衡非常重要。这攸关人有多稳定,同时感觉又彷佛不断脉动,产生越来越多新的信息流。
「灵魂不吃实体的食物,弗拉狄米尔,它只能透过你的身体看见、听见及实现自我。如果身体不健康,像是人喝醉使得身体无依无靠,灵魂会像受到束缚般无法具体实现出自我。它只能依靠感觉,为这个被有害饮料破坏的无助身躯哭泣。它会试着帮受损的器官取暖,耗费大量的能量。灵魂的能量只要耗尽,就会变得没力而离开人的身体,身体因而死亡。」
Only if a relationship transcends the physical limitations, then there is a possibility of this relationship extending beyo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hysical body. Such a relationship can extend beyond lifetimes or extend across lifetimes. Only when you in some way transcend the physical limitations, it can extend across lifetimes. When I say physical, I am referring to the mental structure also as physical and the emotional structure also as physical. There have been husbands, wives and lovers who have come together again for lifetimes because their love was so strong that it transcended the foundation of a need-based relationship.
只有当一段关系超越了物质身体的限制,这段关系才有可能延伸到身体的限制之外。这样的关系可以超越一生,或者延伸到多世之中。只有当你以某种方式超越了身体的限制,它才能跨越多个生命期。当我说“身体”时,我指的是心理结构也是身体的,情感结构也是身体的。曾经有丈夫、妻子和爱人因为他们的爱如此强烈,以至于超越了基于需求的关系的基础,而再次在多世中走到一起。
--- 《死亡》萨古鲁
「阿納絲塔夏,或許妳說的只是幾句話,但聽起來真的非常美好,讓人聽了都會覺得快樂起來。」
「夢想的話語能夠促使巨大的能量開始動作,人類可以透過夢想、思考,自己創造出未來。相信我,弗拉狄米爾,一切都會如我所描繪地發生在我們兩個身上,不過你在自己的夢想中擁有自由,你可以說不同的話來改變一切。你有意志、有自由,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創造者。」
「我不會改變妳所說的任何話,阿納絲塔夏,我會試著相信這些話。」
「謝謝你。」
「謝什麼?」
「謝謝你沒有破壞我們兩個的永恆。」
一个老人家大半的岁月都住在城市,竭尽所能赚更多的钱,要让自己成为不比别人差的人。他用钱换来了房子、衣服、车子和食物,住在美仑美奂的公寓里,车库停着他的车,冰箱里都是食物。」
「嗯,我可以想象,目前听起来都还不错,然后呢?」
「弗拉狄米尔,你自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吧。然后呢?」
「然后……这个人或许会去某个地方玩,或许会买新的家具或车子。」
「然后呢?」
「然后?不知道,然后怎么样?」
「然后这个人会死去──永远地死亡,或是在地球的数百万年内都不再存活。他的第二个我──他的灵魂──无法重回俗世的肉体,因为他在地球的这段岁月中,没有对地球做过任何贡献。每个人在直觉上都明白这一点,所以人才会这么害怕死亡。当大多数人的理想相同、生活大同小异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只可以,而且应该和所有人一样,但是他们在这里看到地球上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看到人类按照神圣的形象,亲手创造出人间天堂、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