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gaoxiaoyunwei2017 2020-01-02T14:09:20.000000Z 字数 7073 阅读 719

敏捷的好未来-百人团队的实战攻略

彭小阳


作者简介:赵兰兰,是好未来的项目管理PMO,目前在家长帮。

01.png-71.1kB

今天主要讲的这几块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敏捷转型拦路虎,基本上大家都会遇到。第二个是找支点撬动转型,第三个是百人大战战绩,大家关心的到底效果什么样,第四个是靴子落地,工具方面可以能够帮助大家在工作当中应用到一些工具和方法。

02.png-151.4kB

一、敏捷转型拦路虎

敏捷转型拦路虎,这个实际上是我在我们这边总结和整理出来的,但是基于不同公司、不同业务场景、不同企业文化的冲突下,我总结出来的只是基于我们公司做出来的东西。

03.png-55.3kB

第一个管理,我们在敏捷转型的时候,其实做敏捷这件事情,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必须是自组织,大家非常认可。

但是为什么在中国敏捷转型或者我们推进,原因就是在中国文化的情况下,组织是最困难的,组织结构的障碍是最困难的,因为你刚刚说了,开发团队是个领导者,好的产品是个领导者,怎么去打,这个成本相当高。所以我们如何组织成自己的事情,对于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另外一个沟通挑战,团队内部的信息不对称,刚刚有老师提到,不同的产品要对不同的研发,不同研发要对不同的产品,等于是一个网状式的结构,很有可能这种信息的确实成本也特别高。

第三个挑战是缺乏高效的管理工具,比如刚刚提到过的阿里说现在很好的人效,但是这仅仅是基于我们中国的比较优秀的、研发团队比较强的公司来说,但是对于小企业,或者一些基础能力建设不强的公司,它的提效工具是很匮乏的。

第四个挑战,人的问题,大家在面对转型的时候都不愿意走出舒适区,我到任何一个团队,基本上大家都说我挺好的,你为什么要来,你一个CMO到我这来要准备干什么,因为你给我的压力是很大的,你改变了我原来的工作风格。
所以,这几个难度是我们要去解决的。

二、找支点撬动转型

那我们怎么去解决呢?找支点撬动转型,支点是什么?刚才我们提到了有管理类,有一些组织信息,包括人员的冲突,我们要找到支点,能够让你在团队支撑你转型,能够让你从上而下的支撑、支持来干这件事情。

04.png-127.3kB

最痛苦的是,我们到这个团队了,大家都认为你没有价值,但是我们能做的很多,所以我们需要找支点,这个支点是什么,我这边找到的,老板经常会说,你们为什么上线时间这么长,还有什么东西?

我给到我们整个其他团队做培训的时候,另外一个事业部的伙伴问我,你怎么做到的让他们不延期,首先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普遍的,所以我们为了解决拦路虎,那我们就要找到支撑我们的点,这个点有可能是这样的,有可能是其他的。
所以,你要拿出你的论据和论证,在这个团队里立足,所以你要找到这个撬点,能够撬动你干这件事儿,那我们后续就要在这两个撬点上给到业务一个肉眼可见的成绩,不然你来的时候说的好好的,要帮我减少bug,提高我们的交付效率,最后什么也没干,那不就白搭了嘛。

三、百人大战战绩

所以,你的撬动要跟后面的数据一些信息对应起来,说一下实际上在团队里面实践的一些途径,整个团队大概我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100人左右团队,实际上这是一部分效果,因为这个效果比较明显,有些定性的,包括一些小的10%的数据。

05.png-82.4kB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版本延期,原来版本延期率是27%,基本上10几个版本,两三个都会延期,延期率比较高,bug的日峰值下降了40%,日峰值大家能理解吗,比方说在每个版本里面的最高的那一点的bug数。

刚才可能我跟老师说,你的数据到底是怎么衡量的,这是其中的一部分指标,你的日峰值,我肉眼可见的,当在一个很高的数降到一个很低的数的时候,这意味着什么?对于团队来说叫风险可控。

在一个迭代的周期里面,一个比例降到40%,到最后不断每天持续的降低,到最后的收敛,这是一个统计,这是你可以给团队带来的风险降低,同时能够保证在最后的时候,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情况。

还有研发测试比提升50%,什么意思呢?原来的团队是集中一侧,我也不管你,我们就写代码,我也不管写的对不对,反正从研究的角度,我是来写bug的,这是什么问题,请测试一下。

所以,在这个时候引入了一些产品思维,用户story拆分的方式,从史诗级的用户拆分到小的MVP,然后进行分批分次的测试,能够提前进入,这样的研发测试直接缩短了,因为测试什么都做不了,只能测试然后等待,然后假装验证一下以前的有没有问题。

刚才还提到了一个指标衡量,我这里面用线上和线下bug,线上bug指的是我们提交这个版本预测之后,实际上在线上发生的情况,保证的是我的开发质量,等于我的开发质量提高了,这是通过研发的注册,为什么我没有在这里写,但我得口述一下,因为有好多内部的信息,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看一下。

测试要提前写,所以我要求整个团队的测试团队把测试提前准备,并且在研发、研讨期间提供给P1级,首先能够保证研发自己把P1级给过完之后流程是通的,第二如果有P2、P3的话,当形成一个周期之后,慢慢的知道测试会关注哪些点,研发不光是自己去写功能的时候,他就会知道考虑正向、逆向各种情况,他自己真的会去跑case,去跑开发场景,而不是光光写代码,所以最终的结论大概下降了50%。

60%的指标,最大交付周期缩短了60%,可以想象吗,原来最大的交付周期是8.4周,我在极限的时候要求他们做到了每两周一次迭代,后来因为业务的调整,因为需要跟别的团队进行整合交互,等会儿在我后面的部分可以看一下迭代日历。

还有一个,有一句话是屋子里的大象,经常看到一个问题,需求评审很正常,我管它是多少个小时,我们是做项目的,我有没有考虑到部分的成本、时间、效率,我最开始进入团队,帮团队转型的时候特别可怕,第一次评审在8月份,在一个会议室里开了4个小时,导致第二天我就高烧了,因为通宵实在太累了,拖的时间太久了。

我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诉你,你们这个评审会议绝对有问题,为什么?因为我之前做过产品,所以我知道它的产品方案是什么样的,所以如果我们在里面转型的时候,假设我们之前有过产品经验的话,那你就从产品的角度切入,告诉他你的问题。

我们原来是研发出身的,我们可以看研发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我们要找到这样的一个撬点,因为我本身不是研发出身的,所以最开始的分支建设慢慢学,但是总有一点,你进行转型,而且能够切入整个转型的团队。

所以,评审的周期、时长也很重要,你首先要保证产品需求的完整性,很简单,你要看它的价值有没有,不一定本身不是产品出身,不一定能够了解到,但是他有没有想这件事情,有没有呈现这件事情。

那如果框架本身有问题的话,那基本上不需要,评审的原因是产品需求不完整,在我这有记录,所以大家比较担心的是,放到一个团队,不跟团队配合,有一句话叫做温柔的天使是不对的,不对的原因你会影响别人的时间,别人的时间就是钱。

如果他不认的话,你找他的老板,我当时在那个团队很有趣,也比较尴尬,因为理论上一个团队有一个总负责人和产品的一个研发,我过去之后跟产品的负责人聊一聊,跟研发的负责人再聊一聊,把两边的价值观要对齐,让他们两个人同时支持我这件事情,所以付出了双倍的努力。

我们在前三个里面提到的一些关于其他方面的数据指标,包括像我们刚刚说的持续交付里面,到底你的度量衡是什么,我不知道有没有大家参加过上一次,2018年的大会,里面杨老师持续交付2.0的书里面,包括上次课应该也提到过。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交付市场,首先这是一个,交付周期是一个度量衡,我们经常讨论的代码数,但是代码数可能不能百分百的保证,可能每个代码的逻辑不一样,所以只是一个侧面的回答,包括一些研发角度是不是也做一些衡量。
在我们的团队里面,我还会同时衡量几个数值,一个是bug数,包括每个人的bug数,还有简单bug,刚刚老师提到过,简单的bug,比如你的UI问题就是属于粗心,所以这种人,我单独会跟他的负责人沟通,我不管你面对多少,因为我来这的很多事情,你们之前的交情好就好我不知道,我给你一次机会,对不起,你不给我机会,那我就要把你挂下去。

包括刚才提到的QA标准,线上bug要求多长时间之内必须解决,我们这边的规定,两个小时之内线上bug,一级bug两个小时之内、半个小时之内没有解决的话,我们是可以开除员工的,但是没有说一定,看影响范围。

所以对于质量,线上和线下的标准,跟它的绩效、员工直接考核,我作为一个项目经理,我有权利直接从后台看到数据的,我必须从数据客观的表达的表达这个东西。

刚才提到的老板如果经常改变需求怎么办,老板改变需求,不管谁改变需求,到我这都要走规律。还有一个,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研发小伙伴们、产品小伙伴们,如果关系好的话,经常会有一个小问题,接私活,导致你的年薪,所以你要找到另外一个制衡的人,比方说测试,告诉他俩商量好的接私活,到你这你不能同意。

我每次在那个时候都强调,我会去听,只要接私活的该点就点,该说就说。所以这不一定说是每一次都是负责人去管,但是杀鸡给猴看,你总要杀几只鸡的,我们在说转型给团队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持续近10个月的反馈。

其他的小伙伴,比方说从我们公司到VIPKID,到其他的公司,最开始的时候他们觉得很累、很痛苦,到了另外一个公司,离职之后到另外一个公司2、3个月之后过来给我发微信,确实提高了我的效率,在团队里面跟别人相比,觉得我对自己的要求都比别人高,而且有趋势成为领导者。

本身他自己感觉到他自己的效率高了,刚才我说的,测试最开始可能是给你一轮你的用力,慢慢走几圈之后会自己形成自己的概念,因为你不跑你不做,就有人逼着你去跑、去做,就会形成一个条件反射。

包括像从不同的维度,产品研发和老板层面对我那半年持续的转型非常认可,包括小伙伴们在内部和外部出去之后都有比较大的收获,比如调整到别的部门发现,兰兰老师你赶紧把你那个什么什么发给我吧,我用一下,我们这边就是一个作坊。

四、靴子落地

因为我做的所有的东西很俗、很接地气,直接拿过去就可以用,当这些东西没有底层的支撑,这些东西没有用起来的时候,其他大型的转型或者其他的上层建筑的东西不太现实,你底层的东西地基先要打好。

06.png-35.3kB

我刚才已经说了一部分的工具和方法,在这里面给大家细分一下,具体有哪些我认为比较好用的方法、法宝。

第一个落地剪裁的敏捷管理体系,其实每天都在做项目管理或者转型,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你自己的团队适用于什么样的项目管理方式。

包括我现在到了家长帮,它的管理方式和原来的管理方式也不一样,原来的管理方式是纯产业的,现在的部分是要直接对接业务方,包括业务方的需求怎么输入,怎么做优先级管理,包括我们中心的项目,甚至法务这些东西都需要我来凑。

你要帮助他们打造他们的体系,所以怎么剪裁这件事情,对于个人转型很重要,你个人有这种理念,你才能在团队里面推行,而不是生搬硬套。

第二个,一些可践行的工具和方法,这些工具和方法大家可以拿过去直接用,但是用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调整,我这个里面是我自己这部分的一些项目管理体系,底层的基础建设就是你的流程梳理,流程梳理其实大家都简单。

07.png-124kB

比方说我们立项、启动、评审,这是一个流程,但是这个流程可能是在不同的团队里面角色不一样,比方说在有的团队里边可能项目子集里边产品经理就是项目经理,有的团队里边可能技术负责人是这个项目经理,所以你的流程的角色包括结点也不一样,需要去调整,自然梳理。

那大家基本上不太去考虑我手里有多少人,我手里就可以用多少人。我每次都会在这个团队里做资源梳理,为什么?老板说你这个东西不能延期。然后项目经理战战兢兢地说好,我不延期就去找技术负责人去了,但是你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他真正的资源是不是够。

所以我每次到一个团队里边,我首先去谈他的人,看是不是可控而且可以支撑的,如果人不够,我第一件事就是去找老板,你给我这个任务是不合理的,我告诉你合理的是什么样。

还有一个,问题和痛点的梳理,问题和痛点不就那几个吗?其实并不是,我每次带团队都会做很细很细的访谈。这是到一个敏捷团队里边去做的一个最基础的事情。烦琐但是非常非常有效。你要去听Words,你家的每个客户是谁,有一些研发,有一些测试。

从表面上看起来大真的是很和谐,真正你去跟他谈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么多深坑。所以你要去解决他们的痛点,比方说谁经常延期,谁的需求经常写不清楚。我就遇到过研发经常吐槽一个产品说需求不清楚,但还是说“兰姐你别去找他说了,反正他都那样。”那这个事我们能成吗?肯定不能成,对吧?但是我肯定不会说某某研发吐槽了你产品需求有问题,我会一起办。

产品标准是什么?所有的产品@到,然后去一个一个过,有问题的把这个人单独拎出来,这是方式和方法的问题。你其实已经知道问题和解决方案了,但是你要给他一个过渡,了解业务这个不用说了,不了解业务的项目或者是PMO我觉得没有办法很容易的帮助他去转型。

实现的路径,敏捷实践咱们不用说了,你检查就好了。干系人的管理、××的管理刚才说了,你的资源梳理之后你要定期地去复盘,因为人有进有出、有借有还,我们就经常会跟别的团队去借人和出人。

访谈、站会、看板、复盘一会儿我们去细说,业务的学习是真正地去使用产品,然后你沉淀产出哪些东西?流程规范、流程图这个东西不用说,这个是标准的。

需求规范、研发规范、测试规范,刚才提到了,说我们在每一个环节里边是有一些标准的,那这些标准哪来,你先把这个杆立起来,你没有杆是说你这个不合理,那抱歉,你告诉我怎么才是合理的?

比如说我在现在新的团队里边开会,大家都不会开。我直接让我的实习生写个会议管理规范,迟到的罚钱,老板迟到的罚100块钱,员工迟到的罚50块钱。
然后开站会是怎么开?钉钉有二维码去发会议邀请,直接二维码放在那扫,我不点你,我自己不会得罪人,我得罪你没有意义。直接通报,谁到那个点迟到了,别人写上谁迟到,迟到了发红包。不是说钱这件事情,就挂名这一件事情就够让他受不了了。

还有一些实践方法,按需提测,刚才提到了用户故事,用户故事拆分之后就是按需提测,按story来提测,这是产品的一个工作方法。包括我们在敏捷里面是必须要践行的。

站会、看板、复盘方法,双管道制和班车制。双管道制我解释一下,什么是双管道?就是你的团队里边可能存在不同的产品方式,比方说小程序,比方说PC端和暗端。它可能适用的迭代的中心和方式都不一样。

所以你要用不同的管道去管,这就是扣了我刚才说的那个主题,为什么我要做资源梳理,有的时候可能APP端的人很多,但是小程序的人很少。然后老板会问,为什么APP的迭代的速度和小程序的迭代速度一样?难道不应该是小程序更快吗?他肯定会找到你问,但是当你之前没有盘这个资源的时候,你是回答不出来为什么的,对吧?

随意不同的通道,这只是一个举例双管道的时候我们比方说是有两个渠道,我们是有APP和小程序的,你有其他的方式的话你就要去剪裁。

比如我现在的团队里边,之前的团队是APP里边有教学管理××度033500和基础服务。三块儿组成一个APP就是业务模块还有三个,但它们之间有交互,所以我们把它们分成了三个××033515去做连接迭代。

但是在现在新的团队里边,有小程序,有后台的,有PC端和APP的,那我就要拆分。当然,他们之间有相互关系的,比方说APP和小程序之间的互推,互相的拉新、留存这种。包括像我们最近微信干的一些事,比如说是一个××033542的收口。这个我们做项目,同时要了解行业。

除了这个项目和这个体系之外,我们具体有哪些工具和实操方法?

08.png-56.7kB

第一个: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主要分三块:需求通道管理、需求优先级管理和用户故事方法。

第二个:信息可视化。

看板、站会、透明资源池和复盘实践。

我现在讲需求通道,这是一个Logo,那是一个Logo。之前我们刚才说了业务给了研发的需求很多,我们需要用工单。其实它是同样类似的一种思维,你的需求如果进来是发散的。好像贴反了,应该需求是发散着进来,进行收敛。

因为你的需求很多,但你的接口只有一个的话,那你就很容易去分清,当你的需求很少,你接口的人很多的时候,你就可以去优先分配,这是一个需求通道的问题。另外一个,需求管理的节奏刚才提到了小程序、APP后台、PC和H5都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需求优先级管理。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在做需求优先级管理的,P0、P1、P2,你们会管吗?产品经理管?那产品经理告诉你这几个需求都紧急呢?那就没法管了是?那我就在这等着是吗?所以在我这,之前他们是怎么管?
要么就是一头,我这头放弃,我就今天必须全都得上,为什么?因为好多个产品经理都要找我。那都安排光了我怎么给他安排?我怎么给他立项?抱歉,不好使。

所有的需求都在一个地方去维护,必须到从1开始给我列。有一个专门的一个人,比如说这次的需求谁是主打的,谁的需求比较多或者比较重要,那你就做主负责人去给我列,不给我列这个东西,你什么时候列清楚了什么时候咱们做产品需求的内审。你内审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个东西,抱歉,你内审就不通过,别想往下走。

然后我会在这个时候,刚才提到说他们做一个月左右的规划,我会跟业务方说这个版本的上线时间是什么时间,我的下一个版本需求收集时间是什么时间。业务方不仅仅是产品经理,产品经理在一个群里,我会很标准地告诉业务方,你6月20号提交的是V780版本的需求,然后我V780需求大概上线时间是7月中旬,如果业务方没有在6月20号提交给产品经理的话,那是业务方的问题。

然后在另外一个产品群里我告诉他们,我要求在6月30号的时候你能做产品的需求初审,也就是说你必须要达到80%以上的需求的完整性和优先级的排序。你没有的,抱歉,需求初审没有,轮到下一波去,下一个版本再见。所以必须得给我排序。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