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jianshu 2017-09-23T08:17:17.000000Z 字数 3301 阅读 2673

《人生,有趣300倍的方法》小川仁志

读书笔记


IMG_0110ba0872c8e26a42b58aba0837b440ae5f.jpg-1998.9kB

第一章:锻炼自己

01 查阅已知意思的单字

请查阅一个自己早就知道意思的单字。例如本单元主题的「字典」。
……
人生只要稍微下点功夫就能变得有趣。而查字典只需短短的一瞬间,是谁都能办到的事。

我用谷歌搜索了一下字典的意思,其中一个链接写道:

字典是为字词提供音韵、意思解释、例句、用法等等的工具书。西方没有字典的概念,只是中国独有。 字典收字为主,亦会收词。词典或辞典收词为主,也会收字。

出于好奇,我用维基百科的第三方应用 WikiLinks 查了一下,作为补充的是:

字典收字为主,亦会收词。词典或辞典收词为主,也会收字。

WikiLinks的优势是,会自动推荐和你要查询主题相关的主题,以它为中心,向一张网一样排列,一个接着一个,也许可以无限联想。

当时我正好在做饭,于是查了下米饭,接着我想了会,查了「生命」:

IMG_009822d617c7e3a746a7a41238f149a9be88.png-908.1kB

如果实在闲的慌,又睡不着,不得不说,这是个解闷的办法,虽然书里是在说查字典,但无疑查询百科会有趣些,能得到更多的联想。

参考链接:《维基百科,让你读到停不下来:WikiLinks》

05 停止使用智慧型手机

作者认为科技的进步带来好处的同时,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本身越来越弱。可以尝试舍弃自认为很方便的某个文明产品,这其中最有效的就是智能手机。

当然,在现代社会,智能手机已经不仅仅是手机,代表着钱包、笔记本、相机等等一系列东西,所以作为妥协,尝试停用一天也行,尤其是周末。

也许,会因此多用用脑子、看看书、自己清静清静。

嗯,我现在情况是不用上班,所以手机问题不大,等会把手机扔进抽屉,至少一天。

第二章:改变个性

07 涂鸦看看

人类就是使用头脑进行创意工作的存在。

创意这事分很多种,最简单的恐怕就是涂鸦,就像作者说的:

人类是活在这个世上就忍不住会想涂鸦的生物。

但我不想动脑子的时候,还有比涂鸦更简单的事情,就是类似涂鸦的用彩色荧光笔在书上划喜欢的句子。
推荐使用斑马的 Mildliner,这个系列有 15 个颜色,单纯将这十五支笔摆在桌面上就有一种颜色带来的治愈感。读完一本空白的书,遇到惊艳的句子随机选一种颜色涂上,等读完在回头翻看,或者很久之后重读的时候翻看五颜六色的书,也是会有一种哪怕是程度最浅的创造性的感觉。

IMG_01033b5528ab70de4e25acad36f75a2d8941.jpg-2203.7kB

08 不必在意赞

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的虚无主义,指的就是这件事。他认为世上充满不确定性,一切都没有意义......不过有趣的地方,在于他以此为前提,进一步提出能动的虚无主义。认为既然都得反复体验相同的痛苦,何不干脆接受;既然没有意义,何不干脆自己创造出价值。

这章主要讲大道理,让我们不要在意社交网络上的「赞」,认为浪费时间,有这功夫不如去采取行动,反而能去做更多的事情,提高成功几率,反而获得更多赞。

类似的道理,感觉还是文学青年表述起来比较酷:

我从来不求被他人理解。被理解类似于自我卖淫。——《惶然录》

10 改掉某个习惯:整理并减少习惯,用新习惯取代就习惯

愈是不好的习惯愈是容易养成,因为人类基本上都会坦率接受自己的欲望。

用新习惯代替旧习惯的第一步就是明白自己有哪些习惯?

我想了下,自己的习惯:

作者提到海德格(可能是台版的问题,一般是称海德格尔)的理论,认为人类因此需要意识死亡。唯有意识死亡才有办法面对自己活着的生活。作者认为如果自己能意识死亡应该就有办法杜绝坏习惯。
我认为就是简单的向死而生,如果人们能够倒着活一趟,应该大部分人会过的更好。

死神

我记得伍迪·艾伦有一首诗就是讲述类似的事情:

倒序人生
译者丨Ambrosia_L
下辈子,我想倒着活一回。
第一步就是死亡,然后把它抛在脑后。
在敬老院睁开眼
一天比一天感觉更好
直到因为太健康被踢出去
领上养老金,然后开始工作
第一天就得到一块金表,还有庆祝派对
40年后,够年轻了,可以去享受退休生活了。
狂欢,喝酒,恣情纵欲
然后准备好上高中了。
接着上小学
然后变成了个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
肩上没有任何责任
不久,成了婴儿,直到出生。
人生最后九个月,在奢华的水疗池里漂着
那里有中央供暖,客房服务随叫随到
住的地方一天比一天大,然后,哈!
我在高潮中结束了一生!

具体实践中,将自己持续在做的事情列成清单,然后只要增加了新习惯就舍弃另一个,不要贪多,保证是自己能够从容处理的数量。

比如我目前的:

这三个已经够我折腾,有时候我会取消阅读,改成运动或者看电影之类的活动。暂时尽量不增加其它活动。

第三章:改变看法

13 将自己的人生化为故事并定格标题

看着别人的故事,让我忍不住也跟着思考起自己的人生。不知道我的人生会以哪种方式被叙述出来。所以我有一个提案,既然如此何不趁自己还在世时,不,何不从现在这一刻起,就努力将自己的人生化为故事?如此一来一定能更投入自己的人生,就像投入在他人的人生故事里一样。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人生目前来说比较像《了不起的盖茨比》,准确的说是《没什么了不起的盖茨比》。当然,这有点丧,作者写这章的本意是让我们积极点,画一个好大饼,这样自己也能积极点去做些什么,过更好更有趣的人生。
抛开杂念,有段时间我倒是希望自己的人生像《奇特的一生》,那个记录自己时间大半辈子的前苏联科学家;要么像科幻作家阿西莫夫也行,和自传名字一样《人生舞台》:

一直梦想着自己能在工作中死去,脸埋在键盘上,鼻子夹在打字键中。

嗯,就像这样不错了,人生舞台,而且极具性价比,还能在舞台上自己在造很多个舞台,如同俄罗斯套娃。对其它职业来说只能有一个人生,或者你扮演些什么,永远多个人生,但终究受制于一些条件。无疑,作家的受制也许是最小的之一,唯一限制自己的只有想象力,那些现实中的遗憾和无法度过的人生,种种缺憾,就放在文字里,如同上帝去创造。

第四章:改变做法

19 每星期都去认识人

IMG_010760b4d343543d472f98a8979ed6d51672.jpg-2003kB

这算个比较困难的事儿,除去老朋友,一般来认识人或者结交新朋友,以我普通的经历,一般工作原因比较容易认识新人,网络上通过你的爱好加入一些喜欢的群组比较容易认识,这也算比较靠谱的。
我认识几个网友,通过这种方式的都比较好,也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比如通过印象笔记认识的,就会在印象笔记有什么特别的事情时交流一下;阅读认识的,就会偶尔有什么好书或者活动之类的突然蹦出来发个链接之类,在这之前大家可能一年半载不聊天,但都记得有这么一个朋友。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式,不一定要去认识人,简单批量的单方面阅读去「认识」也是一个方法,比如说在 same 这个比较年轻化的社交应用,应用里有很多兴趣频道,类似于豆瓣的小组。推荐「关于自己的20件事」和「关于自己的20个梦想」。
嗯,也不要有什么特别的期待,刷这些和多认识人可能会有惊喜,但多数来说,会认识到一个朴素的共同点,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也没有新鲜人。
或者,也可以试试批量阅读传记,每周读一本传记可能也是不错的办法。

第五章:发动攻势

24 让人向你说「谢谢」。

以我来说,最感到开心的时候,就是人们向我道谢的时候。

25 随时散播种子

当时会觉得兴奋雀跃是因为自己散播的种子,很有可能过后会开花,所以充满着期待。这里的最大重点就在于「自己散播的种子」、「过后」、「可能会开花」这三件事上。

散播种子这事用蔡康永的一段话比较好理解: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这里作者强调的是「散播」,成本很低,即使没有开花结果也不会有损失,但给人生留下了各种期待和可能性,未来的每一天都可能开花,给人以惊喜,人生也因此有趣。

后记:兴奋雀跃地活下去!

书中所举自身的范例,每个方法都是我个人实际尝试过的。
就这一点来说,我算得上是「让日常变有趣的疯狂家」,而我实际上也过得很快乐。既然同样得活在这个世上,不过得开心点就亏大了。这也是我的座右铭。毕竟人生本来就已经够痛苦了。

我很欣赏这种作者亲身实践过后再写的书,比起纸上谈兵、泡在书堆里写出的书,总有种不同的味道。
作为读者,也要实践一些书中的例子,这样才是对这种书最好的书评了吧。


返回「目录页」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