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shu
2018-08-08T10:27:37.000000Z
字数 6072
阅读 10634
读书笔记
于是我开始贯彻极简生活,将自己拥有的物品数量减至最低,成为一位极简主义者。全面实践这种生活方式后,我发现最大的好处不是房间整洁、心情变好,或打扫起来很方便等显而易见的好处,还有更本质的内涵。我开始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重新定义每个人都渴望的「幸福」。
这一路我丢掉很多东西。让我现在得以每天品味幸福,过着充实的生活。自从开始舍弃东西以后,不知为何,我感觉自己比以前幸福了。
我曾经用尽方法将所有的自卑和嫉妒心隐藏起来,而若无其事地生活。坦白讲,过去那个拥有满屋子废物的我,其实就是一个废柴。
这个世界上所有人一生下来就没有任何物品,所以每一个人刚出生时都是极简主义者。其实,我们是拿自己的自由去交换不必要的杂物。
减少物品的极简主义者,每天都能感觉神清气爽。即使是现在被物品包围的人,也可以想象这种感觉,那是因为其实每一个人都体验过减少物品后的畅快感。举例来说,各位不妨想象一下旅行的过程。
出门旅行时,彻夜整理行李直到出发前一刻。即使再三确认过行李清单,还是觉得好像忘了什么东西。到处发前才不得不出门,只好放弃挣扎,关门上锁,拉动行李箱往外走。就在这一刻,内心感到轻松自在。在旅行的这段时间,只要靠这个行李箱就可以生活。虽然也可能忘带什么东西了。但只要有最重要的必备品就够了,其他东西如有需要到时候再买就可以了。
到达目的地的旅馆,躺在榻榻米上非常惬意。旅馆的房间干净整洁,摆设也很少。没有那些经常烦扰着我们的多余的杂物,所以住在旅馆让人感到很舒适。将行李放在旅馆房间后,空着手到附近散步,一身轻松可以随心所欲地散步。没有时间限制,也没有任何一定要做的事。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过以上的体验,这就是极简主义者的心境。
提到日本的极简生活文化,就一定要谈谈美国的苹果公司。众所周知苹果的创始者之一是史蒂夫乔布斯。很多极简主义者都是乔布斯的信徒和苹果产品的充实粉丝。
乔布斯创造的产品贯彻了他的独特个性,没有多余装饰与多余功能,呈现精简淬炼的纯粹风格。iPhone 只有一个按键,Mac 上没有不必要的端口和连接线。基本上,购买苹果产品不会附带使用说明书。这完全是因为乔布斯是一位极简主义者,而且是宣扬极简主义的禅宗信徒,才有这样的结果。
我个人认为符合以下两个特质的人,就是极简主义者:
「真正了解自己需要什么的人。」
「为了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减少物品数量的人。」
「功能性」才是判断物品是否必须的标准。
随着时代变迁,现在绝大部分物品并非以「功能」取胜,而是人类基于其他目的使用这些物品。为了能继续拥有这些「非必需品」,继续使其维持功能性,需要花费大量的心力和时间去管理。也就是说,大家都在为一些「非必需品」而拼命努力工作。现代物品已经不再是像石器一样的「工具」了,不知不觉间已成为了我们的「主人」。从前对我们言听计从的物品,不知不觉间对我们伸出控制的魔爪。
人们拥有这么多不必要的物品究竟是为了什么?
因为我们想要「展现自我价值」。
我们想方设法的想要通过物品向某些人展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必须花很多时间才能让人看到自己的工作能力、创造力、勤奋和耐心。但透过物品,一切就变得很轻松。物品表达跟内心表达不一样,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到的,可以很快地展现自己的价值。
我现在终于知道了,舍不得扔掉看过的书,一直留在那儿也不打算读的原因,是因为我希望通过书架来展现自己的价值。
当家里物品泛滥,就没办法精心打理每一个物品,新商品买回来几乎没有用过几次。因为物品太多,打扫起来也很麻烦,房间变得杂乱不堪。这样的生活让我渐渐地失去自信和干劲。为了一直逃避这样不堪的自己,沉溺于酒精,过着悲惨的日子。
当时我一直认为自己拥有的物品可以展现自我价值,到最后却连都迷失了。这些花高价钱、费劲心力买来的物品,让我赔了夫人又折兵。
写到这里,似乎又变得复杂起来。容我整理和说明一下。本来物品只是工具,像石器和陶器一样因为其功能性而被使用。最开始的时候确实只有必要的物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整体变的富裕,不知不觉中物品失去了它最初的目的。如今的物品变为了满足人类的深层欲望——证明自我价值的工具。
当物品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反过来吞噬自己,时间、精力都被化身成「自己」的物品无情夺去。像这样,曾是自己的工具的物品,开始变成了自己的主人。物品不再是功能性的工具,也不再是展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不知不觉地成了「伤害自己」的物品。物品变成主人,而我们自己却成了它的奴隶。
物品泛滥到这个阶段,就会开始「伤害自己」。泛滥的物品一个个地变成了榨干精力和时间的魔鬼。物品不是工具,成了主人。我们忙忙碌碌,将一生奉献给了物品。陷入了人类奴隶与物品主人相互抗争的异常状态。
物品本身没有好坏,而是当数量过于庞大时,它们控制了你的生活,我们必须重新反思这种价值观。物品不能代表我们,当然也不是我们的主人。它们原来只是一种工具而已。不是为了顾及他人的眼光而存在,人类拥有物品,只是因为自己需要。
这世界没有「无法舍弃」的个性,只有深信不疑的「无法舍弃」的刻板观念。心理学上有个名字叫「习得性无助」。自己明明处于可以改善的状况中,并且自己有能力去做,却在一次次地体验「无法或舍不得丢弃」的失败后,最后就会放弃改变。
人不可能不经过练习,就突然能够流利地说法语;同样,也不可能突然从今天起,就变成精通「断舍离」的高手。我虽然舍弃了很多物品,但是从我开始减少物品到现在已经花了 5 年多时间。当然,丢东西的时间是可以缩短的。
舍弃是一门技术,但也不是必须完全掌握技术后才开始舍弃。不是读完这本书后才开始舍弃。最好的办法是一边舍弃一边磨练技术。赶紧和上这本书,准备垃圾袋吧。
「没有一个东西是舍弃后又会后悔的。」不但不会后悔,甚至对于所有舍弃掉的东西都会觉得「幸亏扔掉了」。
减少物品的铁则是舍弃不用的物品和不打算使用的物品。如果是今年冬天肯定会用到的毛毯,或是每年都会穿的羽绒服,亦或是明年夏天会穿的泳衣,这些请务必留着。
但是一年四季都没有用过的东西,代表今后也不需要了。一年都没有使用也不影响生活的物品,明年依旧派不上用场。请记住,无需留下一年用不到一次的多余杂物。不过,防灾用的紧急装备另当别论。
不用浪费精力去维持或管理周围的物品,能物尽其用,使用时能感受到快乐,这样的物品才是自己喜欢的物品。纯粹用来满足虚荣心的东西,请丢掉吧。
请丢掉「现在」不需要的东西,因为以后也不会需要。
我认为极简主义者的理想状态,就是能够列举目前拥有的所有物品。如果是经常使用的、自己必须的物品,理应全部记得住。反过来说,一直被遗忘的物品实际上不是自己必须的物品。
作家四角大辅曾在自己的著作中介绍过「将商店当成仓库」的思考方式,这种想法对于减少存货起了很大的作用。商店为了满足你的不时之需,特意准备了存放物品并认真管理的仓库。便利店是当你需要时提供服务,特意为你24小时开放的仓库。你去这些地方不是「购物」,而是在需要的时候去仓库「取东西」。
「我认为自己的照片、记录和日记等跟自己的过去毫无关系。就算将充满回忆的照片和记录扔掉,过去也会留在我的记忆里。我认为扔掉物品,不用小题大做的认为是舍弃过去。万一有些回忆忘记了,说明这些回忆对自己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人生回忆会自然的保留下来。」——《无物品的男子》 Tatsuya
切断杂物的「连锁」效应:
从拥有 1 个手机变成 2 个手机,增加的物品并不只是手机。要为增加的手机装上手机套,贴上贴膜,准备电源线,配上防尘塞和手机绳。不知不觉就增加了 5 样东西。因为物品会召唤更多的物品。
极简主义者之间非常流行的一个做法是,将不需要的物品公开在社交网络上,询问是否有人想要。如有人需要的话,就可以减少罪恶感,也能获得帮助别人的快乐,是一石二鸟的做法。
一部名为《简单生活 365 天》的纪录片很有趣。主人公是一个年轻人,他在某一天将所有的物品都放入租来的仓库里,制定了每天只能从那里拿出一件物品的规定......这是一项发现重要物品的实验......对自己拥有的物品提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这其实是自我审视的过程。
当你想要买某样东西时,请先舍弃一样东西。
把买来的物品当成「借来的」:
这种想法真的非常有趣。把买来的物品当成借来的,还要再借给别人。这样的话,一想到还要归还,就会更加珍惜物品,而且还能不断赋予物品全新生命。不把买来的物品当成「只属于自己的物品」,而是当成暂时「借来的」。这种做法不限定物品的所属,而是以谦虚的态度对待物品。
当你舍弃别人送的礼物、逝者的遗物,舍弃因没用完而浪费掉的东西时,一定要心存感激。
扔掉还可以使用的物品确实浪费,单买了不用,这也是浪费的行为之一。
但是,最浪费的行为其实是一直留着这样东西而日渐消磨的「内心能量」。
与其拥有两三个不喜欢的咖啡杯,不如珍惜一个完美的、独一无二的咖啡杯,天天爱惜使用、精心呵护,绝对能让你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趁健康时整理「生前遗物」:
当我减少了相当一部分物品后,我只有一个感想,「就算哪一天我不幸离开这个世界了,也不会给周围的人造成太大的麻烦。虽然,脑中千头万绪,充满悲伤的想象,但不知为何当时感受到的就是自由,内心涌现积极的行动力。
极简主义者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是,不自觉地会沉迷于「炫耀自己物品少」和「比谁物品少竞赛」......
我认为即使家里充满各式各样的物品,只代表你需要的东西比较多,只要这些物品每天都能让你充满活力,那么就没有必要去减少物品,也毫无理由去苛责持有物品的人。没有必要去勉强减少真正必须的物品。极简主义者并不是苦行僧,我一直如此告诫自己,也在自己的个人简介上写着我是一名「中庸」极简主义者。「比谁物品少竞赛」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人生苦短。把时间浪费在物品上,实在是太浪费了。
将苹果公司跟电脑生产商戴尔进行比较分析的畅销书《简单:打破复杂,创造绝对优势》的作者肯西格尔说过:「我认为假如有一天 Apple Watch 的销售不如预期,原因不在于功能,而是由于它的选择项过多、型号过杂所导致。」
唤醒物品的「归巢本能」:
我非常清楚「空空如也」的房间给人的舒适感,所以物品拿出来后,我很快就会收拾......
养成习惯后,拿出物品跟收拾物品已经不再是不同的操作,而是连接在一起的前后行为。
我已经没有了我在刻意收拾的意识。仿佛是物品自己回到自己的巢里一样。我不是在整理东西,而是唤醒了物品的「归巢本能」
回归日常就是幸福:
现在的年轻一代,每天都要被灌输自己是「独一无二且无可取代的存在」,所以一定要特立独行、成就伟业。久而久之便形成「成为领导精英」的强迫观念。我以前也一直这么想,也曾因为自己一事无成而烦躁。
舍弃物品后,我的观念变了。我认为人不需要成就伟业,也不需要领导众人。只要认真做好家务,过好每天的生活,就可以喜欢上自己,内心充满快乐。
相隔十年后,我第一次搬家,包括打包行李(我没用到任何纸箱)、移动时间、拆封行李又放回固定位置,整个搬家过程全部合起来只用了 1.5 个小时。
最少生活成本和工作自由:
有个名词叫「最少生活成本」。简单地说,就是生活所需的最少的钱。我认为我们有必要计算一下生活必须的费用,比如房租、伙食费、水电费和电话费等。
我的房租是 6.7 万日元(约合人民币 4000 )。iPhone 我是无法舍弃的。
如果自己做饭,成为带饭一族的话,月工资到手 10 万日元就已经足够愉快地生活。有空去图书馆看看书,去公园散散步,生活也能过得很充实。
老了之后生活也不用担心:
彻底实践极简主义后,会变得不再与他人比较。只要丢掉多余的自我意识,不要执着自己的虚荣心,不用羡慕杂志里介绍的生活,无须在意别人的眼光,那么一个月能赚 10 万日元的职业到处都是。
我现在已经不再担心晚年的生活。我的想法很乐观,老了之后只要找一个月能赚 10 万日元的工作就好了呀。很多工作只要能上网就能完成,或者去生活成本更低的国外生活也不错啊。
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活水准,在怪异的职场每天过得心力交瘁,甚至由于工作压力过大想要自杀,这都是本末倒置的行为。只要减少物品,降低生活费用,就能解放自己,获得自由。极简主义让生活方式也变得自由。
成为极简主义者,可以从世上无数的信息中解放出来。精心设计各种桥段、大声喧闹的广告语已经跟自己无关,也不再羡慕媒体上争先报道的富豪名流。
我已经拥有了所有「必需」的物品。如果放任不管,对于物品的欲望,会成长为自己无法控制的怪物。过去的我是对物品极端贪婪的人,永远只看着自己没有的物品,真的非常痛苦。
「不比较」的满足:
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就跟追求物质一样,永远也没有终点。现在我在写书,如果我一直在想比我优秀的人也在写书,我可能一个字也写不下去......
我现在持有的物品,不是为了跟别人比较而购买的物品,是基于自己「需要」才选择的物品,绝对不是用炫耀或是让别人模仿的。成为极简主义者后,不会将生活重心放在与别人比较,而是专注于为自己而活。
我已经拥有所有需要的物品,也没有什么是不够的。因此,我也没有必要拿自己跟别人比较。
将房间里的物品减至最少,我的外出服也变得极简。就像乔布斯和扎克伯格一样,总是穿同一款衣服。他们认为把时间花在挑选衣服上太浪费时间,不如将时间用于更具创造性的事情上。服装的极简主义,将「个人服装制服化」记在心里,可以空出时间做更重要的事情。
简化家中物品后,我开始意识到信息也要极简。对于无聊的新闻和八卦、曾经喜欢的搞笑节目,现在几乎不接触。对于别人制作的作品或别人发生的事情,我不再进行评论。比起他人的声音,更相信自己内心涌现的想法。现在的我感受到了「回归自我」。
将所有的物品数量减至最少,是最能让我改变行为的方法。我是在只留下自己需要的物品,去除多余杂物后,才开始改变「行为」。以前的我觉得自己无法达成「幸福范本」,对自己很失望,而且每天都在想自己没有的东西,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我成为极简主义者,可说是必然结果。
我没有多余杂物,但拥有充裕的时间。每天都能享受生活,能活在这个世界上便觉得满足。我不再与他人比较,自然不会感到自卑。我也不在意他人眼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变得更加专注,可以专心做好自己的工作。我放弃高傲的自尊心,也不再觉得丢脸,可以提起勇气达成梦想,甚至出书。更棒的是,我学会活在当下,不再被过去束缚,也不对未来感到忧虑。
「Minimal&ism less is future」网站,蕴藏着将物品数量减至最少(极简),就能领悟重要事物的意义。极简主义者是为了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减少物品数量的人。我将杂物减至最低限度之后,确实领悟到什么对我最重要。
我要感谢乔布斯与苹果公司。多亏有极简主义者乔布斯研发的 iPhone 与MacBook Air,让我丢掉许多东西,我现在不管到哪里都能写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