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jianshu 2018-09-24T22:31:34.000000Z 字数 3372 阅读 1741

每周分享第四期:北溟有巨鱼,憔悴几时回。

每周分享 城堡阅读


目录

书背藏身

《理想主义者》

人可能会失败,可能会被捕,会被杀死,会被遗忘,但 400 年后,思想仍可改变世界。我目睹了思想的力量,我见过人们以它为名杀戮,或是为了维护它献出生命。
——谨以《V字仇杀队》献给天才黑客亚伦·斯沃兹

《永远的现在时》

我们究竟是如何存储并提取记忆的?记忆随着时间会变得面目全非,这有没有科学依据?人脑的不同区域又有着哪些不同功能?如今,这些问题,甚至更多问题我们都有了答案,这都要归功于一名代号为 H.M. 的失忆症患者。而本书就是来讲述他的一生。

《云彩收集者手册》

收集云彩不像收集硬币那样有可持续性,也不像收集稀有邮票那样可以进行交换,但有一些非常切实的意义。云彩体现了我们周围这个世界的变幻无常。就像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写的那样,“自然是一朵多变的云,始终一样,却又从不一样”。

我的茑屋书店观览

我觉得,书店未来的零售价值会有相当比例出自空间感受,所以,营造有别于日常生活但又连系着生活日常的商业空间就变成了生活力的动源。​​​​

在我的日常工作里有一项任务是维护卖场氛围,细化到诸如垃圾更换、轻音乐音量、顾客交谈音量等等。这些东西也就是作者所说空间感受的一部分。

之前有看相关文章,说书店最大的敌人不是亚马逊之类电商而是星巴克。

也就是对一些人除了家和公司(学校)之外第三空间的争夺。

理论上这个每周分享也是对读者和我自己网络第三空间的争夺。

在微信、微博和工作网站之外的第三空间,去抖音、快手、爱奇艺、知乎、今日头条、英雄联盟、王者荣耀……

还是突发奇想的来这看会(对于我来说就是打开 Ulysses 写一会看过的值得一提的内容)。

论 RSS 的「复兴」 

我目前的 RSS 方案是在 Reeder 3中 登录 Inoreader 账号来阅读。

最近 Reeder 3 双版本限免,对于我这种原价购买的用户,自然又是一种出于本能的肉疼。虽然实际上已经值回票价。

Reeder 3 目前还没有中文版,不过可以参考这篇文章来进行初次的设置:98 元的阅读神器免费领,一篇文章带你轻松入门

官方在推特上表示下一版依然采用一次性的付费升级模式。

通俗来说,RSS 像是邮局服务在网络的具象化,在更早的时候我们通过邮局订阅自己喜欢的报纸、杂志,然后他们会定期出现在邮箱中。

使用 RSS 来订阅所需的信息,比起被动的接受消息,对读者的要求相对更高。对作者可能算不上某种特别好的事情,尤其如果需要通过网页广告等方式来盈利的话。

对 RSS 的复兴我和作者一样抱有否定态度,事实上它可能从来没有大规模的流行过。

不过和很多对信息有要求的读者一样,对于它作为小而美且有用的存在抱有极大的信心。

我初次接受 RSS 时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好的订阅源,把平时看的内容导入进去,也只不过是换一种方式读平时阅读的内容而已。

这里可能就是 RSS 有趣的地方之一,即每一次找到优质的可订阅信息源对我来说都是惊喜。大概就像为游戏机找到一款新的游戏。

按照以前的习惯我可能会一次性整理出自己的订阅源然后分享,但现在不打算这么干,其实慢慢发现也挺好的。

实际上我的每周分享中就包含了一些不错的信息源,可以开始收集和发现。另外尤其注意喜欢网站的友情链接,顺藤摸瓜是一项发现新大陆的好技能。

得益于网友 hutushen222 的贡献,简书也非官方支持了 RSS 订阅

所以习惯使用 RSS 的朋友现在可以通过:

http://jianshu.milkythinking.com/feeds/collections/dea108cb6463

来订阅每周分享专题。

张卓:写作不崩溃几次,完全写不出东西 | 写作干货

前《人物》杂志副主编关于写人物的经验分享,看完比较印象深刻的一段是:

当你采访对象越多的时候,你就能了解那个人在当时的环境下所做出的选择,为什么,如果你只听那个人的话是根本没有丰富的维度的。所以,我做《人物》最有意思的就是不断跟外围采访的对象聊,你会发现别人看这个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要了解一个人,通过身边 8-15 个人就可以做到比较完整。

如果想要了解自己大概也可以用同样的办法。

我好奇、或者说羡慕,一个自认为了解自己的人,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读到一个优秀的人物记者的作品时的场景。

《与王朔有关的日子》

多年来,我一直盼着哪天把这本操蛋小说写出来,我就踏实了,可以放心去过自己的日子,到处转转,到异国他乡看看风景,像电影里那样一个人开车长途旅行去看望朋友,或素未谋面的亲人,吃一点没吃过的东西,每天躺着晒太阳,或开个酒吧。那些年,我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没玩好,净想着小说了,心不在焉。

这篇关于王朔的稿子看的十分过瘾,上一次看过瘾的人物稿子是写阿城的。

写一个人如果写的足够好,那么读者会觉得自己就是笔下之人,随之过完一生。

那如果文中那个人是自己呢?是不是相当于灵魂出窍看完了自己的一生。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

谷歌地球的首页上写着一句话:

探索大千世界的遥远边界,就在浏览器的方寸之间。

第一次玩的时候我惊讶于那种从宇宙中几秒内急速坠落到地球,从天空、海洋、州、国、省一直到自己所在的城市、街道的视角。

那时候我突发奇想,把自己这些年去过的地方在地图上标注了一下,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现在也有一些诸如迷雾地球类的应用,通过定位的方式记录自己一生的足迹。

古代由于技术的问题无法方便的记录,但通过文字,加上现有的技术,也许能大致还原一番。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的网页就是这样一个项目,通过筛选可以看到诗人一生的足迹,以及在当时的作品。

支持多选,截图中我选了李白和杜甫,因为一根比较孤独的线,让我突然对李白更感兴趣。

这条线就是李白的出生地托克马克,与后期固定在一些地方游历呈现出的乱麻走势不同,从出生地开始的那条线无比孤独,而且再也没有回去过。

我点到一团乱麻中江陵这个地方。

李白分别于 725 年( 24 岁)、739 年( 38 岁)和 758 年( 57 岁 )到过此地。(另外突发奇想算了一下,2018 - 725 = 1293年,如果算去世的话,李白距今已经1300多年。)

24 岁时写道:

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
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

38 岁气势不改,但已显颓唐:

已闻蓬海浅,岂见三桃圆。
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

57 岁最后一次来到这里,除了人生失意,就是思乡。

窜逐勿复哀,惭君问寒灰。
浮云本无意,吹落章华台。
远别泪空尽,长愁心已摧。
二年吟泽畔,憔悴几时回。

莫名又想起地图上那根他来时孤独而遥远的线条,对于那些从农村走出,混迹于北上广的人来说,一千多年前和现在有什么区别呢?

从一条孤独的线中走出,于乱麻中迷失、彷徨和寻找着,最后还是想着回去。

10亿、1040期、第100期订阅人数78、高中开始、93年

这条微博可能很容易想到坚持这个词,我也是如此,幸好看到 flypig 的转发时给自己提了个醒:

但 MKBHD 的成功并不在于「坚持」,而在于「提高」。不要搞错。 ​​​​

每周分享从月初开始到现在是第四期,之前每期平均五千字左右,这一期字数有所减少。

其实第四期刚开始做的主题不是这个,而是关于武侠,按节奏做完也是五千字左右,但做完感觉不对劲,就先存档,又重新做了这一期。

关于侠,做完特刊后才去看了一眼《知中》关于侠的那一期。

幸好没有做之前看,不然什么都不会干了。

另外还写了很多更新日志,做了一些计划之类,这些最终都没有设置成可见。

目前可见的进步是终于加了个 RSS 订阅。

怎么说呢,大概还是在计划和随性之间徘徊。

每周分享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多,要想持续更新,保证一定的内容丰满程度,除了书背藏身,还需要几个固定栏目。

除此之外,防止无聊,至少一半得是随机随性让我自己写着爽,做着感觉还不无聊的内容,毕竟这可能是现在的主要动力。

现在做了四期加一期特刊,可以称之为动力的是偶尔微博有人转一下,然后收到两三条评论,以及朋友赞赏了五块钱。

靠坚持是个比较虚幻的东西,主要还是得享受过程。

做是最好的学,通过做每周分享的过程,学点别的什么有意思的东西。

文档信息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