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shu
2016-05-01T09:18:15.000000Z
字数 2922
阅读 3388
读书笔记
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
对于这个问题,民国时期的大学者梁漱溟先生曾以两字作答:“郑重”。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应该提高逃避的成本,甚至可以采用一些“极端”措施,比如删除电脑里所有的电影、游戏,剪断网线,把手机换成非智能机等等......这个方法有用。因为虽然可能会出现反复,但这种反复会使得原来简单且惯常的替代性行为变得更麻烦了,逃避的便利性大大减小,这便增加了当事人转而去做实验、看论文的可能性。
要处理好“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我们可以采用下面两个策略: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来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
侯世达定律:“实际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要比预期的要长,即使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时尚专家弗洛克在一本名为《享乐主义手册》的小册子中给出了很多让生活慢下来的建议:
“心流”(flow)这个由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创立的概念已经渐渐为大众所熟悉,它是指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人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
说到“格局为何”,电影《一代宗师》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即“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精益创业”(Lean Startup)是当前互联网创业最流行的方法之一。“精益创业”中有个关键概念叫“最小可行产品”,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最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实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如果不构建最小化可行性产品来做试验,就无法再现实中被测量,更无法基于反馈来学习,而只能游离在市场之外,闭门造车,最后很可能一步步偏离航向,直至走进不可逆的失败的深渊。
作为一个读者,你总是从小说的第一句依次看到最后一句。而对一个创作者而言,小说写作的次序存在多种可能性。
行动科学的另一位大师唐纳德·舍恩认为,“三思而后行”并不一定正确,很多时候甚至可以是“行动先于思考”的,因为“人们的机智行动是高度技巧及复杂推理而形成的,而其中绝大多数又都是隐性的”,因此在行动之后反思,可能会反过来发展我们的认识。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最差的学习者只接收信息,谈多求广;好一点的学习者看重知识,以记忆为目标;高手磨练技能,只求日日精进。信息、知识和技能本不冲突,只不过技能是终点,前两者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与桥。
自学怎么获得反馈?
一个方法是找一个与自己水平相当或者略高于自己的“写作同伴”,在完成自己作品的初稿之后,首先从写作同伴那里获得专业的反馈意见,然后接着修改完善,两人便可以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还有一个方法是把经典作品当做老师,让它们来给自己反馈。
年轻的斯蒂芬·金看到了这样的修改后,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从此以后,他都特别注意使用一切多余的词汇,所以他的小说语言一向以简洁、干练著称。
简洁是写作的主流标准。被誉为英语写作圣经的《风格的要素》一书就极力推崇简洁的表达。在另一本经典的写作指南《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中,威廉·津瑟写道:“好的写作的秘诀就是剥离每一句话中的杂物,只存留其最洁净的部分。没一个无用之词、没一个动词中已经表示其相同意思的副词、没一个使读者不知谁在干什么的被动语态结构——这些都是削弱句子力度的成千上万种杂物。”
模式化可能是最终极的达成简洁的方法了。赖特说:“任何孤立的事务自身都毫无简洁可言。一切事物都只有被恰当地置于某个有机的整体中,才可能实现这个局部自身的简洁。”
这种表格形式源于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兹维基发明的“形态分析表格”,也被称为“创意表格”,是一种非常适合多维度思考的、激发新创意产生的有效工具。
如果说矩阵是一种利用特定结构来扩展思维的工具,那么清单就是用穷举方法来扩展思维的工具......下面我列出了一份关于清单优点的清单:
发现一本好书,花半年时间抄下来,又花几年时间学这一本书,这是在信息匮乏时代的大背景下,一个求学若渴年轻人所做的事。而在今天,有几个人可以像齐白石那样去读书呢?
一部智能手机在手,我们的时间就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每天各式各样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少,我们总是被标题吸引,打开正文后匆匆看两眼又马上关掉;每天翻新的网络热点,无外乎性、谎言、奇闻和窥探,到第二天就被我们忘得一干二净;我们幻想在一篇网文中寻找“干货”,希望发财致富、人生辉煌的不传之秘能被一二三四五和盘托出,没想到只是又一次被骗了点击;我们总是在找更多的资源,搜索、下载、囤积、然后限闲置,错把硬盘当成自己的大脑......
威尔第在一篇自述文章中是这样写的:“身为音乐家,我一辈子都在追求完美,可完美总在躲着我。所以,我有责任一次次尝试下去。”
2015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得主、电影《模仿游戏》的编剧格拉汉姆·摩尔在上台发表获奖感言时说了一段激动人心的话:
当我16岁时我曾试图自杀,因为我觉得我很怪,很另类,与其他人格格不入。而现在我站在这儿,此刻我想告诉有同样感觉的孩子,“我很古怪”“我很怪异”“我很不合群”,是的,这就是你,你就是这样的人,请保持你的古怪,你的与众不同,而且我希望当你成为下一个站在这里的人时,把这句话传递下去。
最后,当我们避开了追求社会认同的陷阱,也意识到去做酷事的价值以后,我们可能便走上了因独特而成功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下面这七个方法能够助我们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