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shu
2018-07-15T00:00:40.000000Z
字数 2361
阅读 3799
城堡
工具
苹果
更新自己业余做的博客时,想到要感谢自己在用的工具,比如说苹果公司的一系列软硬件。
在加上官网的超链接时顺便逛了一圈,结果让我眼前一亮,不禁惊叹苹果的广告的水平,尤其是配乐也恰到好处,中文版的广告里有翻译的歌词以很小的字体在右下角,我边看边暂停的录了下来,虽然是英文歌,但却给人一种古代隐士的风格。
听我说,这个故事
讲了一个艺术家会走的路
有些人一心争名逐利
有的人只想做好自己
他在花间漫步
享受阳光
「怎么会就只是这样?」
但这样,又有何不可
—— 《Story Of An Artist》 Daniel Johnston
苹果的广告风格一直在变化,但内核一直没有变,那就是强调创造,似乎是专门在给那些改变世界和特立独行的人制造工具,或者常见的工作也能拍出一种特别的感觉。
理论上这种气质应该是小而美的公司才能具备。然而时至今日这已经是一家庞然大物般的公司,但却仍然有没有失去这种气质。
无需数据统计,这个世界上有电脑以来,用 Windows 创造出来的伟大作品肯定要比 苹果多,但气质上 Windows 仍然像一个巨大平庸而迟缓的公司,很少有人觉得他酷,尤其是广告乱飞和蓝屏提醒你更新系统时。
仅仅从个人角度来说,用 Windows 电脑时我玩了几年游戏,而用苹果时则学会做了一些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我则不会出现的东西。
从另一个小众的角度来看,在一些职业里使用苹果的比例会特别大,之前喜欢的网站利器,一个采访创造者和他们的工具的网站,里面绝大多数的受访者使用的都是苹果设备,尤其是程序员和设计师以及一些自由职业者。
苹果最著名的广告可能1984年致敬《1984》以及 1997 年致敬一群天才或者异类的这两个:
《1984 Apple's Macintosh Commercial》
在一月二十四日,
苹果电脑公司将会推出
麦金塔什.
届时你将会明白为何1984
不会成为所谓的"1984".
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
他们特立独行,
他们桀驚不遜,
他们惹事生非,
他们格格不入,
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
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
你可以赞美他們,引用他們,反对他们, 质疑他們,颂扬或是诋毁他们,
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
因為他們改变了事物。
他们发明,他们想象,他们治愈,
他们探索,他们创造,他们启迪,
他们推动人类向前发展。
也许,他们必需要疯狂。
你能盯着白纸,就看到美妙的画作么?
你能静静坐着,就谱出动听的歌曲么?
你能凝视火星,就想到神奇的太空轮么?
我们为这些家伙制造良机。
他们是別人眼里的疯子,
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
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 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
另外几年前这个 将 iPad Air 藏在一只铅笔后面的广告也不错:
这件工具极其简单,但也极致强大。 它可以来写一首诗歌,或是完成一段乐章。 它改变了我们工作、学习、创造与分享的方式。
它被用来描绘事物、解决问题、以及思索创新。 它的使用者有科学家、艺术家、学者和学生; 它出现在教室、会议室、探险途中,甚至是外太空。
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你将把它用在何处。 这就是:更薄,更轻,更为强大的 iPad Air 。
我的第一台苹果电脑时 MacBook Air 11寸,第二台则是 13 寸的 MacBook Pro,因为那时候有订阅《离线》杂志,所以贴了不少赠送的贴纸,既然写到苹果的话题,顺便拍张照留个纪念。
关于苹果我在一些书里也有看到相关的内容,比如在《风之影》这本书的介绍中有一段写到:
小说家萨丰本人亦是一位妙人,他既是古典音乐、19世纪经典小说的狂热爱好者,也是新科技的拥趸。他是典型的夜猫子,从午夜工作到黎明;他只在办公室写作,因为那里有他收集来的四百只龙的陪伴;他只用苹果公司生产的Mac电脑,并给每台机器编号,现在他用的是“Mac龙五号”(如今他已经写了五本小说,也就是说平均每本小说都要报废一台机器)。他时而创作电影剧本,这对他的小说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小说中的每个场景都能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生动的画面,拍成电影再合适不过了。
另外苹果极简主义的风格也成为一些极简主义的实践者会提到的工具,在《我决定简单的生活》中作者写道:
提到日本的极简生活文化,就一定要谈谈美国的苹果公司。众所周知苹果的创始者之一是史蒂夫乔布斯。很多极简主义者都是乔布斯的信徒和苹果产品的充实粉丝。
乔布斯创造的产品贯彻了他的独特个性,没有多余装饰与多余功能,呈现精简淬炼的纯粹风格。iPhone 只有一个按键,Mac 上没有不必要的端口和连接线。基本上,购买苹果产品不会附带使用说明书。这完全是因为乔布斯是一位极简主义者,而且是宣扬极简主义的禅宗信徒,才有这样的结果。
我要感谢乔布斯与苹果公司。多亏有极简主义者乔布斯研发的 iPhone 与MacBook Air,让我丢掉许多东西,我现在不管到哪里都能写稿。
需要强调的是,工具绝非创造伟大作品的必要条件,这可能又是消费主义的一个陷阱。
只是如果有的选择,至少以我的经验来说,有时候有些工具的确「带有用来创造它的那种精神」,人会不知不觉的被这种精神所影响,就如同我们被广告所影响。
最后附上 《iPhone X 发布会乔布斯录音的中译(或当代汉语现状)》中乔布斯录音的一个古文翻译版本作为某种我认为的苹果精神注解:
人生而有别,感恩之心亦可谓十人十色。创造神奇,示之于人,此为对人性感恩之一种也。彼二人或未曾握手相见,对各自生平事故复无相闻,惟细巧体贴之创造即足以千里传音。此即吾等人类传递感恩之心之法门也。故人必诚于其本色,忠于其所信。林檎之为林檎,端赖吾辈不忘初心也。愿与诸君共勉。
文档信息
-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3.0许可证)
- 社交媒体: 微博
- 更多内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