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shu
2017-07-30T10:13:12.000000Z
字数 1449
阅读 2452
读书笔记
小时候暑假去外婆家,外公有时候会躺在竹椅上「唱书」,我第一次听到这种方式感觉诡异中带点神秘。
现在想起来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半哼半读,甚至还有点像当地的花鼓戏。
而且其中夹杂着方言的味道,一般没有什么起伏和顿挫,仿佛所有字词都是一个调。
慢慢长大后,语文课和早自习常要读课文。
少年时读古文似乎当天书来读,尽管有阅读理解、有翻译,有老师带着学习。但文章里写的东西多半是成年人在红尘里颠倒而来,读者年幼没有任何经历,也只是读个形,没法感受其中深意和话外的情绪。
比如《项脊轩志》的一句: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当年读起来以为只是一句普通的话而已,成年后偶尔重新读到,才发现虽然句子是写妻子,可是在物是人非和其他亲密关系的人是通用的。
这世界新老交替,一颗星星出现在星空也许就有一颗流星坠落,一座新的房子出现在地平线也许就有另一座承载记忆的老房子成为废墟,当孩子成年,自然也有一个人老去或者死去。
一个成年人总会参加几次亲密之人的葬礼,可能当时没有觉得悲伤。
但是总有一天你看到那个人留下的物品,想起一些他存在过的事情,那种共通的体验想必就是那「亭亭如盖矣」这种平凡句子后面的情绪。
当然,古文也并不只是情绪,单是文字本身的韵律就非常舒服。
除了对中老年和小孩比较理解,一般情况下我觉得年轻人把书读出来比较二,我就见过图书馆有人虽然没发声但嘴巴一直在用口型读书,虽然不影响他人,但也觉得不舒服,而且可能也没什么效率。
但读书,尤其是读所谓的「无用之书」,效率本来就不是问题。
人可能对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都先反对再说,我对把书读出声来也是分对象的,尤其是看什么书。
不得不承认有些书就是用来读的,所以我理解把这种书读出来,而不理解本来就烂的书还要用读这么美好的方式。
比如清代车万育编撰的《声律启蒙》(亚马逊有免费的电子版)也许就是最适合读的书之一,书的第一段第一次看而不读就能在脑海里自然的响起好听的声韵,让人忍不住就要读出声来才行。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全书都是这样的格式,再零散的摘几句我喜欢的:
-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 茶对酒,赋对诗,燕子对莺儿。栽花对种竹,落絮对游丝。四目颉,一足夔,鸲鹆对鹭鸶。
- 秋望佳人,目送楼头千里雁;早行远客,梦惊枕上五更鸡。
- 城对市,巷对街,破屋对空阶。桃枝对桂叶,砌蚓对墙蜗。梅可望,橘堪怀,季路对高柴。花藏沽酒市,竹映读书斋。
- 离对坎(kǎn),震对乾,一日对千年,尧(yáo)天对舜日,蜀水对秦川...梦里荣华,飘忽枕中之客;壶中日月,安闲市上之仙。
如果把文字比喻成画画,也许这种古文就是传神的素描,寥寥几笔就展现目之所及、心之所感。
比喻成做菜,大概就是闻到香味就能想象出味道来。
另外,字节社曾推出过中古汉语朗诵版的《唐诗三百首》,是请严实先生,根据对韵书《切韵》的考据,以中古汉语(三国至宋朝时期)朗诵。
字节社以前是我认为中国最好的电子书阅读网站和阅读器,排版和字体都非常舒服和优雅,支持苹果和安卓设备,有兴趣的可以下载app然后购买此电子书来尝试。[1]
不过也不要抱太大的期望,因为一般来说根本听不懂,在这点上和我外公的读法异曲同工……
最后多谢简书网 @首席铲屎官_娜娜 推荐歌曲:《声律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