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微分方程模型 —— Lanchester 作战模型 数学建模
讲义
NUDT
2023SP
6.1 Lanchester 作战模型
F. W. Lanchester(1868-1946)was an English polymath and engineer who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automotive engineering and to aerodynamics, and co-invented the topic of operations research (运筹学).
1914 年,创立了可宏观描述双方战斗的毁伤过程的数学模型.
提出 Lanchester线性率(主要为模拟古代作战)和 Lanchester 平方率(主要用于模拟近代作战,尤其以远程武器较为准确).
战役结局的预测
Lanchester 作战模型最初的目的是用于预测战役的结局.
假设:
只考虑双方兵力多少和战斗力强弱.
兵力 :因战斗及非战斗减员而减少,因增援而增加.
战斗力 :与射击频率(单位时间的射击次数)、射击命中率以及战争的类型(正规战、游击战)等有关.
一方兵力为零或达到某个下限时(丧失了作战能力)则意味着在战争中失败了.
应用范围
假设:
不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对交战双方的影响.
在实际的战争中,仅靠兵力的优劣往往不足以决定战争的胜负.
一般认为,用 Lanchester 模型判断整个战争
的结局是不可行的,但对于局部的战役或冲突
而言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般战争模型
、 :交战双方在 时刻的 兵力 (一般就表示为双方的士兵人数).
、 :双方的 战斗减员率 .
、 :双方的 非战斗减员率 (由疾病、逃跑等引起).
、 :双方的 增援速度 .
6.2 正规战争模型
假设:
双方都用正规部队作战.
双方士兵正面对抗,均处于对方的视野和杀伤范围之内.
一方的战斗减员率只与对方兵力有关.
战斗减员率(简单模型)
正规战争中的战斗减员率
表示乙方平均每个士兵对甲方士兵的杀伤率(单位时间的杀伤数),称为乙方的 战斗有效系数 .
进一步分解有 ,其中:
正规战争模型 (Regular Combat Model)
在大规模冲突中,非战斗减员相对与战斗减员一般数值很小,所以常常可以忽略不计.
很多情况下,为了简化讨论,假设双方都没有增援.
简化的正规战争模型
、 :双方的初始兵力.
由方程组不难看出,战争开始后,双方的兵力都是单调递减的.
模型的定性分析
正规战争模型的相图
正规战争模型的轨线是双曲线族.
箭头表示随时间 的增加, 、 的变化趋势.
不难看出, 值对最终的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
例:如果 ,轨线将与 轴相交,意味着甲方兵力归零,乙方获胜.
获胜条件
乙方获胜的条件: .
说明双方初始兵力之比 以平方关系影响着战争的结局.
假设乙方兵力增加到原来的 2 倍,如果甲方条件都不变,则影响战争结局的能力增加到 4 倍.
或者,甲方如果无兵可加,需要将战斗力增加到原来的 4 倍才能抵消乙方增兵的影响. 因此,正规战争模型也称为 平方律模型 (Square Law Model).
6.3 游击战争模型
假设:
双方都用游击部队作战.
甲方士兵在乙方士兵看不到的某个面积为 的隐蔽区域内活动,乙方士兵不是向甲方士兵开火,而是向这个隐蔽区域射击,并且不知道杀伤情况.
在一个有限区域内,士兵越多,被杀伤的概率就越高.
这时甲方战斗减员率不仅与乙方兵力有关,而且随着甲方兵力的增加而增加.
战斗减员率
乙方 战斗有效系数 可表为
:乙方射击率 .
命中率 等于乙方一次射击的有效面积 与甲方士兵的 隐蔽区域面积 之比.
简化模型 仍然忽略非战斗减员与增援,则模型可写为
模型分析 方程的解为
其中 由初始兵力决定.
游击战争模型的轨线是直线族.
获胜条件
乙方的获胜条件:
即初始兵力之比 以线性关系影响战争结局
.
当射击频率和射击有效面积一定时,增加活动面积 与增加初始兵力 起着同样的作用.
因此,游击战争模型又称 线性律模型 (Linear Law Model).
6.4 混合战争模型
假设:
甲方为游击部队,乙方为正规部队.
参考对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模型的分析和假设,双方的战斗减员率分别为
模型与分析 忽略非战斗减员与增援的假设,则模型为
轨线 ( ) 是抛物线族.
混合战争模型又称为 抛物线律模型 (Parabolic Law Model).
正规军的获胜条件
有模型可知 时乙方胜.
乙方(正规军)的获胜条件:
以 , 代入得
数据模拟
假定以正规军(乙方)火力较强,以游击队(甲方)虽火力较弱,但活动范围较大.
假设甲方兵力 ,命中率 ,甲方火力 是乙方火力 的一半,活动区域面积 平方千米,乙方每次射击的有效面积 平方米.
此时乙方取胜的条件为 ,即 ,即乙方必须有 10 倍于甲方的兵力.
越南战争的教训
根据混合战争模型,结合四五十年代发生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老挝等地的混合战争的实际情况进行估计,得出如下结论:
越南战争中,正规部队一方(美军)要想取胜必须至少投入 8 倍于游击部队一方(越南)的兵力,而当时前者最多只能派出 6 倍于后者的兵力.
因此,越南战争的结局在一定程度上是注定的.
硫磺岛战役
时间:
1945 年 2 月 19 日 - 3 月 26 日
地点:
日本硫磺岛
参战兵力:
美军 70,000,日军 22,000
伤亡情况:
美军 6,821 阵亡,26,000 受伤
日军 21,800 阵亡,200 被俘虏
作战模型
设 分别表示美军和日军在第 天时的兵力.
使用正规作战模型,忽略非战斗减员,且日军没有增援.
,其中
参数的估计是应用以上模型的关键.
参数的估计
目的:
寻找合适的 使得模型计算你的结果与战地记录数据尽可能接近.
微分方程模型离散化
已知: , .
, .
离散化的微分方程模型
战争复盘 J.H.Engel 用二次大战末期美日硫磺岛战役中的美军战地记录,对正规战争模型进行了验证,发现模型结果与实际数据吻合得很好.
6.5 军备竞赛模型
军备竞赛 (Arms Race):两个国家或者两个国家集团之间由于相互不信任和各种矛盾存在、发展而不断增加自己的军事力量,防御对方可能发动的战争.
以下介绍的模型由 L. F. Richardson 于 1939 提出.
模型假设
以 军备 表示军事力量的总和,如兵力、装备、军事预算等.
每一方军备的增加都取决于下列三个因素:
对方军备的大小 :由于相互不信任,一方军备越大,另一方军备增加得越快;
自己军备的大小 :由于经济的限制,军备越大,就增加得越慢;
双方固有的敌视程度 :即使一方没有军备,由于存在敌视,另一方也会增加军备.
设甲、乙双方的军备分别记为 , ,根据上述三个假设可以作出进一步的简化假设:
的增加率与 成正比;
的减少率与 成正比;
由于固有敌视程度导致的 的增加率设为常数.
军备竞赛模型 :
其中: , 是 对方军备刺激程度 ; , 是 己方经济实力制约程度 ; , 是 己方军备竞赛的固有潜力 .
模型分析
如果我们感兴趣的是军备竞赛的结局由什么因素决定,而不关心竞赛的过程
,则可以使用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讨论其平衡点性质.
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组 的平衡点是稳定的,当且仅当 的所有特征根都具有负实部.
平衡点
令方程的右端等于 0,解得:
当 时,特征根
当且仅当 时, 是稳定的,反之,是不稳定的.
即当 时,时间足够长以后双方的军备将分别趋向一个有限值,军备竞赛是稳定的.
模型的解释
条件 表明,当双方的经济制约程度 大于双方的军备刺激程度 时,军备竞赛才会趋向稳定. 否则,只要经济条件允许,竞赛将无限制地进行下去,最终引发战争.
相互和解,双方裁军可以达到持久和平.
如果 ,则 , 是方程的平衡点,并且在条件 下是稳定的.
也即如果某个时刻 为零,就将永远保持为零. 即,只要双方不存在任何敌视和争端,则通过裁军可以达到持久和平.
未消除敌视或领土争端的双方裁军是不会持久的.
,即使某个时刻 为零,由于这时 , , , 仍将增加.
单方面裁军不会持久.
如果在某个时刻 ,但由于 , 也不会保持为零.
这说明存在不信任 ( ) 或固有争端 ( )的单方面裁军不会持久.
模型参数的估计
为了利用 判断平衡点的稳定性,关键是要估计 的值,以下是 Richardson 提出的估计方法.
, 的估计
设 ,当 较小时,忽略 和 的作用并近似的假定 不变(乙方军备为常数),则 ,如果当 时 ,则
这说明当不存在敌视时, 是甲方军备从零赶上乙方军备 所需要的时间.
一战后德国的扩军备战
一战结束后,根据凡尔赛条约,战败国德国的军队减到了十几万人,而在二战前夕的 1933~1936 年,德国重整军备用三年时间赶上了它的邻国.
假设减缓效应 被强烈仇恨所抵消,于是对于德国而言,可以认为 (年),即 .
可以类似地估计,或者合理地假定它与国家的经济实力成正比. 这样若乙国的经济实力是德国的 2 倍,则可以估计 .
, 的估计
设 , ,由方程得 ,解得 ,即
上式表示在不存在敌视且乙方无军备时, 是军备减少到原来的 所需要的时间.
称为松驰时间 ,Richardson 认为 是一个国家议会的任期,例如对于美国来说, ,美国议会的任期是五年.
Richardson 关于两伊战争的例子 将微分方程模型替换为差分形式
递推求解
关于 -52.9 的解释
数据尾部上翘,造成拟合直线斜率过大,从而在 轴上的截距为负.
课后思考 ( )在正规战争模型中,设乙方与甲方战斗有效系数之比 ,初始兵力 与 相同. 问乙方取胜时的剩余兵力约是多少,乙方取胜的时间如何确定?如果甲方在战斗开始后有后备部队以不变的速率 增援,重新建立模型,讨论如何判断双方的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