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you
2017-04-07T11:00:38.000000Z
字数 2203
阅读 766
剽悍一只猫
《做,就对了》
A在金融公司工作,觉得越来越无聊,想换一份更有活力、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有天看到某大学招聘金融指导师,负责一个全新的项目。她看到招聘要求,觉得是为她量身打造的,心动,打算周末就抽时间准备简历、搞定求职申请。
周末,坐在电脑前,感觉完全没心情准备,想着等有心情了再准备。一拖再拖,直到求职申请通道关闭。于是自我安慰:“我可能不喜欢那份工作,所以才没有采取行动。”
一开始兴致勃勃地要做某事,摩拳擦掌,拖着拖着,就渐渐没有了心情。
《做,就对了》
在考虑采取行动的那一刻,你的即时感觉可能会成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但是,在选择最好的跟进方法时,你的这种感觉并不总是非常可靠的参考因素。
怎么客服?当然,趁热打铁是个好选择,如果暂时搁置了,后来没有心情做怎么办?
试试“5分钟起飞法”,暂时不管其他分心的事情,也不管有没有心情,把这件事先做五分钟,不管是洗衣服,还是写报告。
先完成,再完美。
放下心中的完美主义,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完成,是先做出结果,用结果说话。只有完成了,才可以迭代、才可以完美。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万事开头难,开始以后,会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那么困难。
而永远不开始,就永远无法完成。
我自己总结的时间管理12345:
1.一次一个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习惯的养成也是因人而异的,21天并不一定能养成一个习惯。
一次一个习惯,从自己最想要改变的地方开始。切不可贪多,否则就会陷入狗熊捡玉米的循环,一边走一边捡一边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无所获。
一还表示Focus, 专注。我总结为:一次一事,一事一次。
专注当下,一次只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如果万不得已被中断,简要把正在做的事情、步骤下一步行动记在纸上,这样后续可以快速恢复。
一件事情只处理一次,不要因为困难、迟疑、拖延而拿起又放下——这样你浪费了你刚刚的时间和精力,而事情并无进展,下一次你不得不再次拿起的时候,可能原先的不紧急已经变得火烧眉毛。
2.2分钟原则
如果一件事情处理完毕需要2分钟,那就现在花两分钟搞定它。
因为你记录、计划、延迟处理,一来会损耗你的精力和意志力;而来累计花费的时间,往往多余两分钟。
Then why not do it RIGHT NOW in just two minutes?
3.每天三件事
这可能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时间管理工具。
什么意思,就是每天晚上想好第二天要做的三件事。
不多不少,就三件。
写下来,一定要写下来。
也可以发在朋友圈(最开始可以不这样,有可能自己打脸,可以设置为自己可见)。
第二天就用“吃掉那只青蛙”和“番茄工作法”把三件事逐个击破。
三件事的选择标准:假设你明天别的啥都没干,就只是干了这三件事,你也不会觉得虚度,你也会觉得明天是有成就的一天。完毕。
4.4D原则
一件事情被处理的结果有四种,即所谓的"4D"原则:
- Do——你现在就做,一般适用于紧急重要的事情、或者2mins 可以搞定的事情。
- Defer——延迟做,绝不是不做,这往往是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延迟做的关键,在于安排好计划。把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排入计划中——可以是你的手帐、你的手机/电脑自带日历、你的时间管理App——总之是一个可靠的系统,在应当的时间应当的地点,会提醒你应该做这件事情了,然后就“一次一事、一事一次”地把它搞定。
- Delegate——委托他人处理,自己跟进结果。——注意把跟进结果这件事情纳入你的计划体系。
- Delete——无需处理,忽略或者删除。
5.五分钟
重要的事情、大的项目、长远的目标、人生的梦想……
不想开始,拖延……怎么开始?
从五分钟开始做起。我现在就做五分钟……然后你就一下子做了很久很久,走了很远很远……
有朋友辞职了,她无法忍受自己的老板:明明自己行事风格随便,却对员工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事无巨细。
她忍了很久以后,想象了一下如果继续在这里待下去,5年以后会出现什么场景。她无法忍受,于是辞职了。“我还是找一个我发自内心愿意追随的老板好一点。”
跟人学很重要,职场中,老板和上司就是带领你的人。
选择一个你佩服或者欣赏的人共事吧,这样你才能对工作更热情、学到更多。
想清楚自己要什么,然后思考如何才能得到,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团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上世纪,宝丽来引领数码相机发展,90年代就制造出了数码相机原型。
为什么宝丽来最后被数码相机颠覆了?因为公司内部所有人都认为,人们总是希望把照片打印出来。
诺基亚。iPhone推出时候,诺基亚的工程师还嘲笑其不经摔。尽管诺基亚也研发了智能手机,但迟迟没有发布。
宝丽来和诺基亚是因为不清楚未来的趋势才失败的吗?
不尽然。他们都具备在新兴市场拼杀的能力,都研发出了新技术,而且大公司比小公司资本更加雄厚。
正是眼前的既得利益让他们短视,错过机会。宝丽来的大部分收入都来源于可以打印照片的相机,诺基亚的抗摔手机更是占据了当时市场的半壁江山。
未来的机遇和眼前的利益,该如何衡量?不妨听听乔布斯:与其让别人来革你的命,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
变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有舍才有得。不要去留恋沉默成本,要想着明天和未来。
三年以后你做什么?
五年以后你做什么?
还是现在的工作,重复三年五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