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you
2017-04-04T02:33:12.000000Z
字数 1938
阅读 763
剽悍一只猫
小灶
晨读
游江笔记
很多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Steve Jobs 独断专横的形象,像个暴君。
这其实很片面,他确实会为了实现目标力排众议,有很强烈的个人观点,单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不固执己见。
唐娜·杜宾斯基曾是苹果的员工。当她还是中层经理时,强烈反对乔布斯提出的改变公司销售战略的提案,并提出如果坚持这一提案,她就辞职。
最终她的反对意见得到了认可,并且她也被提拔称为高级经理。
乔布斯也曾说:“我可能永远不会做手机。”后来却凭借iPhone将苹果推上了巅峰。
不要再迷信所谓的“暴君形象”,闭目塞听、专横独断只能一条路走到黑,观点鲜明但不固执己见才是更好的选择。
蒂姆·费里斯《巨人的工具》
媒体策略师莱恩·霍利得 Ryan Holiday 《自负是你的敌人》
怎么当学徒——“画布策略”
博士生做了很多实验,整理了数据,画成图表交给导师。
学术会议上,导师做了精彩的报告,其中最重要的实验结果就是你做出来的,甚至PPT上的图都是你画的。可是自始至终,导师根本没有提你的名字。
这对你很不公平。
霍利得的策略是:你不妨把所有的功劳都给导师。
巴菲特: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这句话强调的是复利的力量。
曼哈顿岛位于纽约,寸土寸金。但在1626年,荷兰人仅仅用了24美元的物品,就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了这块地方。
假设印第安人并没有把24美元花掉,而是将它存入了银行,按照年利率6% 来计算,到了今天,这笔钱相当于多少呢?
约1,882.8亿
难怪爱因斯坦将复利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复利,揭示了深耕的力量。坚持做好一件事情,所带来的回报也许是指数型增长的,而不是成比例地增长。一开始你所能看到的变化很小,越到后来,越能显示出差别。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一开始可能很小,但正是这点细微的差距在时间的积累下,复利式地增长,最终导致了天地差别。
江湖上流传着一种鸡血:每天进步1%,具体的数据是:
(1+1%)^365=37.8
(1-1%)^365= 0.03
365次方代表一年中的365天,(1+1%)表示每天多做1%,(1-1%)代表每天少做1%。一年的光阴就会使努力一点点的取得的成就为37.8,使退步一点点的成绩为0.03,努力一点点是退步一点点的1260倍。
我不喜欢这样精确的计算,1%的进步是无法精确衡量的,要求或者幻想自己每天精确地进步1% 难以执行。啥叫1%?你背了10个单词叫进步了1%,背了100个单词叫进步了10%?
我喜欢的是这样定性的计算——每天都要进步,不能懈怠。复利效应能够体现,需要的就是耐心和时间。
稻盛和夫听松下幸之助的演讲——要留有余闲。
要进行“水库式经营”:降雨量大的时候,把水存进水库,不仅能控制洪水泛滥,还能在降水量少的时候,防止河水断流。
《稀缺》中也提到了解决稀缺陷阱的唯一办法:“建立起针对突发事件的缓冲机制”。
从来不存款的人,在突发事件的打击下非常脆弱。“穷人根本生不起病”不是开玩笑。
在时间管理上,也要流出足够的缓冲时间。如果把所有的任务时间安排的很密集,一旦一件事情拖沓了几分钟,后续的任务都要顺延,这就会导致问题的发生。
除了缓冲风险,留有余闲还有个好处:保持轻松的心态。
“手有余粮,心中不慌”,就有这层意思。
圣经中,有“什一奉献”,是说教徒们把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敬献给教会。
初入职场,在没有理财知识、经验的情况下,如何存款?一个简单的做法就是效仿“什一奉献”:每个月的工资固定拿出10%存入银行——最好专门办一张银行卡做这件事情,除了存钱,坚决不用这张银行卡。
时间管理,我的老板几年前教给我的一句话:紧急的事情先处理,重要的事情排好计划。
会议、见面、重要的工作任务,构思好计划,把计划放入日历中,先block 住这些重要的事情,再在日历中填补空隙。日历是神圣的,写入日历的事情是一定要遵照日历来执行的事情,除非对方取消了约会。
如果一件事情并不是在某天做不可,可以提前做也可以延后做,那就不要写入日历,写入备忘清单。否则,日历就失去了神圣,你不知道日历当中到底哪件事情是一定要做的,最后回归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状态。
做微信公众号也是,要“留有余粮”。如何坚持做到日更?先写好10篇文章(当然,越多越好)作为储备的余粮。
首先,这样心里就有底了:即便哪天没有文章输出,也是有货可以发布的。
其次,这十篇余粮在被发布之前,你会反复琢磨,迭代,质量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