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coder-pig 2020-05-18T18:29:33.000000Z 字数 8940 阅读 2094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本书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角度
来阐述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我们总是在 惯性 中生活,在 教导 下学习,
成规 中思考,在 劝解 中决定,并在 无助 的结果中自责。我们着实需要一种
智识能力,去 观察反思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 发现实践 更多成长和成才的途径。


一、时间之尺——如何对待时间


1、每个人每天拥有的时间都是相同的,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怎样的人。

2、孩子用「郑重」的态度玩耍,反倒是成年人用「戏谑、游戏」的态度去度过自己的人生。

3、五种时间视角:「积极过去」「消极过去」「享乐主义」「宿命论」「未来视角」。

4、更好对待时间的十条建议

  • 1.生活在当下——不瞻前顾后,不左顾右盼,不患得患失;
  • 2.严肃的对待时间——审慎、郑重地思考时间对我们的价值,并用好;
  • 3.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找到自己的“独享时刻”,不要疲于奔命;
  • 4.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认识到自己和他人时间视角的异同,换位思考;
  • 5.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过去并没有远去,它对今天仍具有意义;
  • 6.并不完全沉浸于过去,比过去更重要的是现在;
  • 7.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未来视角让我们的行动更加有序;
  • 8.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由于随机性和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并不能完全被计划,
    平衡计划和非计划就是在未来视角和现在视角之间找到平衡点;
  • 9.视未来存在于当下——未来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出现在即将到来的每一分每一秒;
  • 10.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未来难以预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它能让我们在当下更有行动力。

5、两三年太短,八十年变数太大,很难看清楚,五年通常会越过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以五年为期,制定一个长期目标,并为之做出持久和坚实的努力,好好思考下如何
通过一点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锻造。

6、以五年为做成一件事的时间跨度,意味着你需要忍受头几年的 挫败煎熬孤独
乃至别人的误解嘲笑攻击。这个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马上就有回报的
立竿见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长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坚持才有大成的事,
只不过,对前一种人们常常趋之若鹜,对后一种人们却避之唯恐不及,而正因为如此,
才更有去做后一种事的必要。

7、如何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做,从两个角度评估:

收益值:这件事当下带来的收益大小,可以是心智,情感,身体或物质层面的。
半衰期: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半衰期长的事件,影响会持续较久。

两个角度组合成的四类事件:

  • 高收益/长半衰期: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 高收益/短半衰期:玩一下午游戏;看一天综艺节目;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
  • 低收益/长半衰期:练一小时书法;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等。
  • 低收益/短半衰期: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件,「长半衰期」事件的 效益 可以累积叠加,即使每次事件
的可见效益微乎其微,但只要它的半衰期足够长,这个效益就可以传递下雨,成为奠定
未来成功的一块小小的基石。现代 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点,使得我们很容易
陷入两个无能之中:

  • 选择无能」: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
  • 执行无能」:明知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越重要越恐惧,越容易拖,最后一事无成。

当然,不是意味着要完全杜绝短半衰期的事,毕竟人还是需要当下的快乐和即兴的满足,
只不过,它不应该是生活的重心,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到底在做什么、要追求什么、
才能做出让自己未来不会后悔的选择。

8、多读经典辨别生活中的信息噪音。互联网渐渐主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
的人开始忽略经典的价值。微博、朋友圈无时不刻在刷新,人们的阅读越来越碎片化,
也越来约难保持持久的兴趣。当我们用“时间之尺”丈量历史中的自己,与那些
杰出人士相遇,交谈,你就会发现,与同时代人做比较并没有那么重要,
更没有必要在这种比较中 自我怀疑自怨自艾
人生那么短,路又那么长,你好好走就是了」!

9、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每天抽一点时间去「面壁」,在一个私人的空间里,
静静的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心中不同的「自我」参与对话与辩论。
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事业与生活的秘诀,无外乎就是处理好时间的「快与慢」以及「深与浅」的关系。


二、寻找心中的"巴拿马"——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1、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选择」,更高的标准才会有
更好的选择。一个人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的人却受环境所左右。

2、一个找到自己的最高目标的简单方法:

回想 最近做过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回忆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以及完成后内心的感受。
然后问问自己,这件事为何对你如此重要。是因为它让你感受到了难得的愉悦,
还是内心的充盈,或者是一种平静,还是难以自抑的激动?这些最有意义的事
带来的感受,很可能就是你内心深处所追求的东西,由此你可以去思考,
以什么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可以让你长期地,持续地获得这种感觉。

3、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解脱的僵局时,先不妨试试这三步:

  • 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 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 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4、四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

  • 赛道假设:比赛的项目是设定好的,而获胜者寥寥无几。
  • 低关联假设:人生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
  • 僵固型心智:用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与之相反的是成长型心智。
  • 零和博弈: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夺取利益,而很想构建双赢的方案。

5、三种灵活的思维框架

  • 目标悬置:把目标停下来,放一放,悬置,等时机成熟再重新开始。
  • 能力嫁接:寻找两个选择间的的连接点,把能力嫁接过去。
  • 特性改造:改造自己的某些僵化的看法,比如把消费型兴趣升级成生产型兴趣

6、精细化思考,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如维度分析法

  • 从源头开始梳理,重新定义问题。
  • 基于重新定义的问题,因素穷举。
  • 为罗列的因素进行权重赋值(计分),因素赋权。
  • 列表打分。

维度分析法虽然有效,但不适用于情感、喜好等主观意味特别强,复杂度过高、牵涉面过
广的情况。此时聆听内心直觉的声音可能比条分缕析的理性分析更好,参考拇指法则,
即由经验形成的,只考虑少数因素的简单规则。如婚恋拇指法则:生理上有冲动,
精神上受鼓舞,沟通上很流畅。

7、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
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三、即刻行动——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1、我们「内心的懒惰」「恐惧」「侥幸」 附带各种各样的 借口,在本该有的行动之前
竖起了重重无形的阻碍,这些心理上的阻碍往往超过了这些行动本身的难度。
且不说难的事,就算是一些分分钟可以解决的小事,我们也会拿出种种借口拖延下去。
比如:洗一次碗用不上5分钟,但是洗前各种想方设法的逃避、拖延带来的心理成本
却比洗完本身更累。

2、如果总能「想到一件事就完成一件」,那么我们同时应对的事情就少了,
也就不用多花心思去"管理"这些事情,而待完成的事情一多,管理的复杂度就直线上升,
相应的,记忆负担情绪负担人际负担 也会显著加重。这些心理成本虽然是隐性的,
却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事情越积越多,我们慢慢会觉得无法承受,情绪上的各种问题
首先会爆发,然后与周围的人的关系也会变差,于是生活开始失控。先把必须要做的
小事处理掉,是我们保存积极和从容心态的一剂良方。

3、复杂的事情,牵涉的方面面面较多,无法在短期内解决,那就需要从长计议了,
一般第一步是 做计划构思工作,即便表面上没有立即行动,但你还是可以尽早地预做准备。

4、等待都是有成本的,并且当有一个好时机出现时,你真的有能力辨别出它吗?
即便你能识别出,你是否做好了准备抓住他呢?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5、精益创业(Lean Startup),最小化可行产品,以使用最少资源,最快制作出来,
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
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个过程称为「构建——测试——学习」的循环。
用「反复试验」和「获取反馈」的方法来探明环境,通过「迭代优化」来最终进化出
一个最好的产品。产品不是过程,而是结果,可以作为你才华展示的载体,让你的才能搭载着
这些载体,传播出去,供他人欣赏、品味,并获得反馈,然后你可以继续做出更复杂,更优秀的产品。

6、「先做好准备再上场」观念的一个致命问题是:我们 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
总有我们 能力上的短板,总有我们还未顾及的问题,可因此我们就要一直准备下去吗?当然不是,
只有你 做出实实在在的东西,你的思路才会清晰,才能 才得以切实地锻炼视野才更加广阔

7、外界的三种反馈

  • 正面反馈:坚定我们由于不决的心态,增强我们的自信。
  • 否定和批评:促进我们反思,校正之前的错误想法。
  • 提示之前未知的方面:让我们发现新的世界,思考更加周全。

8、不喜欢听批评恐怕是人的一种天性,要学会「理性和虚心接受批评」。「接收」不等于「接受」,
不要一开始就情绪化的加以排斥,很多时候,别人的批评并不正确,但 思考和辨析这些批评 本身对
我们也是有益的。「本能地抗拒批评」和「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反对批评」是两回事,后者往往意味着
更成熟的心智和更坚定的信念。成熟心智的一个特点就是:能 不偏不倚地公正地对待自己和
其他人的意见,既不故步自封,也不附和盲从

9、勇于自我修正,产品迭代需要推倒重来的勇气,这并不容易,因为 人们总是留恋自己已经付出的努力,
而不管这些曾经的努力对未来是否已经失去了价值
,也称为:"沉没成本谬论"。

10、以精益创业的方式走向人生的成功,要做到以下三点:

  •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 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
  • 克服"沉默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11、在任何瞬间,人只能有一个「注意焦点」,这个注意焦点牵引了人的认知加工资源。
如果你是在非常投入和忘我的思考时被打断,那么你的「损失」和「懊恼」就会非常大;
相反,如果你只是在做抄写一片文档这样不动脑子的活,那么即便是频繁的中断也不会
对你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如果我们能「选择好合适的中断点」,中断就并不可怕,
切换的损失也可以降到最低,就是 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

12、拿到第一个任务后,务必要先找到那个「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找到那块硬骨头,
尽全力啃下来,而不是先去做那些周边打扫性的工作。只需要、思考,专注地思考,
思考架构,并快速记录你的灵感。
很多时候,你只需要一个 专注不受干扰,能很
纯粹跳脱出来思考的、能达至"心流"状态的、能把最关键的"硬核"搞定的半小时

13、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图层工作法,类比小说的三个图层:
叙述 负责 情节的推进描写 用于 氛围的营造对话 则用来展示人物性格和冲突
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可以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14、三行而后思,在实践中,通过 复盘积累智慧。牛人总是在「前瞻性思维」和
总结性思维」上都非常出色。既能提前设想未来时间中可能出现的方方面面的情形,
又能从已经发生的行动中加以反思,因此他们总是比一般人想得更加深入和周全。

15、知识的显化:通过实际的练习来掌握书中的知识,而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对行动进行细致的反思,把那些原本并非用语言承载的知识,用语言归纳和总结出来,
而这些知识一旦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容易被重复使用和前一到其他应用场景中。

16、在做完一件事后,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反思:

  • 信息:用到哪些信息?哪些最关关键?来源渠道?遗漏哪些信息?可以在哪得到;
  • 预期:做事前是否对过程和结果形成正确预期?达成预期的原因,造成偏差的原因等;
  • 结果:结果如何描述?如何评价?评价过程用到哪些指标?是否需要改进?如何改进;
  • 进度:进度合适吗?太快还是太慢?什么因素导致的?进度出问题的干预手段,效果等;
  • 工具:用到哪些工具?哪些工具起重要促进作用?哪些工具起阻碍作用?如何改进?
  • 情绪:情绪状态?是否有情绪失控?失控的原因?是否有意识控制?如何改进?
  • 障碍:遇到哪些障碍?最重大阻碍?如何应对?取得怎样效果?如何通过持续努力减少?
  • 优势:发挥哪些优势?哪有没利用没发挥?主要收获?可以像做同类事情的其他人学习什么?
  • 缺憾:遗憾有哪些?最大遗憾?什么原因造成?暴露哪些缺点?哪些是迫切需改正的。
  • 意义:对我最大的意义?对我的短期/长期生活分别有什么影响?发现哪些意想不到的意义?

17、及时反思,梳理反应链与意外现象

  • 保证及时性:反思一定要及时,做完一件事后几分钟就开始反思,此时记忆保存了大量事件相关的细节,记忆中的遗憾和扭曲是最少的,不需要什么正式的程序,地头想一想就好了,哪怕只有半分钟,也比不反思要好很多。当然最好把反思的主要结论写在纸上以便查阅。
  • 梳理反应链:如何开始,如何发展,如何转折,如何结束的,它背后的动因、阻力以及关键节点是什么,这些相关的因素又是如何串联起一条完整的"反应链"的。梳理反应链有助于我们理解事件以及事件背后的运行机制,在今后的同类事件中,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掌控事件发展的进程。
  • 关注意外现象:人们更喜欢符合预期的结果,而把意外的效应置之不理,或者简单地归结为随机性。因此,在反思时,应刻意保持对意外现象的敏感,克服原有的思维惰性,通过理解意外来拓展认知和行动的边界。

四、学习——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1、直接传递模式 (订立计划→实施学习→回顾整理) 即认为学习就是简单、线性的「传递-接收
的过程,学习的目标只是用静态的知识把头脑装满。更合理的模式:主动建构知识


五、向未知的无限逼近——修炼思维


1、我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关注了太多与我们没什么关系的人、事、物,这些东西塞满我们
的头脑,干扰我们的思考和记忆。「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把原本繁复的内容
梳理、整合、精简」后,我们的头脑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
更细微的思考。简化从外界输入的信息,简化表达出来的信息,简化一直思考着的信息。

2、如何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

  • 精选好的信息源。
  • 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可以屏蔽掉大部分噪音。
  • 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
  • 定时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3、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

表达本就是训练思维的的一种手段。好的表达,对思考强度的要求是成倍上升的,
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所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见解表达的习惯
是提升思维能力的一道法门。

4、简洁并不是要求一味的删减,而是某种合理的"适度",基于深入了解的:

  • 删减」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 浓缩」把丰富的信息浓缩并灌注进一个"小容器"中。
  • 模式化」找到共同的模式在现象间建立联结,并加以压缩归并。

5、习惯了碎片式地表达信息,碎片式地做各种浅尝辄止的事情,那么我们的头脑、
生活必然是繁琐,冗余和无所适从的。

6、迎接灵光乍现的时刻,让潜意识为你工作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问题想久了,就会按照某个熟悉的思路想下去,
一旦这条路走不通,就想不出其他的路了,因为 人的思维特别容易限制在旧有的框架
里,被过去的经验困住,很难跳脱出来想问题。遇到这类"卡壳"情形,我会把这个问题
暂时放下,去看些与之无关的书,或者干脆出去走走、放松一下,然后可能在某个
不经意的瞬间,灵感突现,豁然开朗,这其实是潜意识帮了大忙。

7、产生创意的五个思维步骤:

  • 尽可能的收集原始资料。
  • 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
  • 终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 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
  • 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8、将思维转换为图像

人的大多数思考过程都是隐蔽而不可见的,我们只是在头脑中想,却很少
将他们外化出来。通过画图的方式直观表示出我们思考的内容,有利于我们
对所思考问题的解答。

9、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周全

  • 我们总是偏好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基于抽象的信息,即我们的 思维与决策更容易
    受极少数特殊事件的影响
  • 证实偏见,一旦形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那么接下来就往往只是在佐证这个看法,
    只关注能证实这个观点的论据,而对相反的论据视而不见。
  • 受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必定会存在思维中的盲区。

10、利用特定结构来扩展思维——矩阵方法

  • 抽象出尽可能完整的分解问题的维度(如决定产品形态的抽象维度穷举)。
  • 对每一维度,通过取反,细分等操作,找出尽可能多的表现值,以构成维度矩阵。
  • 在维度矩阵中不同维度的表现值间尝试建立各种组合;

11、穷举方法来扩展思维的工具——清单

  • 知识传递的一种高效方式;
  • 可以减少遗漏
  • 可以减少信息的冗余;
  • 可将不同质的事物罗列在一起,只要这些事物在某个方面具有一致性;
  • 可以作为行动指南,它本身就是一个可操作性的工具;
  • 可以规律性复用,因而可以用于培养行为习惯;
  • 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固定模式,可以使思考过程抵御情绪化或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 建立清单非常简单,快速;
  • 具有无限扩展性,可反复完善;

六、努力——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1、人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没有必要与人攀比,只要找到所能、善用所能即可。

2、僵固型心智转变为成长型心智的一个有效方法:

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把封闭性,绝对化的总结性评价改为开放式的启发式提问。
比如:不要说我不擅长做这件事,而是问要做成这件事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高。

3、努力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较量,它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

这种策略性体现在对个人自愿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
调适多方面上,而好在策略是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的。到底应该怎么努力,
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怎样有效地启动、
维持和优化对一件事情的投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4、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想要成为"T"型人才,你得先做出那一竖,站稳了,再做出那一横也不迟,
而且能能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后再去涉猎其他领域也更能触类旁通,对提升
那一横的含金量也很有好处。

5、专心做好一件事,哪怕这件事看上去极不起眼。

三心二意、畏葸不前、瞻前顾后、贪多求快、跟风冒进都是大忌。

6、停留在缓慢起步期的后果

你要与大量的同样处于缓慢起步期的人竞争比较初级的工作岗位,
即便就业成功也只能得到较低收入和较低前景的工作。浅尝辄止的人
很可能将一无所获,而专注投入走到最后的人将获得超额收益。

7、仔细观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
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如果你没有拿得出手的、显而易见的优势,有谁会愿意和你组队打怪呢?

8、一部智能手机在手,我们的时间就被分割得七零八落

  • 每天各式各样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
  • 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少,我们总是被标题吸引,打开正文后匆匆看两眼又马上关掉;
  • 每天翻新的网络热点,无外乎性、谎言、奇闻和窥探,到第二天就被我们忘得一干二净;
  • 我们幻想在一篇网文中寻找"干货",希望发财致富、人生辉煌的不传之秘能被一二三四五
    和盘托出,没想到只是又一次被骗了点击;
  • 我们总是在找更多的资源,搜索、下载、囤积,然后闲置,错把硬盘当成自己的大脑;

9、不苟且

狷介,一丝一毫不草率不苟且的工作习惯。年轻人容易犯的毛病是热情有余,
少了一些冷静踏实;急于求成,少了一些耐心细致。

10、一个人就那么点时间,那么点精力,如果每件事都追求完美,那么结果就是没有一件事做到完美。

要想一丝不苟地做事、把事情做到完美,就必须进行「取舍」:选取一件你认为最重要、
对你来说最有价值的事,兢兢业业地把它做精、做细、做好;而其他次要事情,用七八十分
的标准去完成它们,就够了;另一些无足轻重的事,则能做就不做。

11、舍弃,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他可以学习的宝贵知识确是无穷无尽的,他一旦做出学习某块知识的选择,
就意味着付出了暂时无法学习其他知识的机会成本。

12、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是爆炸的、知识是过载的、观点是鼓噪的,热点是速朽的。
而反过来,专注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态度和行动,则是最稀少和最珍贵的。

13、假如你每天有十个小时固定学习时间,那么你可以选择"二八开"的方式:

把其中的八个小时专注在你的主业上,在这些时间里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避免
各种网络噪声的干扰,不要让各种社交媒体或其他媒介分散你的注意力;
而在余下的两个小时中,你可以进行完成自由的学习,接触各种不同领域
的知识,学习一些小而美的技能,尝试一些富有创意的游戏。

14、人是需要一些挫折、失败或者高难度的挑战来刺激的。

如果总是一帆风顺,就会一直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肯出来,潜能就无法被
充分地激发。从这个角度来说,挑战和才能是相伴相生的,没有足够的挑战就
催生不出杰出的才能,而越是具有杰出才能的人也越有可能接近高难度的挑战。

15、如果我能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给我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的所有付出,
一定是这件事日日夜夜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欲罢不能,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我内心深入最强烈
的兴趣,也就是说,赐予我力量的,是激情的驱动,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16、这个时代,很多人同时患上了「兴趣饥渴症」和「兴趣寡淡症」,人们很想知道自己
到底欢什么,所以做了很多尝试,但是不论怎么尝试,过不了几天、几个星期最初的激情
就差不多消失殆尽。越是急于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就越是寻觅不到,因为这个急于求成
的心态,常使我们浅尝辄止或妄加评论,消耗了我们原本就不多的耐心,使我们离“真正的”
兴趣越来越远。

16、阻碍我们自主探索的一个障碍是:

把一些过来人似是而非的“经验”当做教条,自己束缚住了手脚。如果你做一件事时,
先不去问有没有兴趣,而是先做起来,而且很投入、很专注的做,并懂得如何,
把一件单向的事变得双向,把一件被动的事变得主动,那么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
一点也不痛苦地坚持做下去。不需要意志力拖着你走,你自己就勇往直前,奔得很远了。


七、成功——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