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yuanjian 2017-09-06T15:40:11.000000Z 字数 8125 阅读 408

实习报告本

未分类


对于实习内容的总结与思考

我在公司实习的过程中,主要是协助公司完成公司创业服务的相关工作。

   我所在的公司是武汉华工科技企业孵化器(华中科技大学企业孵化器),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采用国际先进的“创业投资+企业孵化”的创新孵化模式,独具特色的创业孵化服务,提升企业竞争力。10年来着力打造了“华大电机”、“迈信驱动”、“PPlive”、“易步科技”、“九块邮”等多个知名品牌。
 

投融资服务

   我们华工孵化器拥有高校背景,校内多个国家级、省级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技术资源。公司主要投资种子期的3T(IT、BT、NT)项目,由专业的孵化经理为企业提供贴身无打扰式的孵化服务,强化企业管理、明确目标市场、制订企业发展战略、及时了解国家政策争取政府资源。
 

培训服务

   我们承担湖北省和武汉市的科技创业培训平台,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企业家,定期举行企业管理讲座,分别从理论、实践方面给予指导,内容涵盖品牌策划、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知识产权、财务融资、税收策划、法律法规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两个系列(创业培训、孵化器从业人员)、三个层次(创业者、潜在创业者、孵化器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
 

大学生创业服务

   我们开设《科技创业》课程;建设大学生创业小区和创业社区;组织学员参加创业精英训练营;定期主办校内大学生创业计划挑战赛;创新的“两课、两区、两营、一赛”的大学创业孵化模式,加速了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提高了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成功率。
   孵化器自创立至今,始终坚持三个孵化,即孵化创新成果、孵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人才,贯彻实施传统孵化与风险投资相结合、实体孵化与虚拟孵化相结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我们将继续坚持高校特色,在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标准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孵化体系的软、硬件条件建设,同时依据高起点、市场化、开放式的总体原则,实现以多元化、高水平孵化能力的建设为核心、以虚拟孵化建设为特色、以创业教育为先导的现代化高水平企业孵化器的发展道路。

   在咨询服务方面,我们组织联络各方面的专家形成一个孵化器专家群,为入住企业提供企业发展计划、研究和生产协作计划、成果鉴定、成果推广、市场调研、市场开拓计划、融资计划等咨询服务。

   在项目申报方面,我们武汉华工科技企业孵化器在长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在科技成果转化事业中走出了一条“三级跳”(校内研发--周边孵化--社会产业化)的模式,同时在申报政府资助项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协助企业申报政府资助项目等。为在孵企业提供申报各级政府项目支持的服务,如: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新药基金和 各级科技项目计划等。
   
   在财务服务方面,我们孵化器与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有注册会计师长驻孵化器,对公司内部的 财务计划管理与纳税事物提供指导与帮助;并代理在孵企业的会计、出纳与企业财务核算业务、代理在孵企业 税务策划;协助在孵企业的资金融通工作。
   
   在大学生创业方面,自我们华工孵化器成立以来,通过整合高校、企业和政府的优势资源,目前已搭建一个基于“高校+孵化器”的孵化体系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公共服务平台,并于2009年获得国家火炬项目立项支持。
大学生创业孵化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在校以及毕业二年以内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培训、实践、孵化以及投融资等孵化服务,降低大学生创业成本,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我们的创业服务体系:
目前我们华工孵化器已经形成了“创业教育(“科技创业”课程)->创业团队(学生)->预孵化(校团委)->孵化(华工孵化器)的相对成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法和创新创业团队孵化模式。
先后与武汉市科技局建设了“大学生创业社区与大学生创业小区”(2008年),与武汉市统战部建设“大学生创业辅导站”(2009年),同年,由于大学生创业实践与孵化工作出色,得到了科技部火炬中心的认可,并授予“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2009年),同一批被授予基地的还有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6所高校。
我们整合了政府、共青团组织、天使投资人、投资公司等多方资源,深入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服务。大学生创业孵化采用“3+1”模式,为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创业者提供创业教育、创业辅导、创业实践以及通过大学生创业基金实现大学生项目的转化。
除此之外,2010年,出资50万元,与湖北省科技厅、武汉市科技担保公司共同建设“科技担保平台”,按照出资额的1:5放大信用额度,共同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250-500万元的贷款担保,缓解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融资瓶颈。
多年来,在学校、政府以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创业服务工作体系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指导的团队获得全国、省市科技创业大赛奖项共12项,其中全国大赛6项,省市大赛6项;
2、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32家,其中85%的为科技型创业企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47个,申报国家专利12项,获得国家、省市项目支持6项,累计265万元。
3、投资大学生创业企业3家,资助大学生创业团队(项目)5个,累计投资(资助)金额143万元。

在信息化服务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努力:
1、为在孵企业提供分析和规划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的服务;
2、根据各在孵企业的需求,协助各企业做好信息化事务的报批、备案等服务;
3、由华工科技企业孵化器自主研发的虚拟孵化平台获得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平台能够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为在孵企业提供虚拟孵化服务;
4、针对大学生创业群体有着创新思维和研发能力的特点搭建了专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基与3G的青年创业服务平台,并于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部立项支持。
我们采取“积极扶持、以点盖面、分部实施”的策略,由科技部门指导,华工孵化器组织实施,各高校团委,各科技局、孵化器、创业社区协助,并运用“创业投资+企业孵化”的模式,对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和团队进行持股孵化。
在投融资服务方面,我们根据孵化器的运作模式和特点,进行投资组合,投资介入的时机主要为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投资的方向主要是BT(Biotechnologies,生物技术)、NT(New Material Technologies,新材料)、 IT(Information Technologies,电子与信息技术)及符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的“二高六新”的企业,即新材料、新能源、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商业模式的行业,高成长,高科技的企业。针对项目采取组合投资的方式,即同时引入多方风险投资,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率。提供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如现金投资、设备投资、服务投资、房租入股等;投资过程采取分期投资策略,分阶段注入资金。
在培训服务方面,我们有:
科技创业课程
由于校领导重视,教务处的指导和支持,早在2004年6月,在我校孵化器成立了《科技创业》教研室,面向全校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科技创业》选修课,32学时,2学分,拉开了我校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序幕。
1、课程开课情况:截止2012年4月,“科技创业”系列课程共开办15期19个班,累计培训学员2709名。
2、网络平台建设:科技创业网络平台,注册学员5498名,各种创业文萃、案例4430篇,累计阅读量已达350多万次。其中在项目执行期内,科技创业网络平台新增注册学员3601名,新增创业文萃、案例1029篇,累计阅读量新增了152.5万次。
3、配套教材建设:修订《科技创业》讲义,增加商业模式、创业团队和创业文化,修订企业创建等方面的知识。目前,《科技创业》书籍已正式出版(ISBN 978-7-5609-7226-8),全书共十二章,30.8万字。此书以“商业计划书”为主线,从“向投资者融资”和“创业者的指南针”两个角度,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科技创业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既可作为高校创业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创业者的创业过程指导用书。
4、课程体系建设:经过几年的改进,“科技创业”课程已经发展为“科技创业”、“科技创业-创业概论”、“科技创业-商业计划”以及“科技创业专题-商业模式”等系列课程。面向对象也由原来的全校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增加了创新基地、创新团队、启明学院乃至医科类专业等不同类型的授课对象。

投资孵化经理课程
针对孵化器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的孵化经理培训课程。

企业培训课程
针对在孵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辅导培训,内容涉及法律法规、财税政策、知识产权、企业文化、营销实务、商务礼仪等。

在职硕士研修班
针对创业企业管理骨干、孵化器从业人员、相关行业骨干开设相关专业的在职硕士研修班。

会务组织
针对政府、企业提供高效高质的会议培训、展览展会等各种会务服务。

在基础服务中,向各类科技型创业企业提供办公用房,配合完成工商注册。
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和设施,供入驻企业开展科技成果研究、转化以及企业内训。
以门户网站推广、孵化大楼文化宣传墙等方式,各入驻企业提供信息发布、人才招聘、企业形象展示等服务。

对于创业服务相关的思考

关于创业服务,我也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
我们武汉市政府其实是非常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中央的指示。
为抢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机遇,把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称东湖高新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技园区,发挥东湖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示范作用,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决定在东湖高新区建设“人才特区”,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东湖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题,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企业为载体,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业愿望和创新能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努力把东湖高新区建设成为“人才特区”。
    2、总体目标。围绕东湖高新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领域,实施“3551人才计划”,即:力争3年时间内,在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清洁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研发及信息服务业5大产业,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在新兴产业领域内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实施“3551人才计划”,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创新载体,搭建平台,大力支持东湖高新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3、引进世界一流创新团队。通过提供专项工作经费,优先推荐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及产业化项目等手段,从海内外引进一批世界一流水平、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带来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创新团队,围绕东湖高新区支柱产业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4、引进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通过创业资金资助、银行贷款贴息、科技保险补贴,以及设立专项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和风险补偿资金等手段,吸引海外领军人才到东湖高新区实施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
    5、设立支柱产业创新岗位。围绕东湖高新区支柱产业,鼓励竞争优势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用人主体,设置产业创新岗位,通过提供政府工作津贴等手段,面向海内外招聘具有国际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创新人才,专职或兼职主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6、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通过提供项目经费和工作津贴的资助、发挥东湖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孵化器功能等手段,吸引创新创业能力较强、项目技术先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东湖高新区创新创业。通过组织海外招聘活动、“海外高层次人才东湖行”活动、设立海外留学人才联络处、建立“东湖高新区人才公共服务网”、鼓励社会人才中介机构推荐引进等途径,广泛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7、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结合东湖高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群发展,定期编制重点产业紧缺高层次人才开发导向目录,引进紧缺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鼓励引进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金融、法律、医疗、现代物流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三、拓宽渠道,强化措施,大力提升东湖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
    8、加大领军人才培养力度。围绕东湖高新区支柱产业,实施优秀高层次科研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为入选对象提供科研资助、研发平台,推荐担任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和首席专家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杰出的工程技术专家和经营管理专家。
    9、大力建设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科研补贴资金,提高博士后生活津贴标准等手段,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暂未设站的企业与高校共建博士后科研基地,扶持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采取资金扶持等有效措施,鼓励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高成长性项目的博士后出站后继续留在东湖高新区创新创业。
    10、建立人才国际化培养平台。设立专项培养资金,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支持东湖高新区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自费出国(境)或到国内名校深造学习,择优资助高层次人才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或出版高水平的学术著作。进一步拓宽东湖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渠道,吸引国内外知名职业培训机构在东湖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
    11、支持东湖高新区人才入选市各类重点人才培养项目。市科技、人事等部门的“青年科技晨光计划”、“十百千人才工程”以及“创新人才开发资金”等人才培养项目要向东湖高新区倾斜,把东湖高新区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纳入到市级重点人才培养项目中。四、营造环境,优化服务,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12、努力解决子女入学和家属安置。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入托及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按照高层次人才的要求,由教育部门安排到相应学校就读。妥善解决高层次人才配偶及子女户口迁转、配偶工作安置等问题,配偶暂时没有安置的,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
    13、实施购租房安家补贴。对在东湖高新区定居的高层次人才,择优给予购房安家补贴,或提供一定数量的房源,优惠安排给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承租使用。对高层次人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办公用房补贴。
    14、建立高层次人才保险制度。对高层次人才实行政府投保高级专家医疗保险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康体检。
    15、创新分配激励机制。对创新团队核心成员、科技领军人才,由东湖高新区按其所缴纳个人所得税中市、区留成部分为标准予以奖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鼓励高层次人才到东湖高新区转化科技成果,鼓励各类企业和投资人承接高新技术成果在东湖高新区转化,对转化成绩突出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人员、管理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16、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力宣传东湖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创新创业的先进事迹和成果,着力提升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高层次人才取得的发明专利和科研成果,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市有关科技奖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优先推荐国家、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市政府专项津贴人员的评选;为武汉市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人士,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友谊奖”、湖北省“编钟奖”和武汉市“黄鹤友谊奖”。
    17、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发挥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引进或培育符合东湖高新区产业发展和高层次人才需求的高端人才中介组织,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完善人才服务功能。
    18、努力提升服务水平。设立专门服务机构,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主动提供工作调动、户口迁转、签证办理、工商注册等全方位服务。探索试行人才居住证制度,为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户籍居民同等待遇。建立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绿色通道, 东湖高新区的高层次人才可不受资历、工作年限等条件限制,破格评审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五、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为东湖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9、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东湖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实施,成立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外办、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工商局等职能部门以及东湖高新区组成的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等工作,定期召开会议,对推进“人才特区”建设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东湖高新区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承担办公室职责,提出资金使用安排、项目实施计划等工作事项。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有关人才、项目和资金资助额度进行评审论证。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制定每项工作的详细实施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支持东湖高新区建设“人才特区”。建立督办落实机制,把对工作的重视程度、计划落实情况等内容纳入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年度考核范围。
    20、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东湖高新区 “人才特区”建设专项资金,以东湖高新区为主,市财政给予一定支持,每年投入不少于1.5亿元,主要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各项计划支出。对引进的世界一流创新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的经费资助;对其他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可最高给予500万元的扶持资金、500万元的风险投资资金和年利息额50%的贷款贴息。同时吸引国内外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对“人才特区”建设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 

从政府的有关意见中我们可以读取到很多信息。
事实上创业服务最关键的是政府的支持和创业氛围的营造。因为创业服务不是为创业者把所有事情都做了,而是让创业者有一个好的环境能够开放自由的去创业。同时通过政府对创新产业的支持和宏观调控,让整个市场在一个良性的循环的状态中不断快速向前发展。这对于创业者是非常有帮助的。
同时,创业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人才。
人才这个点最终肯定还是要靠创业公司本身的影响力和吸引。
但是在很多创业的领域,由于年轻人才缺乏足够的信息去判断未来的走向,盲目就业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敢去进入一些全新的领域。
但是有了政府支持之后,对高新技术产业引进人才的补贴,以及相应的廉租房政策等,可以让年轻人在加入中小型创业公司时没有太多后顾之忧。

在实习中收获最大与体会最深的内容

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我收获最大与体会最深的就是创业不易。
现在年轻人开始成为创业的主力军,我们华科也有很多毕业几年的学长已经创业成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当我们只看见那些高高在上的成功者时,却忘了创业失败的才是绝大多数。事实上在很多投资人眼里,年轻人创业成功的几率还没有中彩票高。
所以当我们作为一个服务者去面对创业者时,我们的内心也是很纠结的。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服务的创业者遇到各种困惑和难题时,我们最重要的事情是要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帮他们分析现在的根本问题所在,而不是他们一味的向我们提出需求,我们只需要管怎么去解决需求。
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我们不能只是做足表面工作,他们需要钱,我们去找投资;他们需要人才,我们去办招聘会。更关键的是,帮他们分析他们的产品为什么得不到投资人的青睐,以及分析为什么他们的事业吸引不了青年才俊加入进来。

对实习工作的改进意见

我在实际的工作中其实发现了很多问题。
我们的工作主要是通过一个个的活动,从不断的角度去切入创业者需要去学习的方方面面。但是创业者其实是很忙很辛苦的,过多过密集的活动对于他们来说其实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会大大增加他们的时间成本。
其实我们更加应该从他们各自的实际需求出发去做针对性的服务。
因为活动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在设计活动的时候主要也是针对比较初级的需求来做,使得这些过于基础性的活动很难真正对创业者产生有价值的帮助。
之后如果我还继续这类的工作的话,我会努力去改善这一点。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