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yun
2017-10-19T11:36:59.000000Z
字数 3736
阅读 2358
未分类
微盟是上海微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一个针对微信公众账号提供营销推广服务的第三方平台。其主要功能是针对微信商家公众号提供与众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营销推广服务。微盟成立三年多以来,技术人员从0到500人的规模,在快速发展阶段,微盟技术团队也曾经一度陷入无法跟随业务发展速度的痛。经过多轮反思和实践,逐步解决了上面列举的各种问题后,微盟技术团队终于迈过了这个坎,真正做到了驱动业务。
为此,在即将到来的10月QCon上海2017大会上,微盟CTO黄骏伟先生将以《由创业到独角兽,技术团队如何从跟随业务到驱动业务》为题发表演讲,届时黄老师将会从人才、团队和业务等方面他在微盟的实践经验,尝试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帮助正在面临上述困惑的技术团队和管理人员。而此次InfoQ对黄老师的采访是演讲前的一次预热,从黄骏伟老师职业发展的角度来探讨程序员的转型之路。
黄骏伟,现任微盟CTO。2005 年获得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加入Intel,致力于技术开发,先后设计实现了大规模XML处理机和双屏MID电子书等系统,同时也参与了诸多创新产品的研发,横跨VR(虚拟现实)、在线教育等若干领域。随后加入上海Google研发中心,主要负责负责谷歌翻译的技术研发。
2010 年加入百度,负责个性化广告、品牌广告、百度用户数据仓库(UDW)、百度微购电商平台、百度统计等产品的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
2014 年初加入微盟,宏观把控微盟技术工作,目前悉力于微盟 SAAS 平台(涵盖电商、零售、餐饮、本地生活服务等内容)、社交电商平台(萌店)、金融平台、大数据平台和基础架构等技术领域。
InfoQ:黄老师,您是在1998年考入复旦大学计算机系的,我们都知道那年是中国互联网传奇的一年,因为从1998年伊始中国接连诞生了BAT这类的互联网巨头企业,那么您当时选择计算机专业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特长还是基于对社会技术变革趋势的先见之明?
黄骏伟:当时选择报考复旦计算机系,其实是有点巧合的成分。其一,报考前最后一次模拟考的分数,跟复旦比较吻合,其二,我本人也比较喜欢上海。当时我成绩较好的课程是物理和数学,因此数学、计算机、物理是我重点考虑的几个方向,最后促成计算机成为第一志愿的原因就是家里那台486电脑,虽然只有几兆硬盘空间,但它为我展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这种“神奇”一直贯穿者我这20年来在计算机专业上的探索。不过,当时玩电脑,还是停留在单机模式上,对互联网的了解基本只局限在注册“电子邮箱”这样的简单事情上。反而是进入大学校园后,又赶上中国互联网起步的几年,复旦的硬件条件也不错,从机房到寝室局域网,再到201电话卡拨号上网、泡聊天室,互联网的速度对于一个学生思想的冲击是极大的。
InfoQ:黄老师,您一毕业就能进入Intel这种国际大公司工作,在这个求职过程中有什么小故事或面试经验跟我们分享一下的?
黄骏伟:我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是并行编译,在行业里其实属于比较“偏”的一个方向,我们的实验室简称是PPI,全称是并行计算所。2005年毕业的时候,国内编译领域的人才是比较紧缺的,我们的研究方向正好跟Intel的人才需求很吻合,我们实验室的师兄师姐毕业后有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去国外继续深造,另外一个就是加入Intel。
实际上,在2004年暑假,我就通过内部推荐去Intel实习,实习半年后参加了一个“简单”的面试,就拿到了应届生的offer。表面上看,整个过程比很多需要参加一轮一轮残酷面试的同学是要简单和顺利很多,但实际上它是把压力分摊到为期半年的实习工作中了。社招面试,其实是可以有很多“技巧”的,只要基础扎实,再加上充足的准备,难度是不大的。但实习就不一样了,半年时间,你的基础、潜力、态度等,会全方位展示给团队和leader。有件小事,直到现在我都一直比较骄傲,我拿到的毕业转正offer,比其他应届生足足高了1k。
InfoQ:您最爱的编程工具是什么?(可从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文本编辑器等角度谈)为什么?
黄骏伟:我用过的编程工具其实不算多,主要是Vim,VS,Eclipse这几个,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Vim。我一直都是个C/C++程序员,写过的代码90%以上都是C++,所以Vim(加插件)是最常用的编程工具了,早些年在没钱买Mac电脑的时候用Windows+各种term居多,现在基本是用Mac了(虽然已经很少码了)。
InfoQ:黄老师,您在加入微盟之前,在Intel、Google、百度工作当程序员期间有什么让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吗?
黄骏伟:我在Intel前后工作了5年,参加过很多项目,最有成就感的反而是加入Intel后(作为正式员工)的第一个项目。当时Intel为了拥抱互联网,成立了创新中心,我所在的团队负责其中一个项目(XML加速器),项目启动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做到芯片里面去的,后来调整了方向,公司收购了美国一家XML软加速的公司,我作为刚毕业半年的学生,也被安排去美国接手其中一个核心模块的设计和代码。在美国的3周,我第一次接触到美国的IT工程师文化,学习和成长了很多。不过最重要的是,把这个项目接回来后,经过我们团队的努力,成为了当时Intel亚太研发中心最为亮眼的项目之一,从技术深度到市场利润,都表现得相当出色,我也因此获得了不错的嘉奖。
在百度期间,我印象最深刻的项目就是百度个性化广告项目。我是2010年加入百度的,2011年开始参加这个项目,当时正是互联网广告技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个性化广告模块,融合了实时流和离线计算,在当时绝对是整个国内互联网最为前沿的广告技术实践,我有幸在里面负责一个核心模块(UFS),当项目上线的那一刻,内心真的是充满了自豪感。这也是我从传统IT技术转型互联网技术的第一个完整的大规模项目,这个项目的成功,对我在百度的发展以及后来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InfoQ:我们都知道程序员每天的工作时间是很长的,可能会经常熬夜伤身体,在这个过程中,您的身体状态是否一直保持得很好?这样健康的身体您是如何保持的?
黄骏伟:程序员熬夜是很正常的,实际上我的身体只能说一般吧,过了30岁后都很少体育锻炼了。熬夜写代码,其实我觉得是一个自high的过程,夜深人静特别有助于程序员集中精力,无论效率和质量都会比白天好。所幸,我的睡眠质量非常好。我的网名(微信,微博,论坛)是“懒觉大王”,只要困了累了,倒下几分钟就能进人深度睡眠,这应该是我从事码农这个行业比较重要的一个优势吧。不过,最近已经开始恢复锻炼了,也开始深刻体会到,身体健康是奋斗的最重要保障。体育锻炼能保证一个人不会“变笨”,保持头脑清醒。
InfoQ:黄老师,从一个程序员到一个管理者,您自己的心态有什么改变?您认为这两种不同的角色各自最需要具备的品质或技能是什么?
黄骏伟:从2004年实习开始,到2014年加入微盟,十年时间,我从事过的角色有主力开发,项目负责人,架构师,tech leader等,这些角色的核心都是“做事”,无论是自己码,还是带着大家一起码,目标都是比较纯粹,就是把项目做好。加入微盟后,我才真正开始体会到做一个技术管理者的难处,除了对事负责外,还要对团队、对团队的每一个成员负责,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和尝试,也经历过一些迷茫,比如我看不惯一个成员的工作质量时,我应该是自己上,还是要花时间教导他,这些都是思路上需要转变的。比较庆幸的是,我在微盟完成了这个转变,我加入微盟的时候,负责的团队只有30人,这给了我很大的学习成长空间;微盟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朝气的团队,团队氛围很好,核心成员相互信任,处事简单直接,宽松的氛围也促使我快速完成转型。
我理解一个好的程序员,一定是热爱程序,相信程序可以改变生活,改变世界,相信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很有价值的。其次,程序员必备的是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其实往往就是大家说的“聪明”。当初面试Google和百度的时候,他们都不关注我过去的从事经验,重点考察的是我的计算机基础和算法能力,我个人一直十分认同这个思路,只要基础好,加上“聪明”,就算没什么经验,也能在不长的时间里快速成长为一个好的程序员的。当然,自动驱动和学习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我们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处是我们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坏处是我们不能吃老本,半年不学习,可能就out了。
对于好的管理者,我个人比较崇尚“引领+服务”的模式。首先,引领意味着管理者是团队的头,需要对他们负责,团队这么多人的方向都是依靠管理者来指引,管理者拍个脑袋,可能大家会做了很多无用功;同时,引领也意味着管理者必须尊重团队每一个人的想法,只要方向正确,充分的授权和信任是团队成长必须的。服务,就意味着管理者是团队的保姆,这里的保姆不是管吃喝拉撒,而且当团队成员需要专职做好一件事的时候,他需要的支持得靠管理者来帮他解决的。所以管理者实际上是团队的一头一尾,“管”和“理”需要兼顾好,所以本质上我认为好的管理者首先得是一个信任别人的人,其次得有奉献精神,只要做到了这两点,我个人觉得其他的都是方式方法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