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novachen 2016-07-18T08:30:20.000000Z 字数 1142 阅读 1486

围绕“一带一路”的大范围线状地物的持续遥感监测

线状地物 遥感监测


“一带一路”需要遥感技术的积极介入

相对与中国人口密集的沿海区域来说,“一带一路”的广大区域人口稀少,依赖地面信息采集成本高、困难大。
无人机等工具通常只能适用于小区域的重点观测。
“一带一路”需要跨越多个不同政体不同文化的国家,在外国的领土或者领空上观测都是非常敏感的。
因此对于“一带一路”的广大范围来说,长期重复性的观测只有通过遥感卫星系统。

目前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对于遥感领域更是如此,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卫星和传感器被发射上空。通过有效的获取、组合、分析这些数据,可以获得大量宝贵的地物信息。

数据资源

目前我们可以充分使用雷达和光学两组数据资源(主要使用可以公开获取或者廉价获取的资源)。

雷达卫星集合主要使用可以公开获取的欧空局的哨兵1A和哨兵1B星座,形成最高可达到6天的重返周期,而且不受天气影响可以全天候观测地面的变化。其1级GRD产品的名义分辨率可以达到10米。

光学卫星的选择就比较多,根据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可以分成两组。
D10数据集,即10米以上尺度平均每天一次的普查性观测,可以利用的卫星和传感器包括:陆地卫星8、哨兵2A、环境星、高分一号WFV、高分四号、中巴资源卫星四号宽幅等等。
M1数据集,即1米以上尺度平均每月一次的详查性观测,可以利用的卫星和传感器包括:高分一号、高分二号、中巴资源卫星四号等等。

应用

基本策略

“一带一路”从空间上是一个点线面结合的概念,它不论从历史上还是从目前来看首先是沟通东西方的通道,通道上有着很多重要的节点,而通过这条通道的活动辐射到周边的更大范围。我们的观测首先要持续性普查性的观测整条线状通道,然后对重点区域以及疑似有实质性的变化的区域进行重点详查性观测。

从实践上就是首先设定一个线状区域,通过雷达卫星集合和D10光学卫星集合对该区域实施长期观测,通过一些变化检测算法筛选其中的疑似变化区域。然后对事先圈定的重点区域以及后来添加的疑似变化区域利用M1高分光学卫星集合进行详查。

考古和遗产地保护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已经在2014年被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这是目前几个规模最大的世界遗产之一。但是这只是第一步,是丝绸之路的实际范围的一部分。
对于已经被纳入保护方案的区域需要关注,维持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还未能列入保护方案的区域需要积极主动地整理。这些都可以通过遥感的手段获取重要的空间信息。

通道重要设施的维护

“一带一路”线路上目前有多条和中国经济生活重要的经济命脉在运转,比如欧亚铁路、西气东输管道、特高压输电线路、南洋上的岛屿和港口等等。这些设施的日常巡查如果使用人力和直升机等设备费用都很高,而且巡查频率不可能很高,而通过卫星巡检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时效性。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