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tou
2017-09-13T20:39:35.000000Z
字数 5846
阅读 2454
未分类
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 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为他人乘
挤劲义何解 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 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 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 跃然击铿锵
按劲义何解 运用如水行 柔中寓刚强 急流势难当 遇高则膨满 逢洼向下潜 波浪有起伏 有孔无不入
采劲义何解 如权之引衡 任尔力巨细 权后知轻重 转移只四两 千斤亦可平 若问理何在 杠杆之作用
挒劲义何解 旋转若飞轮 投物于其上 脱然掷丈寻 君不见漩涡 卷浪若螺纹 落叶堕其上 倏尔便沉沦
肘劲义何解 方法有五行 阴阳分上下 虚实须辨清 连环势莫当 开花捶更凶 六劲融通后 运用始无穷
靠劲义何解 其法分肩背 斜飞势用肩 肩中还有背 一旦得机势 轰然如捣碓 仔细维重心 失中徒无功
太极拳的含胸拔背,其实是有一个变化范围的动态姿势,不是固定的、持续不变的,所以,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姿势作为变化的起始基础,这个基础性的姿势就是自然状态的含胸拔背。综合有关文字资料中一些先辈的阐述,这种自然状态的含胸拔背就是维持最佳符合人体生理活动需要的自然放松的胸背部姿势,人在自然放松站立时,胸段脊柱具有微微后凸的生理弧度,与脊柱其他弧度一起担负着缓冲地面震荡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等重要的生理任务。背肌因而舒张,即自然站立状态的人就呈现着基本的拔背姿势;人体的解剖结构中,躯体两边侧中线的连线和颈侧中线至肩头外侧中点的连线有一个微向前的角度,即两肩头的方向是微向着前斜侧方的,或者说:两肩是呈现着微向前裹合的,因而人的锁骨下方呈现出一个三角形的凹窝,这就是说:自然站立状态的人就呈现着基本的含胸姿势,对于没有不良姿势习惯的人来说,会感到这种姿势的胸背部没有任何应力,实际上这时人体胸腔的容量最大,所以,这种自然放松形成的基本的含胸拔背无疑有利于人体健康,有利于人体全身的气血运行、气沉丹田和脚下沉稳。
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十要”说,一直是我们在练习拳架中要刻刻留意处处做到的具体要求,不可有差池。这“十要”说的内容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很多太极拳爱好者练拳数年,却毫无太极拳的味道,动作多以四肢的僵硬曲伸而毫无腰脊的盘带;一搭手非丢即顶,胡抓乱拔,毫无沾粘连随、松沉绵软之意。问其平日练功之法,全然不得而知,真使人痛惜。当听我讲解太极拳练功心法及练功要领后,他们才感到自己走了许多冤枉路,浪费了许多时光。
如何练好太极拳呢?这要从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出发。要“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龙须贯串,气意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 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 ,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百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奶后,乃能得机得势。”“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若加以挫劲,其根自断。”要想实现此要求,练要在稳静心性追求大松大软上下功夫。何为“大松大软”?就是自己的身心得到极度放松条件下周身四肢在心意的支配下做各种曲伸开合的支作,使 呼吸深长,支作运行如行云流水,如抽丝拉线。心存静想,外示安逸,虽动犹静,静中处动。我认为找松柔绵软要从以下几主面出发:
一、要学会放松,即稳静主性,安舒松静。因为太极拳是行心用意,内外一体的拳术,往往人在静极默笃之后,灵慧方能始现。但澄定之工夫须在稳葛上云着手,所以我们打拳时须先将身势立稳,重主放正,身心松开,全身不有丝毫拘滞之力,杂念摒除,使 体态归于自然而后出动。动时以心气行运以腰脊领带,静静地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为何说把拳形容 出来呢?因为太极拳中每个拳式的内容都是象形象意富含哲理而又抽象的。只有对每个动作进行象形象意的描述,才能把它尽可以圆满地形容出来或表达出来。所谓“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动静一源,往复无迹,圆融无碍”,此为太极拳运动之根本。静可以保持大脑神经的清醒、灵敏,培养人的聪明智慧。由此入手,在稳静安舒的练拳中慢慢领司太极拳神明高深的境界,得到灵敏 的感应。
二、身法姿势要正确。拳架要立身中正,虚灵顶劲,松腰塌胯。每着每式要使 “力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 而腿而腰,完整一气,向前退后皆然,若有不得机得势,身便 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所以腰是周身上下相通枢纽,即“命意源头在腰隙”。①立身中正,可保持头容正直,利于虚灵顶劲,转换 灵活,利于气意下沉,稳定下盘重心。②松肩 垂肘,利于气意通达四塞纳河,劲意畅通。若残久两臂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沉劲,此劲绵软沉重。这种沉劲外柔内刚,如棉裹铁,入里透内,威力无穷。③气沉丹田,是指练拳时,用意识引导呼吸,将气用意沉下丹田。练习太极拳有素的人,多是采用腹式呼吸,呼吸均匀绵长。初学者切不可着急追求其效果,否则会弄得神形散乱。保持呼吸自然,久之能自然配合动作。④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含,使其松开,以便于气意沉于丹田。挺胸则气塞,上重下轻,脚下无根;含胸则背自拔,使脊背个长,气贴于背。⑤下面再谈谈在练拳时对步法的要求,太极拳的步法要点就是分虚实,全身重心在两脚之间的转换,即上小时,腰收 敛,精神虚虚上领,使 后脚 跟像从被陷入深泥中被 拔出,使后脚缓缓收至前脚侧,随即由身势向下松开将放虎之脚 再缓 缓 迈出,身势随迈出之腿而前送。这就如同载重之船行使在江河之上,起不离水的浮力,沉又不能到水底一样,随着水流碧波荡漾。但太极拳在动时一定要本着心为令,气 旗,腰为轴,四肢跟之随之。总而言之,练太极拳身法要不偏 不倚,步法手法要无过不及,这才是求得习练太极拳正确功架的基本方法。
三、用意不用力。现在有许多人理解不了这句话,认为不用力何能对敌,实不知太极拳的力不是靠肌肉收缩所产生的硬力或拙力。而是慢中求功,通过练体固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所得到的松弹绵软而又厚重的劲,此劲如棉裹铁,打到对方身上,入里透内。练太极拳时轻松自然,用意不用力,以养虚灵之气势,神明之感庆。拳以所云“意气骨肉臣”,心是身之主,身是心之用,时时刻刻在练拳中寻找体态之舒,身心之合,气贯十指,上下相随,内外一体的感觉。人有经络,如地之沟壑,沟通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混入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则不灵。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气血通畅,周流全身,无时停滞,入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认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
四、要反复操练和细心揣摩。当所学着式和要领弄明白后,要反复操练,用心揣摩每个动作的内在含义和韵味,以求得周身各节的配合恰当自如。动作的舒展大方而无拘禁,身心的协调而不散乱,使 其整套动作以意识的牵引而连绵不断。式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迈步如猫行。要先在心,后在身,腹松静,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功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内固神,外示安逸,全身意在精神而不在气,在气则滞,有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如能本着以上道理认真追求,必定会成功。十三式势歌诀中云“仔细留心向推求,屈身开合任自由,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不息法自修”,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无数爱好者为之不断探索。现在,我们不必去看它外在的复杂轨迹,而是直接进入它的核心——腰隙命门处。
腰胯相连处,是人体重心所在,是人体平衡的关键之处。人体重心在运动中只要不超过带脉一圈临界范围,人体就能保持本身的动态平衡。在对抗中的借力平衡是指受力运动中,自身超出了带脉一圈处于不稳定状态时,通过借对方一点点摩擦力而自身中线回到带脉一圈范围内,就如站在开动的公共汽车中稍稍扶一下稳固物自身就保持了平衡一样。
腰隙与丹田如何统一呢?腰隙与丹田处于同一水平面,腰隙靠后,是先天气之本;丹田靠前,是后天气之本,统一的方法是腰隙为开,丹田为合。同时,随着脚下的前踩后蹬,腰胯瞬间拉开的一摇一抖,丹田如气球般一合一压一放,弹性十足,即可整体爆发。发劲时,劲则从脚下传来,经过各个关节的传递,一下子就从手上轻松发出,通体舒畅。下面介绍具体方法如下:
一、腰轴正骨
腰胯的训练应围绕脊椎的横开入手,脊椎中心在腰椎,而腰椎生理弯曲不利于其作为主轴的轴承功能,试想围绕弯曲轴承旋转肯定是晃荡的。所以让腰椎正骨竖立就成了拳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腰轴正骨的特点
1.能带动肩胯的顺利旋转。旋转才能增加身体的稳定性,如陀螺下面的锥尖根本不能稳定重心,但一抽陀螺,旋转就平稳了。
2.能让身体绕轴旋转,成八面支撑之势。单单是周身僵态掤架,是不能八面支撑的。
3.可使肌肉松松地附在骨骼上,利于毛细血管的流通。如此,通过旋转离心力把心脏血液顺利甩向四梢,减轻了心脏的压力,这是最好的养生运动。
4.能使其形圆,形圆则气顺。
5.腰轴正后,化劲时,肩胯散开绕轴回旋;发劲时,肩胯聚合绕轴螺旋。可前后左右移动重心,作自主性平衡的调节。同时配合含胸拔背,身弓撑起,能使我们气沉丹田,下重上轻,势如不倒翁。
训练方法
腰椎正骨的好方法应是塌腰突肾,即让腰椎后搠以填平腰椎生理弯曲。在桩功的训练中,就有以塌腰突’肾为中心作六面膨胀的呼吸,即“腰骨呼吸一气泓”。
正确的腰椎正直要领应是后背、后臀、后脚跟贴墙站桩,作腰椎正骨的六面呼吸。在此状态下,腰椎则会达到正骨为轴的要求。
另外,“虚坐高凳法”也是调节腰椎生理弯曲的好方法。具体方法:坐在一略低于自己臀部的高凳上,似坐非坐,不要坐实,体重均匀放在两脚与臀部三点之间。此时就是处于松胯、塌腰、提小腹的状态,用手摸后腰处的弯曲是填平的。塌腰与松胯是配合着同时做到的。
腰椎塌腰正骨后,接下来就是对开腰的训练。方法是通过“横开竖合”来达到开腰的目的。
二、开腰训练
这里特别提到的是横开双腰肌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工作,人体体重下传与反向支撑力都集中在腰部,所以形成了人体腰椎的生理弯曲,这个生理弯曲是由于人体长期直立行走而形成的,但太极内劲的上下传导,在此处就由于这个生理弯曲而使内动的上下通路断掉了,所以太极拳提出了塌腰、突肾的要领,即让腰椎拉开后拥、双。肾抽换突出,以此连通内劲上下传导,可以说塌腰、突肾是太极拳的一个核心秘密,但真正要做到塌腰突肾,就必须要有横开双腰肌的基本功架,否则双腰肌与腰椎长期堆积在一块的稳固生理结构,将阻碍拳功的进一步深入。
具体步骤
1.收腮拔顶。凸鼓后颈两筋之间哑门穴,此是副交感神经之处。后脑两筋腾起,以颅颈部骨骼肌的左右、上下、前后的对立平衡,来带动横膈与纵膈的对立平衡。
2.裹肘开肩。凸鼓腋下两窝,肘部劲向下、向侧、向前如盘中滚珠,以此带动脊椎两旁肌的横拉纵隔(横开),引起横隔下降(竖合)。
3.扭根抽胯。陈式大架凸鼓两膝窝、两腰窝。两腰之间为命门,是交感神经之处。两脚后跟对称向两侧旋辗,以此拉开双肾腰肌。引起以腰椎命门为重心的收放如“∞”循环的背丝扣开合,带动周身收放的“∞”循环的横开竖合。
此法要求双后脚跟横开,由下至上、由内至外,进行开胯、开腰、开肩的运动,拉开脚踝关节韧带肌腱,拉开胯关节问的空间,拉开双腰肌腱,拉开肩关节的空间而使锁骨平展而放。功深时,脊椎两边的肌腱鼓起,脊椎骨凸出在两边肌腱之外。
开腰是比开胯更深入的功法,也是更困难的运动,但又是最重要的要领之一,学者不可忽视之。通过横开脊椎两边肌腱,不仅锻炼了脊椎两边肌腱,而且把脊椎内在空间拉大,更有利于内在脊髓的神经传导功能,而脊髓的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属阳,兴奋的功能)与副交感神经(属阴,抑制的功能),是参与本能运动反应的神经系统。即运动反应直接由脊髓神经反馈而不通过大脑的思考,武术运动中一通过大脑思考后的反应就慢了一大拍,是视反应速度为生命的拳家之大忌。
处方1. 复元活血汤:柴胡10 当归10 天花粉10 桃仁10 红花6 炮山甲6 酒大黄6(后下) 甘草3 (按:药后阿拉伯数字,计量单位为“克”。)方中柴胡疏肝理气,当归养血活血;辅以山甲破瘀通络,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酒大黄祛除瘀血,排除郁熟,增强活血祛瘀作用;天花粉清热消肿;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数药合用,使瘀祛新生,气畅血行,瘀肿自愈。主治各种跌打外伤,瘀血肿痛,特别是胸肋胁疼痛,症见外伤后,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或见局部红紫肿。本方用时加黄酒一匙,水煎早晚两次分服。是方笔者常用于各种外伤的血瘀肿痛,尤其是软组织扭挫伤所致的积瘀疼痛等症。方中行气药较少,可酌加川芎、郁金、乳香、没药、土鳖虫等行气活血,使气行血活,增加疗效;用于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属于瘀血停滞者;用于因外伤引起的腕、踝关节软组织血肿,伤在上肢加桂枝、桑枝,伤在下肢加牛膝、木瓜,效佳。
处方2. 芍甘汤:白芍12 炙甘草12 (按:药后阿拉伯数字,计量单位为“克”。) 方中芍药酸苦,甘草甘平,酸甘化阴养血益阴,缓急止痛。主治营阴不足,肝脾不和,症见手足拘挛,筋脉挛缩,脘腹疼痛。本方水煎早晚两次分服。是方笔者多用于腓肠肌痉挛、颈项病、关节病、伤筋流注以及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本方适应症多有大筋软短、挛缩和腹肌拘急现象,无不与肝有关,肝主筋,芍甘二药有舒筋解痉功效;本方古称“去杖汤”,治脚弱无力,笔者经验:芍、甘二药用量大于常量,二药比例3比1或4比1,效更佳。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的序里面有一段杨露禅的话,大家怎么看?
“居,吾语汝。吾之习此而教人者,非以敌人,乃以卫身;非以用世,乃以救国。今之君子,祗知国之弊在贫,而未知国之病在弱也。是故谋国是者,竞筹救贫之策,未闻有振衰起颓之图。惟其通国皆病夫。谁复胜此重任?积弱斯贫,贫实原于弱也。考各国之致强,莫不强民为初步。欧美之雄伟英挺无论矣。即岛国侏儒,亦孰非短小而精悍。以吾国人之鸠形鹄面当之,胜负之决,庸待蓍龟。然则救国之道,自当以救弱为急务。舍此不图,抑亦末矣。余自幼即以救弱为己任。尝见买解者,其精神体魄,固不逊于外人所谓大力士武士道者。余大喜,叩其术,秘不以告。乃知中国自有强身之术,而一弱至此,岂无故哉!嗣闻豫中陈家沟陈氏有内家拳之名,蹑跷往从陈师长兴学。虽不见拒于门强之外,然日居月诸,迄未许窥堂奥。忍心耐守,凡十余稔,师悯余诚,始于月明人静时,举个中妙谛以授予。学成来京师,誓本素志,广授于人。未几,见从吾学者,瘠者肥,羸者腴,而病者健。乃大喜。顾以一人之所授有限,则如愚公之移山,更以诸若父叔辈暨从游者。若志在用世,宁鄙视救世之术而不学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