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tou
2016-01-10T14:14:43.000000Z
字数 2205
阅读 2720
歷史
關於大禹治水的故事,國人通常耳熟能詳,無外乎出自太史公《史記》的故事:在人性光芒萬丈的堯舜禹時代,大禹在堯在位的时候就開始治理洪水,他公而忘私,“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然而,故事的版本有很多,奇怪的是並不爲人所熟知。以下故事我命名爲“野史”,其實不少內容出自典籍,非道聽途說。記錄下來,供世人笑談。
首先提到的一個版本出自著名的《山海經》的《海内经》: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這裏說明了黃帝、鯀與大禹之間的關係,也說明了鯀爲何被殺,大禹的出生,以及大禹受命治水的過程。有一點必須指出,在《山海經》講到治水的事情之前曾經有這樣一句:
禹、鲧是始布土,定九州。
讓人懷疑,鯀禹兩父子曾經並肩作戰共同治水,而且都是用土去堙洪水。意思就是說,禹治理洪水的技能不會比鯀高到那裏去。
以上故事大家可以理解爲一個遠古神話,似乎沒有值得多說之處。只需要記得如果有國學大師冒用《山海經》之名盛譽大禹之功,你可直接無視之。然而,在《史記》中卻是另一種情形。
《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 四岳曰:“等之未有贤於鲧者,原帝试之。” 於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這裏,大禹與黃帝之間跨多了好幾代人,與《山海經》相同的是,鯀與禹絕對還是黃帝的直系子孫。多出兩個重要人物:堯與舜。這個堯,據《史記.五帝本紀》,也是黃帝的直系。仔細梳理可知,鯀應該是堯的堂叔叔,也就是說,堯與禹是叔伯兄弟。可是,這個舜呢,竟然是出於民間的一個單身漢!這個正能量滿滿且廣爲流傳的故事是這樣說的:
舜从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赞誉。当时帝尧年事已高,欲选继承人,四岳一致推举舜,于是,尧分别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九名男子侍奉于舜的左右,以观其德;又让舜职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以观其能。皆治,乃命舜摄行政务。
舜真是一個民間單身漢嗎?《史記.五帝本紀》: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天啊,舜的爺爺的爺爺與大禹同輩份,這個世界亂了!大家看不清楚沒關係,記住這個人:“颛顼”,窮蟬和鯀的老爸,禹的親爺爺,堯的叔祖爺爺。大家可以把舜理解爲流落之民間的皇親。這之以前很普通,比如大家熟知的劉備不就是一個有皇家血統的賣鞋佬嗎?總之,這裏得到一個結論:堯舜禹三人沒有任何一個是普通的百姓,都是黃帝的直系後人。
這裏岔開題不講大禹而講舜的身世,有什麼意思嗎?當然了,只要細讀《史記.夏本紀》的故事,你就會發現它令人想象的空間比《山海經》裏面的神話故事要大得多。爲何這麼說,大家請注意鯀治水的始末。
當堯問誰可治水的時候,羣臣都推薦鯀,堯怎麼說?嗯,這個人人品很壞,不聽命令,會毀了自己的族羣,不可以!衆人力薦之下,堯同意讓鯀去治水,結果鯀治水治了多少年?九年!一個治理洪水不力的水利局局長連任九年,也是奇怪!治水不成,堯應該怎麼做?當然是懲罰鯀,至少來個免職吧。情況並非如此,“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爲什麼是先找接班人?接着舜代理堯巡視天下,“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治水无状”根本就是堯找繼任者的原因,舜又何必巡視然後下手殺人呢?“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也頗令人意外。總之,這一系列細節都值得玩味。
如果有人以春秋筆法寫書,大概可以這樣:鯀是能人,治水九年,功高震主,主上不安,找個接口,讓自己的繼任者出手殺人,然又考慮到時局的穩定性,隔代指定接班人,於是成全了大禹治水之美名。
不過,這種猜想實在過於迂腐,而且也過於輕率地認識政治鬥爭的冷酷性。因爲還有另一種可能的真相。《竹书纪年》记载:
尧之末年,徳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丹朱是堯的兒子,據說不肖,所以堯不傳位與他。假設上面這一段爲真,那麼舜勢必需要擊殺鯀以鞏固自己的地位。至於舜與禹之間發生了什麼,哪就不得而知,反正《韩非子·说疑第四十四》有這樣一句: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
禹是怎麼逼舜的,這有待查證。然而到此打住,讀者自行回味一下大禹的正能量故事,以鼓勵自己對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吧。借一句名言:也許認識歷史就是爲了更好地認識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