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ckry
2017-02-16T22:54:03.000000Z
字数 4110
阅读 3733
移动
本文首发于移动开发前线公众号(ID:bornmobile),欢迎关注:
去年GMTC大会天猫无线专家高嘉峻分享了天猫iOS是如何做解耦的,并提到了其中的模块化方案BeeHive,后来他将其整理成文章,推荐阅读:
在本文,天猫的戴鹏继续分享了BeeHive的目的,举例说明最佳实践,并且剖析其结构和原理。
在天猫App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员不断壮大,业务不断复杂,代码量随之增多,带来的是协作开发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你是否曾在这样的环境下艰难开发?畏手畏脚地边做需求边改BUG。
同时iOS的工程代码的耦合可能是这样的:
AppDelegate中包含大量库的init以及其他操作,少则几百行,多则上千行,无关代码堆积在其中,维护成本极高,不同库的调用逻辑互相交错,如下图所示:
面条式的耦合,导致上层业务受限于底层基础库的依赖影响,BUG排查缓慢、新功能增加效率随代码量递增而不断递减。
开发过程中总结了以下App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功能代码之间的依赖复杂,可维护性差
协同开发过程中,并行开发存在block情况
功能界限不清晰,基础功能模块变动,会导致上层业务受到影响
各团队负责功能模块,在主工程中有耦合代码
上层业务会出现反向提供功能给底层情况
性能分析优化,随代码增加变得困难
一个App应该有如下特性:
功能可维护性
功能可用性
功能具有良好性能
功能可分析,可量化
功能可单元测试
开发人员希望协同开发中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不希望被别人block住开发
依赖库版本、约定的接口要稳定
以最少侵入式代码来接入某个功能
代码隔离开发问题,通过Cocoapods得到解决,代码层面达到了分割,但逻辑功能上的耦合问题还是无法解决。开发人员希望在扩展业务的同时做到快速稳定,因此需要有一种App模块解耦方式来让开发人员中免受依赖关系的痛苦,于是让开发人员产生了打造一个BeeHive全局基础框架的想法。
BeeHive的使用方法可以参考BeeHive的README。这里举一个实际开发中的例子。
iPhone 6s及以上的设备支持3D-Touch后,几乎所有应用都在适配其特性,按照惯例,在AppDelegate中包含如下代码:
-(void)application:(UIApplication *)application performActionForShortcutItem:(UIApplicationShortcutItem *)shortcutItem completionHandler:(void (^)(BOOL))completionHandler
{
....
}
这意味着AppDelegate要增长代码行数,实则QuickAction的功能没有必要写在AppDelegate中。利用BeeHive框架特性,创建3DTouch Pod,独立3DTouch相关业务功能。
-(void)modQuickAction:(BHContext *)context
{
....
//process context.shortcutItem
}
一个动态配置quickAction需求的到来,以往的做法需要引入配置Module,创建对应一系列调用流程,这时只需要调用配置Service即可,而且希望更早的更新quickActionItem,于是可以调用modInit来实现。
-(void)modQuickAction:(BHContext *)context
{
....
//update config by configCenter Service
}
产品方还希望知道用户都用了哪些QuickAction,这时调用UserTrack Service即可,诸如此类的一个上层业务,开发人员要调用Log,Cache等等服务,采用BeeHive Service形式后只需一行调用即可。
在没有服务端的情况下,如何做到QuickAction个性化,注册并提供了3DTouchBHService,给其他业务调用比如某个功能页面
-(void)updateAccessTimesWithActionURL:(NSURL *)actionURL
{
....
// save view controller access times by cache service
// update local quickAction Items by access times and any other element
}
上面三个典型场景主要涉及的到BeeHive几大功能点:
Module的创建,感知App生命周期
对内引入、调用Service
对外提供Service
功能移植,无需copy,podfile中增加pod源
整个3DTouch开发过程中不涉及其他其他功能的具体实现,面向切片编程过程中,只要关心自己模块对应的需求即可。
BeeHive借鉴了Spring Service、Apache DSO的架构理念,采用AOP+扩展App生命周期API形式,将业务功能、基础功能模块以模块方式以解决大型应用中的复杂问题,并让模块之间以Service形式调用,将复杂问题切分,以AOP方式模块化服务,举例来说日志、埋点模块采用AOP方式后,业务方不需要考虑日志、埋点的相关代码,只要以createService去声明调用Service即可。
相应的BeeHive架构如下:
Core + plugin的形式可以让一个应用主流程部分得到集中管理,不同模块以plugin形式存在,便于横向的扩展和移植。
图中的BHContext,是BeeHive的配置文件,提供全局统一上下文信息。
图中的BHCore即BeeHive提供注册、创建Module、Service逻辑,Module、Service注册和调用逻辑只和核心模块相关,Module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关系。
BeeHive核心思想涉及两个部分:
各个模块间调用从直接调用对应模块,变成调用Service的形式,避免了直接依赖。
App生命周期的分发,将耦合在AppDelegate中逻辑拆分,每个模块以微应用的形式独立存在。
BeeHive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调用形式,静态plist,动态注册,annotation。Module、Service之间没有关联,每个业务模块可以单独实现Module或者Service的功能。
图中包含了主要的BeeHive启动过程以及Module的时序逻辑。Module的事件分发源于BHAppDelegate中的triggerEvent,对应GlobalContext也在回调中提供给业务方。
BHAppDelegate中除了回调系统的事件,还将App生命周期进行扩展,增加ModuleSetup,ModuleInit,ModuleSplash,此外开发人员还可以自行扩展。
扩展周期过程中,同时加入Module分析量化功能,每个模块Init的耗时均可计算出来,为性能优化做到数据上的支持。一个App的业务增多过程中,通过分析定位Module的Init耗时可以确定需要优化的Module。
Module遵循BHModuleProtocol后,能够捕获App状态的回调,并拥有App生命周期内的全局上下文,通过context可获取配置参数,模块资源以及服务资源。
以BeeHive作为底层框架的App,除了解耦带来的便利,开发人员在开发新App过程中涉及相同功能的Module,无需重复造轮子,直接移植Module,开发一个App如同拼装积木,能组合需要的功能业务。
上述图中包含Service相关的逻辑,业务A可以通过createService直接调用服务,Module根据需求动态注册某个服务。Service的调用和实现,核心是BHServiceManager。可以单独创建Services interface Pod,统一放置要用的Services,这样的业务依赖就从网状式变成中心式,业务方只需依赖Services一个。
Service可以动态共享对象,按需加载,BeeHive逻辑是将基础服务注册在plist中,业务型服务允许Service不先注册,直到业务需要时才被动态注册。
Service支持两种不同模式:
单例: 对于全局统一且无状态服务,建议使用这种创建形式,这样有利于Service的统一管理以及减少不必要内存消耗。
多实例: 每次调用服务都重新创建新的服务,对于涉及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服务最适合使用多实例方式。
在多线程环境下遇到了Service读写问题,已通过Lock来已避免Array crash问题。
不过Service还存在如下问题:
Service依赖关系,导致底层依赖的Service没有被创建时就被调用。
规划Service、Module创建顺序,使得App达到秒开,优化性能体验。
前者依赖问题计划通过调度机制来解决,后者还需要将AppDelegate更多业务剥离以及实践才可,这里不细谈。
BeeHive以一个分发App状态和统一Service Interface的架构形式解决了多团队多开发人员协同开发中的耦合问题。对于实践过程中的开发成本,适应需要一定过程,但逻辑理顺后,应用起来不成问题。就收益而言,BeeHive更适合大型的多人项目以及快速移植的项目,小项目使用起来较复杂,有些得不偿失。
至此,BeeHive中主体已分析到位,BeeHive是一个正在成长的iOS框架,目前Star已1500+,希望大家可以集思广益,多提issue、Pull Request,这样BeeHive也能让更多人受用。想象一下像蜜蜂一样优雅地搭建每个蜂窝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