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pockry 2018-04-09T14:53:27.000000Z 字数 3576 阅读 1957

全栈与大前端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前端工程师进阶方向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市场上的杂音太多,各种误解、误导太多,我想谈谈我的观察和理解,包括全栈、Node全栈、大前端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想成为全栈的前端不是好程序员。

数年以前,全栈工程师的理念忽然风靡墙内外,成为开发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数年过去,关于全栈工程师的争议不多了,教你速成全栈工程师的视频课程多了起来,说明大家对于这个理念慢慢接受了。但我发现,鼓吹前端往全栈转型做的有点走火入魔,有的说前端应该成为K型人才,甚至部分招聘前端工程师的要求都写着:熟悉后端至少一门语言和框架,熟悉数据库。

过分了啊。

诚然,有了Node,再加上JavaScript大杀四方,前端转型全栈的确是非常顺理成章,但各个语言在各自领域耕耘多年,别说取代,就连取得一席之地都非常难。如果不靠一门语言通打天下,去学习其它领域知识、熟悉领域整个技术生态依然是艰难而缓慢的过程,这难度不亚于转职为其它领域的程序员了。

所以,全栈虽好,也不能贪心啊。

不必神话全栈

时至今日,全栈工程师需要做到什么程度依然没有定论,但如果我们从一些全栈的课程、招聘需求去看,可以得出社会上对于全栈的一个朦胧的认知。

image

这是YouTube上的一个全栈教程,它教了什么呢?MongoDB、Express、Node、Angular。是的,就这些。

我们来看一个严肃点的吧,号称可以发放“纳米学位”的某在线学院的付费课程:

image
image

是的,就这么多。

如果你觉得这些太简单,感觉很不现实,那我们来看看招聘方的需求:

image

这是ebay的招聘要求,注意是招的Senior,要求才这么高。

然后看看国内的。

image
image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全栈工程师,社会上的要求真的不高。就像某些人调侃的那样:会一门前端和一门后端就自称是全程工程师了。没错,真的可以

为什么呢?随着现代大型互联网应用架构越趋复杂,一个人是很难同时精通很多领域的,但如果只是开发小型应用,应对不多的流量,借助开源软件和工具,一个人也可以办到,这是导致全栈工程师出现的根本原因。

全栈工程师从最开始就是为小型应用而诞生的,想让它解决一切只不过是幻想。

谈谈Node全栈

随着全栈工程师兴起的还有另一个词:Node全栈。它到底指的什么?

Node现在真的什么都能干,从服务端开发到人工智能、区块链,到处都可以见到Node和JavaScript的身影。只靠Node,你似乎都能完成全栈开发了,事实上有些全栈招聘的后端技能就是Node。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

就像上面我说过,各种语言都有他们适合的场景,在追求性能的服务端基础组件、追求高并发高可用的大型系统开发上,Node还非常稚嫩。比如,最近OpenResty的创始人就在微博上对Node启动之慢表示惊讶,而这是因为Node启动时要加载很多JS代码造成的,算是先天缺陷,难以克服。

所以,要想真正开发靠谱的大型系统,Node还得靠边站。但是,靠着前端的飞速发展,Node在这种大型系统中也取得了一席之地。

其中,SSR和BFF都需要在后端开发一个中间层,而且这个中间层多半由前端开发和维护,于是使用Node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

其次,在现代的微服务架构中,Node可以用来开发部分服务,利用在异步IO上的优势,在性能上可以满足需求。

除此之外,桌面应用开发上基于Node的跨平台方案渐成主流,一些新兴领域也都等待探索,Node的应用场景还是很丰富的。

所以,我认为的Node全栈,是部分优势领域的开发+新兴领域探索,Node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全栈方案。

关于Node,我们这次GMTC邀请了cnode社区的扛把子,Node全栈的鼓吹者狼叔,还对他做了采访,他对Node的理解更深,大家后面可以看采访文章。

K型人才?为何不干脆“米”字型?

之前美团点评的刘平川老师曾写过一篇文章,说前端开发可以一专多能,又叫T型人才,这个词其实在职场提的挺多,大家都比较认同。放到前端领域来说,就是在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平台上都有开发能力,但同时对某个子领域扎的很深,他们欢迎这样的人才。

然而,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段话:

……到了今年,企业开始更注重前端工程师的技术广度。一个优秀的前端,要做到的不仅仅是「T 字型」,而应该努力成为精通前后端至少两门语言的「K 字型」人才。

K字型啊,看着这些触手,我稍微想象了一下,内心受到了冲击……要同时精通前后端至少两门……精通一门就已经够难的了,按一万小时定律,再怎么也得好几年吧,四门的话,算成十年不过分吧,它的这个要求,你要花十年来达到,显然不太可能。

而且那代表广度的横杠也没有的,意思是不用关心其它平台和领域吗?

还不如米字型更合理呢。

而米字型,宛如章鱼,那是真全能了,比上面说的全栈还厉害。

讨论人才什么类型,针对的是市场的需要。这又引出一个问题,前端在企业里的晋升到底靠什么?公司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前端?

在大厂里,前端的晋升靠什么?

在筹办今年的GMTC的时候,我拜访了百度的谭待和高磊老师,也聊到了这一话题,与我所想的T型、全栈不一样,他们的回答是,在大厂里,工作高度分工,工程师的全栈其实很少有用武之地,晋升要看他们的工作对业务的帮助。

是的,公司要的是业绩,技术的最终价值就应该体现在提升业绩上,这其实是放在任何职业都适合的说辞,只是我们很多时候都忘了。

在对新技术的追逐上,在对采用何种技术的选型上,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技术而技术,为了让自己不落伍而学习使用新技术,而并没有从是否适合公司业务的角度去考虑。

举个例子,去年以来,前后端分离非常火,很多前端打着首屏直出或者SSR的理由要做前后端分离。但是你想过吗?增加一个中间层,必然会让响应时间增加,即使需要渲染的页面简单,最少也要增加几十毫秒。另外,如果不能保证中间层的可用性,就变相的增加了系统挂掉的风险。所以,不能盲目的采用新技术。

还有人说,前端离业务太远,根本联系不起来。有的公司可能是这样,前端接触不到业务数据,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工作给业务带来的影响,更不知道如何去衡量。但前端是数据采集端,其实离数据很近,PV/UV、应用性能数据等至少是可以接触到的吧,通过这些数据,也可以衡量工作的效果。

另外,提升工程效率,制定规范,打造持续集成工作流,也都是能帮助业务的地方。

从提升业务数据的角度去看新技术,才能既让工作获得肯定,也能保持技术上的成长。

当然,这里的新技术要在你负责的岗位职责之内,逾越本分,抢别人的活干,干好了别人不会感激你,活儿干差了则是铁定背锅。

那么前端、App开发工程师,这些所谓的大前端,到底都能干些什么?

再谈大前端

大前端快被说烂了,然而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它具体指什么。像上面的“K型人才”,作者认为这样也算大前端,这显然不对。

那么,大前端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端上的开发,Web、移动端、PC端,这些平台上的开发现在大家基本都认同是大前端的职责了,虽然在具体的工作中会按平台来划分。

工程化,提升工程效能,其中端上的工作也被认为是大前端的事情。

服务端的开发,Node全栈,有人认为也是大前端,因为都是用的JS嘛。但我认为不是。因为这样的话,前后端的划分就没有意义了,全栈是全栈,前端是前端。那么,在服务端上,大前端可以做什么?

我认为这要看具体的系统架构,拿现在越来越流行的微服务架构来说,API网关看似和前端有关,API的内容是由前端的需求驱动而来,但分析网关需要做的事情,流控、鉴权、熔断、报文转换等等,完全是后端的职责。

但在API网关之外,SoundCloud的Phil Calçado提出的BFF架构,其实是可以由前端来负责的,而且也刚好和平台、岗位对应起来,可以当做前端的自留地。在上面SSR,或者像是由手Q开源的VasSonic框架里的代码buffer化这样的骚操作都可以实现。当然,这里一定会遇到高并发、高可用、性能的问题,是需要前端去拓展自己的地方。

image

最后,也是我在去年的基础上认知提升的一点,现在我不认为前端就是做泛GUI的开发了。随着AI越来越强大,语音交互越来越多,对话式交互设计的任务也落到前端头上来。就像玉伯在去年的SEE Conf上提到的,前端是后端服务与人机界面的连接器,不管这个人机界面的介质是屏幕还是其它东西。

image

最后,其实进阶方向这个东西,其实很多时候没必要去提,因为学无止境,一旦选定了一个方向,深入下去自然知道还有什么需要学,有那么多需要探索的,哪有时间问这个呢?就像最近知乎上有人问学习Node一年多,到天花板怎样办,回答里指出,那哪里是天花板,那是地板啊!

谨以此文与前端人共勉。也希望借此抛砖引玉,欢迎更多的交流讨论。

最后是广告时间,由我们主办的GMTC2018全球大前端技术大会将于6月21-22日在北京召开,重点除了关注最新的大前端技术趋势,也会关注技术如何帮助提升业务,6折截止最后一周,欢迎参加~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