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jean 2015-04-10T23:19:48.000000Z 字数 3667 阅读 1418

Panli 移动社区

社区


移动 UGC 产品必须考虑的三个问题:

  1. 碎片(Fragments)
    这个产品中的主要内容,一定是碎片化的,而且碎片是同构的。比如Twitter早期把“一切事物”碎片为140个字、新浪微博把“一切事物”碎片为140个字+一张图、Pinterest把“所有美好的事物“碎片为一张图+一小段描述+一个URL、蘑菇街把“所有美好的女性商品”碎片为一张图+一小段描述+一个商品购买地址(包括线上和线下)。
    碎片的丰富性基本上决定了这个产品最终平台化之后的基础规模,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新浪微博的规模百分之百的要比蘑菇街大,因为它的碎片是“一切事物”,而蘑菇街只是“所有美好的女性商品”。定语越多,规模越小。

  2. 组织(Organize)
    为什么要碎片?因为同构的碎片很容易以各种维度被组织。
    比如Twitter按时间线组织、Tumblr按Tag组织、Pinterest按Board组织、蘑菇街按商品的天然品类组织。
    这种组织一定是非常自由的,任何两块碎片,都有可能被组织到一起。组织的方式越自由,信息流动的速度越快,相应的也无法获得沉淀。
    因为时间线是最自由的组织形式,所以新浪微博的信息流转最快,但信息很快过期;蘑菇街的组织形式受商品天然品类的边界限制,所以流转相对较慢,但是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沉淀,挖掘出“最热”的商品来引导有“从众心理”的用户。

  3. 再组织(Re-Organize)
    当信息碎片按某种形式组织好之后,这样的产品还会允许用户用非常自由的手段重新组织信息碎片。
    比如新浪微博的“转发”功能,就是把别人的信息碎片重组到自己的时间线中;Tumblr的“Re-Blog”功能和Pinterest的“Re-Pin”功能,可以把别人原创或收集好的碎片方便地组织到自己的建立的体系中;蘑菇街的“喜欢”功能,可以把别人分享的好商品,极快地收藏到自己的喜欢目录中。
    再组织的本质作用是将有限的内容尽可能充分地重复利用,以此提高生产率。
    打个比方,在不具备再组织能力的BBS体系中,一条信息(帖子)只能被10个人消费,但同样的内容,在微博体系中就有可能平均被50个人消费,那么同样的生产成本(原创消息的人所花的时间)就带来了更大的生产成果,也即更高的生产率。
    再组织能力的强弱对于没有优质内容生产能力的用户来说,至关重要。

F-O-R,我们可以称之为 FOR 模型。

为什么满足FOR模型的产品有更高的概率获得较快成长?

  1. 生产率,上面已经提到,FOR 产品比传统的产品有更高的信息使用率,因此生产率更高。这是最本质的原因;
  2. 适合移动设备,因为内容小片,可以方便地在移动设备上浏览,而且自由的组织形式和再组织动作的轻量化,都很适合移动操作。

社区是一个靠用户生成内容(UGC)支撑的平台,产品架构方面必须尽可能提高用户生产和消费内容的效率,这也就是传统论坛形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夜之间就不行了”的根本原因。我们对社区活跃的希望不能永远寄希望于客服和小编身上,产品必须能有效率地激起用户自发地生产内容。
正因为这些考虑,Panli 移动社区这次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过论坛体系。

下面是一些著名产品的 FOR 模型得分:

Twitter:F90 - O80 - R60
Twitter 的碎片是很彻底的,但是早期不支持图片还是有点过于矜持了;组织是用时间线,好处和问题上面都有说;再组织只能说及格了,Re-Tweet的功能毁誉参半吧。

新浪微博:F100 - O80 - R70
新浪微博对 Twitter 做的两个改良是非常棒的,一是消息带图而且是多图、二是“转发”功能。这两点改进让这种产品形态整体达到85分,所以前几年的一些报告中,新浪微博用户的活跃度是 Twitter 的数倍,从这个模型的打分上来看,很合理。

Pinterest:F90 - O90 - R100
它是 Panli 移动社区的参考物。离满分只差两点:以图片为主的碎片,在丰富性上不如Twitter和微博;Tag和Board的双维度组织很完善,但Tag的组织方式还是很依赖“负责任”的用户,所以要扣一点分。Re-Pin功能非常方便,轻松点击即可将漂亮的图片收藏至自己的Board中,所有的朋友都能看到。
虽然我一早就给 Pinterest 打了这个平均最高分,但也还是没想到它能发展得如此疯狂(目前美国网络流量仅次于老大 Facebook,与职场社交 LinkedIn 打平手)。

蘑菇街:F60 - O90 - R70
蘑菇街的碎片丰富性不够,所以规模肯定不如其它几个例子产品大。但是有失必有得,他们的碎片很容易变现,另外它们天然地可以按品类组织,不需要依赖“负责任”的用户,所以组织的分比较高。再组织方面“喜欢”功能很方便好用,但是高水平的用户不多,再组织以后的内容要供再次消费的“成品率”不高。

产品定位: 为什么选择图片分享?

图片社区 to User

  1. 碎片化的信息(生活的一瞬间,到过一个地方,买了什么宝贝)更容易组织成一条内容发布;#Fragments
  2. 我们不用输入框来限制用户生产内容的欲望,每次只能发布一张图片,一段小段文字140以内(便于分享到其他平台),一个放URL的地方使得他们可以更加简单地把这张图片介绍给朋友们;#Fragments
    与此同时,这也是以后小编们发精选商品的好地方(尽可能在初期节制)
  3. 瀑布流的信息展现形式,相比传统的论坛版区而言极大地提高用户消费内容的效率,让生产内容的用户的产出更有传播性;#Organize
  4. 帖子多了难以整理,但图片就算超过1000张整理起来都不是难事(可以按旅游,宠物,买了什么宝贝,遇到了什么朋友,看到了什么好玩的事情等等来分组);#Organize
  5. 既能转发到平台内部,也能同时转发到平台外,轻松愉快地一键分享,但这意义绝不只分享一张图片那么简单;#Re-Organize

    个人猜想,如果社区做成“代购+论坛”,恐怕逃不出的一个思路就是期待用户分享到朋友圈,有一天能有引爆点出现。但是我认为,一个平台自己想要做起来,绝对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外部分享。试问如果我想发一张图片到微信朋友圈,我为什么不直接打开微信去发呢?

  6. 没有内容生产能力的用户可以把别人的图片转发到自己时间线上来(原作者有奖励),相比文字社区自己只能潜水/灌水/做看客好太多(没听说过论坛帖子转发到原论坛的),因为他们也可以很轻松地让自己的小家变得有品味。#Re-Organize

Panli 移动社区:F90 - O80 - R90
我们目前只能在碎片化上完全学习 Pinterest,组织和再组织要做到 Pinterest 的分值,对产品和UI细节的要求非常之高。

图片社区 to Panli

  1. 一次转发至所有主流平台,有成为他们图片分享入口的潜力;#入口
  2. 图片+文字+URL(URL Scheme),不仅能向任何网站输出流量,而且成熟后与代购有机结合非常完美(作为独立版 App,后者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盈利模式1

    Shareaholic的一组数据,2014年第一季度各社交媒体分享率而言,Facebook 增长 37%,Pinterest 增长 48%,Twitter 只增长了 1%。

  3. 如果能发展起来,可以与其他网站/电商平台合作,展示对方想发布的广告;#盈利模式2
  4. 女性用户爱整理,花了大心思的社区以后更不舍得离开(在 iPod里装1000首歌/在 App Store 买过很多 App 的用户,基本上就一直用 iDevice 了);#忠诚壁垒
  5. 用户发布的图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ta 的兴趣方向,便于为大数据做好铺垫;#大数据
  6. 由于内部分享系统的完善,不再会把平台活跃的希望完全寄希望于封闭的微信,对于拓展用户群有非常大的意义。

如果我们真的想做一个社区,不能只把眼睛放在“现在代购用户较多”的澳大利亚,我们的用户群应该是分布在全世界的海外华人。

为什么用户会愿意在 Panli 分享?

一个华人只身在海外,是很孤独的: * 对于一个留学生来说,这正是一个与原来朋友远隔汪洋大海,但又很难马上融入当地圈子的青黄不接时期; * 对于一个已经定居的侨胞来说,生活在小范围的社交圈中,又难以有效扩展社交圈。 因此: * 他们想找熟人倾诉,时差会告诉 ta 一切不再像以前一样简单; * 他们想找情况类似的朋友,却又不知道从哪去找; * 他们想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但中国政府的防火长城会让他们难以选择分享的平台(微信与周围的人难以联系,墙外4天王国内又很难访问),而且谁会坚持把每张图片一个个平台上发? **我们的用户群是海外华人这个群体,而不是一个个海外华人这样的个体。**

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社区?

  1. 一个能帮助他们找到周围/志同道合的能很好沟通的当地华人(这是用户运营需要经常暗示的产品定位)的平台(Panli 多年苦心经营的用户完美符合这一需求);
  2. 能在分享的时候同时发布到 微信/Facebook/Instagram/Twitter/微博 ,轻松同步不说,就算这个平台倒闭了,自己的生活碎片还好好的保留在知名社交网络上,完全没有心理压力(产品设计和运营需要暗示的另一个点);
  3. 永远不会被墙,以前和他们国内朋友交流(社区用户是多多益善的,尽量少局限自己的定位,否则后期难以发展)。我们真应该好好利用这一优势。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