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xudongh 2016-06-18T21:21:24.000000Z 字数 9452 阅读 5970

毛概复习资料整理

学习


第一讲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包括:
①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②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③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需要。在中国处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复杂背景下进行革命,不能简单地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来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而只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否则,中国革命仍然是不可能胜利的。
②这是中国两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和总结,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曾经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③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本来提供的就不是可以到处套用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国家要想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结合着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将其进一步加以民族化、具体化。从事实出发,遵从这条普遍真理,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要发挥其指导作用,就必须实现中国化。
②适应中国民众的文化心理。民族文化心理——一定的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稳固的心理定式。主要包括民族意识(对本民族的认同)、民族感情(对本民族的热爱)和民族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

3、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①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包括儒家,还包括道教(道家)和中国佛教;
②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还包括与中国文化小传统(民间文化)的结合;
③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结合,必须去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参考阅读材料: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之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内在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意义重大。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指导作用。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源地来说,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是西方文明的思想成果。其著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打上了欧洲民族的烙印。要使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并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必须赋予这些理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通过理论创新来获得强大的生命力。恩格斯曾强调,“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针对某一国的学说,而是一种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付诸实践,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其指导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上,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加强对中国历史、哲学、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在中国生根、开花和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优秀典范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几大理论成果,无一例外的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巧妙的结合。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②邓小平理论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也非常鲜明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
④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相融合的精华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概念和思想,都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应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且也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概括。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全面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和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把握好三项要义:第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培育开放兼容的世界眼光。
当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终究是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的文化,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中,不可能没有矛盾,不可能是绝对一致的,因此我们需要在其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五讲

1、辨析:文化大革命运动是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所以文革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没有任何成绩。

①文革时期工业和农业迅猛增长,十年平均是7%。
②外交的发展,国际上"三大角"的形势是文革时期形成的。
③国防方面,氢弹、驱除舰、卫星、核潜艇、航空工业都是文革时期发展的,1967年,第一课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第一课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④文革时期一大批中小城市和主要产业发展起来。

2、如何看待“文化革命”?

①“文化大革命”看似革命却是对革命的亵渎。
②否定文化大革命不等于否定文革十年(1966-1976),也不等于否定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
③文化大革命是由领导者的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内乱,在这长达十年的内乱中,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深受迫害,使中国得经济文化倒退,破坏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进入社会主义道路中失败与挫折的表现,是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的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得原因。
④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是必然的,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经验,认识不足,但这场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共产党和中人民得到了教训,变得更加坚定,更加成熟,使得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建设共产主义必须脚踏实地,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保持社会发展稳定。

3、你认为毛泽东所概括的他一生做的两件事是否恰当,你认为毛泽东一生做了哪几件大事?

毛泽东原话: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八十多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论定,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论定了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打进北京,总算进了紫禁城。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得不好,后代怎么办,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毛主席在那时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显然已不是那么绝对自信。但是他的看法和历史的定评,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对毛主席所说的两件事,历史的定评是:前一件事是改变中国的悲惨的、痛苦的命运,造福千秋万代的伟大胜利。后一件事却是巨大的错误和巨大的失败。
毛泽东把“文化大革命”当作他一生中所做的两件大事中的一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件事确实极为浓重地带有他个人的印记。但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不能同意他自己所作的这个概括,不能同意把他的后半生概括为“文化大革命”这个巨大的错误。
毛泽东的前半生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达到了完全的胜利。他的后半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却没有能够达到应该达到的目的。虽然在他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并且造成了“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但是历史不能忘记他首创进行这种探索的伟大功绩。
①第一件大事是,领导党和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要战胜如此强大的敌人,中国革命不能沿袭别国的模式,而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独特的道路。毛泽东敢于和能够抵制从国际来的错误的影响,找到并坚持唯一能使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这才使他能够完成第一件大事。
②第二件大事是,在以带有中国特色的方法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努力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毛泽东是这种探索的开创者。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抗拒来自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强大压力,从而发动并且坚持进行这种探索。

4、如何看待毛泽东与文化大革命的关系?

①“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毛泽东负有主要责任。
②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很复杂,其中有反对修正主义的动机,也有全方位改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动机,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思。
5、文化需要革命吗?
①文化可以进行和平革命,但绝不能进行暴力革命;
②文化更需要的是继承和发展。


第六讲

1、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第一次结合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结合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背景:
1956年后,我国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 基本经济制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我国转入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遗憾的是后来的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四清、“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运动违背了发展的规律、以阶级斗争为纲,使我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受到严重冲击。中国人民仍活在水生火热当中,发展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问题。而初期的我国的经济建设只是照搬苏联的经验,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但没有创造性,缺泛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原因:
①历史发展使中国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随着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的第一次结合的历史使命以经完成,中国环境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情的第一次结合已经不再适应中国的现实。只有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历史主题。在“和平和发展”的全球环境下,才能使中国发展起来,中国人民富裕起来。
②从历史经验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把中国从过去落后腐朽的社会中解救出来,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从理论角度看,任何一种理论体系只有结合现实实情,理论的真实性才能到时很好的发挥,理论才有其意义,而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所以,中国现在面临着发展的问题,也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中国经济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2、你是否同意薄一波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

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者,他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政方针,明确了社会主要矛盾,制订了经济建设的具体方针。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成功跨越了“卡夫丁峡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理论来源,毛泽东思想产生于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年代,邓小平理论产生于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年代.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有关思想具体化、全面化和实践化而完善和形成的,所以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于毛成于邓”。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理论,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理论。
①毛泽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打好良好的开端:
a.率先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
b. 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理论;
c. 强调综合平衡,制定经济建设的总方针。
②邓小平领导中国成功跨越“卡夫丁峡谷”:
a. 对外开放政策;
b. 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七讲

1、创新型国家的标准。

四高一强:
①第一,创新综合指数高,它必须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②第二,科技进步贡献率高,在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要高达70%以上;
③第三,创新投入高,用于科技的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家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
④第四,创新产出高,目前各国公认的世界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99%。
⑤所谓“一强”,就是自主创新能力强,对外技术的依存度保持在30%以下。

2、你认为中国当前缺乏创新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宏观经济环境。
②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死记硬背,重数量。
③文化传统:重集体,不愿出格。

3、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请你谈谈中国应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
精神内涵:
①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②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③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④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与工匠精神相对的,则是“差不多精神”——满足于90%,差不多就行了,而不追求100%。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现象,多少与工匠精神稀缺、“差不多精神”显现有关。
工匠精神落在企业家层面,可以认为是企业家精神。具体而言,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企业家通过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全面创新,从创新中寻找新的商业机会,在获得创新红利之后,继续投入、促进创新,形成良性循环。第二,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有了敬业精神,企业家才会有将全身心投入到企业中的不竭动力,才能够把创新当作自己的使命,才能使产品、企业拥有竞争力。第三,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在经济处于低谷时,其他人也许选择退出,唯有企业家不会退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涌现出大批有胆有识、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但也有一些企业家缺乏企业家精神……可以说,企业家精神的下滑,才是经济发展的隐忧所在。


第八讲

1、从词源上看,“民主”最基本的意思是什么?

民主的最根基、本原的意义是指人民的统治、与贵族的统治、君主的统治相对。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所有民主国家都在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同时,极力保护个人与少数群体的基本权利。

2、中国特色民主“特”在哪里?

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①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又不同于“以人为本”。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③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是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我们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④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⑤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因此必须受人民的监督。必须转变法治理念,从以法治民、以权治民转向依法治官、以法治权。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第十讲

1、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基本要求。

①公益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是免费服务,或者是低于成本、收费很少的服务。
②基本性:政府提供的是基本文化服务,而不是所有文化服务。
③均等性: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人穷人,不分城市农村,不分东中西部,都平等地享受服务。
④便利性。网点化,做到一定范围内必须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方便群众就近参加。

2、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①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②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则又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这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3、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面临的问题。

①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
②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
③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

4、谈谈你对国产影视剧“走出去”的思考?

①立足实践,进行文化创新,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也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我国的国产电视剧走出去,关键在于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一方面离不开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另一方面要体现时代精神,让中国影视作品具有民族的个性。
②同时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通过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实现文化创新,中国国产电视剧走出去,需要具备全球化视野,通过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③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更多地向海外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让世界真正了解、接受中国和中国文化,这才是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的根本。
④组织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利用多种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强两国民间往来,增加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第十一讲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①强调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就不能实现共产主义。由于我国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是基本国情,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出来。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②突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是多方面的,但本质的东西是什么?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这两条原则是有机统一的。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而没有共同富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难以确立。
③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束缚,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纠正了长期以来以具体模式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中国能不能复制“瑞典模式”?

每一个社会模式都有其社会发展的背景和特定条件。以为哪一种社会发展模式能够成为一劳永逸的捷径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偷懒的尝试。
北欧采取的是高税收、高福利的措施使得全民共同富裕起来。表面上看来,北欧诸国贫富分化水平较低,公费医疗、社会保险等福利等相当发达,一些国家全民公费医疗,失业者可以享受丰厚的救济金,教育基本由国家承担,住房方面政府也有大量的补贴。这些办法表面上解决了当今中国社会中最尖锐的矛盾: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
北欧的发展的确令人瞠目,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在世界前列,而且社会福利较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需要注意的是北欧的发展有两个特点:
①都是小国,国土面积都不一定太小,但人口这一更重要的指标来衡量的话,在欧洲都是中小国家,在世界上更是如此。人口少的特点决定了其单位有效管理成本相对要低得多,这些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可以顾及到每一个十分细小的方面,这样国家管理与一个企业管理更接近,因此如何发展,如何福利,大家都可以很容易地商量着来。
②都是相对来说的资源大国,某些特定的资源人均数量很大,而这些资源都属于国家,即属于公民集体所有。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这些资源都是着实的硬资源,它们无法搬家,不管你在不在这个国家了,这些资源总是留在这片土地上。这些国家的主要企业都是依靠着这些资源赚钱,因此高税收也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