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stike 2017-07-26T10:36:09.000000Z 字数 12794 阅读 812

UI设计师培训市场现状及市场需求分析报告

UI培训 市场趋势分析 优界网


文档负责人:陆张毅
分析参与人员: 孙宇川 林曦 钟巧思 张晓康

分析目的

本文档旨在通过市场口径,对UI设计师培训市场的现状、需求培训人员的能力模型、竞品的大致状况、UI设计师本身的学习诉求进行分析挖掘,从而对UI培训市场进行整体的勾勒,协助完成市场早期确认、商业模式搭建工作。

分析数据来源

为保证样本的随机性和可用性,本分析报告通过采集2017-07-17 前程无忧招聘网最新发布顺序展示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五地的UI设计师招聘需求1000条(清洗后采纳979条)样本进行文本标签结构化后获得,招聘时间区间均在2017-7月内。

另外,我们观察整理了市场上典型的竞品产品及其商业模式,对其进行了评估,形成大致的定性分析。


核心洞察


UI市场现状及竞争趋势分析

1. UI设计培训市场整体规模及现状

根据相关数据估算,我们得出下列市场规模估算:

1) 现有UI设计师规模在260万左右,其中约50%在国内主要城市的互联网相关企业工作, 20%左右服务于各类游戏公司,25%左右服务于建站/APP建设/软件服务公司(俗称的开发项目外包),剩余的传统企业单独雇佣UI岗位,占比在10%以下。

2) UI设计师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状况严重,入门-初级UI设计师的数量众多,而资深UI设计师数量稀缺。 根据百度指数判断,UI从概念到普及迄今应在4年左右,所以市场上绝大多数的UI设计师工作年限应在3年以下。
岗位需求倒挂状况严重,接受“实习/助理/应届生”的相关岗位,在整体UI岗位中的占比不足10%。 如扣除可能虚设的岗位和一些线下招聘机构为了导流虚设的“学徒类”岗位,实际需求量可能只占市场份额的6%左右。

大量初级无经验UI培训学员实际上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最终进入外包性质的公司“积累工作经验”或者降低要求,以“网站美工”等头衔,进入相关企业从事助理/初级设计师工作,寻求转正成为UI设计师的机会。

而中高级岗位又由于具备能力人员稀少,导致无法找到合适的人选,大量高端岗位简历缺口巨大,薪水只能一提再提,结果造成的现象就是市场上的UI价格居高不下甚至还有所上升,但大量初级培训人员找不到岗位机会,从而感觉行业虚火过热,实际工作难找。

3) 根据各大竞品的数据大致推算,现有培训能力可年覆盖入门级UI设计人员约20万人,而根据各大招聘网站的数据及现有行业规模推算,每年需求的UI设计师人员规模新增在30万人左右,据此推算,培训能力覆盖了市场实际需求的60%-65%,已经过半。

虽然仍然留有区间,但如果加上“工业设计”等相对对口的毕业生源、从企业内部初级设计师转为UI设计师的内部转岗人员,实际上初级UI的岗位满足率可能已经达到九成以上,可以判断UI初级入门培训已经逐步进入红海期,可以简单粗暴实现高速增长时间点已经错过。

但由于现在的UI培训入门产品大多停留在“脱产培训、保就业培训”的层面上,且课程更新速度相较行业发展偏慢,所以实际上仍然存在一些通过课程升级、商业模式升级实现产品替代的机会,但直接冲击这块市场付出的成本会较为高昂。

4) 在对UI市场现状进行了解的过程中,可以知道UI的概念随着近年的热炒,已经越来越普及,智能硬件、VR、移动端等UI场景的快速发展,造成UI实际需求并未下降甚至有所上升。反推当前局面形成的原因,个人判断是由于随着前几年UI概念的过热,大量短期培训人员涌入行业,造成初级UI设计师到中级UI设计师存在巨大的能力断层。

初级设计师大多处于迷茫期。重复低价值工作、缺乏行业熟手指导、对职业职能认知模糊乃至由于个人能力被限制在美工层次上,很难触及到产品层次。而企业需求的却是具备独立主导项目人机交互部分,可以逆产品体验拔高产品能级的高端人才,这种人才在市场上永远稀缺,且不在常规设计师的能力舒适圈内,造成的学习焦虑会更严重。

就此做出以下判断: UI设计师入门级市场竞争已经开始趋于红海化,市场入门级UI设计师处于短时供过于求。
产品体验、用户体验、UCD等概念的大量普及,使得现有的企业对于UI设计师的能力期待值越来越高。虽然需求从来没有减少,但设计师的准入门槛及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相较几年前正在飞速提升。

当前线下培训的大量初级UI设计师,本质上无法满足其岗位需求,一个适合现有岗位门槛极速上升现状的UI设计师很难通过2-4个月短期培训成长起来,反而入职后的长期再培训和自学市场潜力巨大,大量“网站美工”、“初级UI”需要寻找合适的培训产品提升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而这类产品偏偏由于收益慢、用户分散、获客难度大等原因无法被线下机构覆盖。

判断有再培训、提升型学习需求的UI设计师用户量占据到行业的70%左右,所以可能的潜在的高价值用户规模在170万人左右,假设年客户贡献价值为2000元,则直接市场价值在34亿元左右。

根据市场判断做出以下建议:

如我们想要进入UI设计师培训领域,建议主打“自学培训、项目实训”等贴近初级人员积累经验、提升实际工作技能的方向,以“会员制、碎片学习”的形式展开,产品的核心用户建议定位在:为工作年限两年以下的初级UI或接受过初级入门培训想要在这个行业长期工作下去的真实UI周边人员提供终生学习、长期技能成长、职业规划指导的学习型社群和课程设计。


2. 行业整体竞争状况

根据我们的调研,市场上缺乏真正的线上垂直视频UI授课平台型产品。 UI培训产品大多以以下形式存在于市场:

1) 线下主导的培训机构。
通过学校生源导流、线上SEM导流、免费公开课导流等方式,将用户引导到当地的线下班报名,客单价高昂(往往可以达到10000元左右/期),卖点是系统的脱产培训和就业机会推荐。 代表竞品如昂达、麦子学院、莱茵教育、火星时代等等。

2) 线上大V设计师自行开班进行授课。
其特点是通过公众声量,塑造设计师本身的影响力和专业形象,然后通过授课将粉丝量转化成为收入。 优点是设计师本身的黏性和影响力很高,能吸引大量的粉丝为支持报名学习。 缺点是受到环境和个人能力制约,往往无法做大,停留在网红经济、知识付费、自媒体营销的层面。 典型竞品如micu设计、郗鉴、BigD等等。

3) 综合线上教育机构的相关系列课程。
这部分学院,并不完全依赖UI设计教育,而是通过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UI相关课程进行试水。 优势是这些平台本身的课程经验较为丰富,有一定的会员基础和推广基础,也能获得一定的收益。 缺点是由于平台本身定位模糊,导致无法快速积累种子用户,做的大多是一锤子买卖,无法满足设计师长期强化自身能力、终生教育的目的。

这类的典型竞品包括学勤网、邢帅教育、网易微专业旗下的UI课程等。

4) UI相关资讯、文章网站的培训项目。
这部分网站往往是垂直设计师网站,长期主打“自媒体文章”、“教程类文章”、“行业资讯交流”内容,通过这类文章吸引了一部分垂直用户,但缺乏变现手段。 其希望通过架设教育类产品完成变现目的,优点是长期的文章研究使得其对用户需求较为了解,且品牌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缺点是由于网站核心诉求变化及推广方式造成的粉丝分散,很难通过一个付费产品将用户转化,所以大多规模也只能和优秀的自媒体大V设计师相当。

在运营中,这类平台容易犯的问题是往往又想利用积累的经验和行业了解自行建设课程内容,又想依靠品牌吸引优秀讲师搭建平台,因为变现压力较大导致其定位模糊。

典型的竞品如优设网旗下的优设大讲堂、ui中国的培训频道、学UI旗下的老虎帮等等。

列举部分竞品现状估算数据如下:

项目名 类别 累计学生规模 教师规模 当前UI营收规模 UI课程开设时间 品牌词主动搜索量
优设大讲堂 线上授课 ≈17万人 30人 ≈91.0万元/月 2016.9 ≈1260次/天
麦子学院 线上+线下培训 ≈6万人 34人 ≈840万元/月 2012-12 ≈1140次/天
邢帅教育 线上综合平台 ≈1.2万人 5人 ≈63.90万元/月 2015-8 ≈370次/天
doyoudo 线上授课 ≈1.0万人 6人 ≈5.6万元/月 2014-11 ≈25次/天
达内tmooc 线上综合平台 ≈2.8万人 8人 ≈4.21万元/月 2015-7 ≈680次/天
达内线下培训 线下培训 ≈5.6万人 约1500人 ≈2573万元/月 2014-1 ≈4900次/天
郗鉴 线上自媒体 ≈700人 1人 ≈15.38万元/月 2016-1 ≈80次/天
micu设计 线上自媒体 ≈800人 2人 ≈15.38万元/月 2014-12 ≈90次/天
BiG.D 线上自媒体 ≈1000人 4人 ≈26.32万元/月 2015-7 ≈40次/天
勤学网 线上综合平台 ≈7000人 28人 ≈4.7万元/月 2015-11 ≈1940次/天
CGWANG 线下培训 ≈2万人 52人 ≈434.78万元 2013-4 ≈480次/天
火星时代 线下培训 ≈8万人 90人 ≈721.65万元 2009-1 ≈3700次/天
莱茵教育 线下培训 ≈1万人 70人 ≈128.21万元 2010-8 ≈100次/天

根据上表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实际营收规模上,线下培训模式的收益是线上模式的数倍乃至数十倍,但其运营成本也是线上学院的数倍。 就现有数据,线下培训机构的净利润率在15%-20%之间,而自媒体由于团队规模小,没有太多代理中介、师资资源、场地的限制,利润率优势会非常明显。

对比这些机构的特征,得出下表:

UI模式.png-28.1kB

可以发现,线上课程的弱点在于学习效果的监控和学员、老师的交互,以及相较于线下模式,缺乏对于用户的知识/机会获得感的激励。而线下,往往理由渠道资源将用户的学习成就感和证书、就业推荐机会、同类学员的线下互相激励捆绑在一起。

而线下在长于课程资源和硬实力之外,也受困于巨大的实体枷锁,被金融机构、SEM营销渠道、加盟者等捆绑,难以将自己彻底转型为互联网教学机构,仅能做到引入一些简单的答疑社区、远程视频课堂等方法,变相降低自己的授课成本。实现彻底的商业转型难度巨大。尤其是这些公司往往经过了数论融资、并购、上市历程,股东结构、资金诉求复杂,难以短时间梳理清晰。 所以当我们进入市场后,短时间内竞争仍然将停留在线上阶段。


3. 当前在招岗位分布状况

在当前获取的UI设计师的相关岗位中,北上广仍然是需求的主力。 各地的需求状况如下:

city 岗位数
上海 318
广州 238
深圳 199
北京 118
成都 97
佛山 4
杭州 2
东莞 2
无锡 1
总计 979

虽然受到抽样的影响,数值并不能完全反应市场的招聘需求量,但我们还是可以大致判断出UI设计师的就业方向集中在超一线、一线城市。 根据了解,UI设计师的服务区域集中在以下地区:

在带有行业标签的企业中,行业标签分布如下:(因为部分企业会选择两个行业分类,实际有效分类数为1515个)

image_1blptds641mt7158r1c071v3k1a5im.png-27.9kB

以下为占比较高行业标签分布:

标签 覆盖企业数 行业覆盖率
互联网/电子商务 449 45.86%
计算机软件 314 32.07%
网络游戏 171 17.47%
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 73 7.46%
金融/投资/证券 63 6.44%
教育/培训/院校 36 3.68%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35 3.58%
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33 3.37%

我们很容易发现,互联网相关企业仍是UI设计师的就业重要出口。网络游戏公司的相关岗位占比将近2成。

从行业分布上,我们发现实际上UI岗位的需求缺口和社会信息化的过程紧密相关,需求较大的游戏、电商、金融、教育类企业也正好是近年来融资市场增速最快,扩张速度最快的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UI行业的需求和互联网信息化的风口相一致,越是新兴、吸引融资的项目,越能容纳更多的UI类岗位。

另外,我们发现在招聘行业中,已经出现了个别VR方向UI的招募,虽然占比很少但可以说明UI设计师的技能要求会随着行业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短期偏转,从而衍生出一些新的细分岗位和能力要求。大胆推测未来的UI设计岗位培训会逐步走入细分,单纯的UI设计师概念已经无法涵盖如此繁多复杂的行业需求及授课内容,也不利于培训人员和实际岗位的对接。


基于不同行业样本的UI设计师能力构成差别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行业对于UI设计师这一岗位的需求有所不同,其对于岗位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通过对行业需求进行简单的降维,我们将UI设计师这一宽泛的概念转化为3个不同的职业方向画像,大致区隔方式如下图所示:

image_1blrr92j91e7p1tkn1e1imu1pcq9.png-164.2kB

为验证画像的有效性和实际需求的差异性,我们通过抽取不同行业特征的样本将用户进行分类,然后计算其招聘端需求口径TGI指数[1],将突出的特征标签化进行分析,得出以下洞察:

1. 典型互联网创业企业的需求人员特征

互联网行业作为UI行业中较为典型的输出出口,涵盖的分类较为复杂,所以其TGI指数倾向特征并不明显,但仍然可以获得一些参考。

我们挑选了下面的几个标签作为分析的切入点:

可视化:1.56 好奇心:1.42 DEMO协作输出:1.40 职业道德:1.39 微信端:1.33

“门户网站”和“demo协作输出”更偏向于行业的流程特征(先做高保进行测试,或先用demo征询客户、融资方意见)和所属领域(垂直门户或自我定位垂直门户)特点。对于涉及互联网更深的企业,其对于调研和说服投资方、开发团队需求较为急切。

“职业道德”标签更偏向于互联网企业本身对于跳槽和信息安全的担忧感,对于UI设计师的需求我们着重在其它几个标签上。大致推断这是由于本身行业的焦虑感和UI设计师水平参差不齐带雇人单位的担忧。 整个互联网行业跳槽严重,尤其是UI设计师往往在公司内替代岗位较少,其一旦由于水平工资无法提升寻求跳槽机会,对于整个业务线的冲击较大。

我们发现,可视化的TGI指数超过了1.5,互联网企业相较于其它传统企业,对于数据后台、后端产品的要求更为突出。除了日常的前台产品外,UI设计师有时需要配合平台进行一些后台可视化的搭建。 这种无目的的跳槽是源于对自己工作职能的不认同及交流障碍,其希望通过跳槽实现真正UI类工作的参与成就感和工资上涨,这使得职业初期规划成为了UI设计师普遍需求的方向。

这除了帮助运营人员进行日常分析外,可能也有进行产品包装更好面对投融资市场的潜在需求在内。 这也迎合了当前读图时代的特征:互联网的设计师会更多的需要具备将数据变换成可以轻易解读并具备传播性的信息图的能力。 所以信息图和BI类产品界面设计制作能力提升可能是一个培训利基空白点

我们发现,“好奇心”成为互联网企业最期待UI具备的一种特质,这说明互联网企业相较于其它企业更期待UI设计师对于新的竞品、新的视觉模式进行大胆尝试。这种特征衍生出了偏向产品端的功能分析、竞品比较分析技能的训练需求。而更深入的分析,我们发现所谓的“好奇心”可能带来的是“异想天开”类的评价,由于产品线主导者是产品或运营人员,UI设计师更多作为支持部门存在,当UI设计师本身缺乏行业经验积累时,其提出的所谓“创意”经常会由于成本考量、技术考量、需求考量被产品开发驳回。 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想象力”对于初级设计师成为了一种“悖论”: 由于互联网企业的特质,团队鼓励所有人贡献创意,但由于创意不落地造成UI职业的挫折感。 在这种场景下,其实设计师需要更多了解前端、技术、用研、运营的相关知识,使得自己和团队的交流可以始终维持在一个通道内

而“微信端”在这部分企业中也较为突出。 互联网企业相较于其它行业,会更多的利用自媒体进行传播。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企业期望UI设计师具备为自媒体进行营销性质的配图、小程序界面设计的能力。所以可能UI设计师和版权图库、自媒体网站存在小部分用户交叉,也会有一部分UI设计师对配图、营销场景设计有需求。
这些图片将被运用在运营海报、网站APP的banner制作上。

有时UI设计师也需要代替运营人员完成一些更正式、更有目的性的微信自媒体配图、PPT模板设计。 在小团队内,UI设计师的设计职能被放大到“所有图片设计”的地步,而当团队规模逐步增大,这种需求就会明显衰减,典型的是在初级岗位中,coreldraw软件成为了一个较为常见的需求,而在团队逐步扩大后,这种需求会快速衰退,而被"AE"/"c4d"等动效、交互实现工具替代。


2. APP/客户端应用软件外包开发类企业需求人员特征

我们将带有软件开发标签的企业进行单独分群,这类企业中偏外包性质的占据大多数,业务模式多为通过给甲方提供APP/游戏开发,从而盈利,也有少部分会自己经营一些项目。

在这部分抽样企业中,我们首先发现其中有不少实际上在招收偏游戏设计的UI设计师。当前游戏APP处于风口,虽然绝大多数游戏开发企业并无盈利,但仍然是接包方的主要需求来源。

其具备明确特征的领先TGI标签如下:

实习生:1.82 广告宣传:1.56 流程图:1.56 w3c:1.56
系统化:1.56 吃苦耐劳:1.50 应届生:1.44 逻辑思维:1.44

我们发现,这部分企业成了很多实习生、应届生成为UI设计师门槛最低的地方。 我们比较了所有样本,接受实习生从事UI相关岗位的企业仅占4.9%,接受应届生UI的岗位仅占所有岗位的4.2%,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在距离毕业季并不遥远的7月,想通过第一份职业直接成为UI设计师的机会实际上很少。

而这类偏外包性质的企业,出于成本和工作模式的原因,成为这类人员最容易接触到的企业。 其提供的实习岗位占到所有实习岗位的6成,占到所有应届生岗位的4成。

这可能也是为何线下培训机构火爆的原因:行业准入门槛随着UI的数年热炒,实际上已经被提高到一定程度,大部分互联网企业并不接受实习生、应届生入职。

所以应届设计如果想转UI设计师,其入职周期会被拖的更长,选择的余地更少。这就使得这些毕业或临近毕业的设计师存在数个月的空白期,急于参加一些培训、就业辅导,来帮助自己提升“行业竞争力”,减轻“就业不顺造成的焦虑感”。

这些培训机构,大多背靠院校生源获得用户,并大打“就业牌”,从而截留了很多潜在期望入职的设计新人。 但实际上随着UI设计的线下培训市场逐步红海化,培训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高,造成其在就业市场上甚至成为了“减分项”,一些培训机构甚至成为了HR偷懒筛选过滤条件的组成部分。

所以从这种趋势来看,线下培训市场可能处于一头热的状况,在无法完美对接职业能力和职业机会前,培训市场的路会越走越窄。而当前,这些软件外包企业成为了线下培训机构最好的“人才输出口”,其对于人员要求偏低,对于成本和效率的要求要高于人员素质能力的要求。但其机械的工作方式,也较难训练出合格的人员,从业人员也通常把这类企业作为职业生涯的跳板。

观察其需求,这类企业相较于其它扁平化的设计企业流程要求更高。 要求有流程图相关能力习惯的TGI指数超过了1.5,W3C标准的提及率也远高于其他行业。 从这类企业的交接流程来看,其对于作品的专业度要求会比较高,这一部分是想通过生产线、流程化的生产来降低水平高低差异造成的质量不稳定,另外更大的原因是希望有成套的产出物说服甲方,提高促单率和客单价。

广告宣传也是这部分用户较为特定的需求。 这部分企业会更多的参与到网络渠道的广告投放、参与各种性质的竞标会、招标会,所以对于UI设计师,其希望具备一定的营销设计能力。在这类企业中,一部分设计师会承担本来属于平面设计范围的工作。

而逻辑思维和系统化思维要求高是这类软件企业的特征:软件开发相较于互联网设计,对于规范性的要求会更高,思考逻辑的要求会更复杂,而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的设计师会更受青睐:其更容易把握软件流程的本质,和开发人员的沟通成本也相对更低。

另外,吃苦耐劳也成为了对这部分UI人员素质的特殊要求。 这与传统理解中的互联网企业脑力技术工作者特征有明显的区别,可能是由于这类岗位的技术层级要求不高,反而会有很多要求高效率、服从性的重复性设计工作。


3. 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类企业需求UI设计师特征

游戏行业是相对垂直的UI设计师需求入口,其与常规的UI设计师相比,在需求技能结构上会有所区别。 这使得这部分用户的培训需求也会明显区别于传统的UI设计岗位。 这部分企业在本次抽样中占比17%,加上外包企业中负责游戏UI设计部分的企业,整体估算这部分的UI需求岗位数量占到所有UI设计师的20%-25%。

其具备明确特征的领先TGI标签如下:

延续性:4.04 Unity3d:3.12 策划案:3.12 代表作品2.08
操作性:1.91 手绘:1.88 想象力:1.85 icon:1.76

在游戏UI设计师中,很明确的需求是,其对于UI设计师的美术造诣和风格掌控能力要求很高。 延续性标签说明了这类UI设计师的作品,需要对于现有风格理解、把控有相当的造诣。 对于游戏UI来说,如果不是初始团队,其进入的游戏项目本身会有很明确的美术风格要求和倾向,如何与现有产品的调性、用户喜好、界面风格保持一致就成了很关键的一点。 并不像APP开发,游戏界面在整个游戏的生命周期内不可能发生大幅度的改动,这就要求UI设计师在整个设计周期内对于现有游戏界面的美术风格吃透,从而提炼出其中的风格特征进行模仿,这对于设计师的基本功要求很高。所以,"代表作品"、"手绘能力"也被

unity3d在如今的游戏行业较为普及,所以了解unity3d也成了对UI设计师的一种要求。 作为一种相对简易低成本的3D引擎,unity3d大多被用于一些轻量化的小客户端独立游戏和手机游戏,这也说明了需求ui设计师的企业类型大多集中在手游端。

另外,图标icon绘制能力、操作性把控、想象力和策划能力也在游戏UI领域特别突出。 所以对于这部分UI的培训课程,要求在手绘、美术风格设计上相较于普通UI课程达到更深的层级。

从价格区间上来看涉及到游戏领域的岗位薪资均值在11343.57元/月,高于其它非游戏相关UI设计师的9508.511元/月,提升幅度为19.29%。更高的要求确实带来的更多的薪资回馈。


4. 对于技能需求的整体勾勒

虽然都以UI设计为职业头衔,实际上不同的UI设计师之间存在的职能、技能要求方面的细微差异。不同的市场需求导向造成了完全不同的倾向方式:

互联网创业企业的UI强调用户需求和产品设计策划能力,对于他们的考评标准变成了“全能”、“懂产品”、“懂转化”,这对于从纯视觉转化过来的设计师来说,是完全不同的领域。

不同类型UI设计师的需求、能力口径存在差异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共性需求方面得到满足后,不同类型的UI对于技能有不同的学习路径要求,这使得我们在产品设计时,针对不同的岗位目标,需要规划不同的课程设置。


设计师想要学什么?

1. UI培训市场生源来源

究竟哪些人会做UI设计师? 我们对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总结。当前UI设计师岗位的满足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1). 应届毕业生
尤其是设计类毕业生,受到媒体的舆论引导影响,这部分人员在毕业时候,会倾向于考虑找工资相对更高,行业前景看上去更光明的UI设计师。当这种需求对比的本职岗位还是一个就业机会较少,薪资差距巨大的对比标的时,锚定会更为明显。 工业设计专业(有UI方向,也有传统方向,但都或多或少接触过UI相关的概念,老师也会推荐一些相关的工作机会给应届生)、 环境艺术专业(本身求职岗位竞争较为激烈)是其中的典型。
由于这部分用户存在求职空窗期,且对于学校的相关宣传接触最紧密,他们是最容易被线下培训机构截留的用户群。 除了设计相关专业外,由于线下培训机构的各种宣传,一些不看好本专业前途的毕业生,也有投入到UI设计师培训中,并且由于漏斗整体的流量差异,用户基数甚至在设计专业之上。

2). 其它设计从业者寻求转业。
这种情况更多发生在平面设计师、淘宝美工身上。由于本身工作的局限性,一部分人会关注其它自己认为有能力从事,且前景更光明的岗位上。 这部分人也是最容易被线上培训机构截留的用户群之一。 对于他们来说,离职放弃现有职业路线,脱产参与线下培训是需要巨大的成本和勇气的,这种时候,他们会对试学、线上培训形式更感兴趣。

3). 其它互联网及相关公司的助理级/普通级设计师岗位/运营岗位。
虽然UI设计师只是个头衔,但除了这部分人外,更多的设计人员是以“网页美工、网站美工、网站设计师”这种头衔在互联网公司供职的。 他们有些经过了入门的培训,有些则是直接从平面设计师等职位转业而来。 由于公司本身的财力、需求,这部分用户承接的工作达不到UI的层级,但实际工作中已经接触到了UI的概念,并实际的已经在从事一些相关的工作。 这部分人的困境在于找不到一个平台提升能力到真正UI设计师的要求线上。所以这部分用户也是线上学习平台较易于获得的用户群体。 这部分用户的特征在于由于能力不匹配造成的焦虑感较强,一定程度上学习是为了消减这种“我的能力到底算不算UI”这种职业定位焦虑感,且大多自己并不知道知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强化。

整理相关需求如下:

用户类型 设计软件能力 用研/交互相关UI知识 开发/互联网行业相关知识 主要培训方式
相关专业应届生 具备不错的能力 知道大概 不太了解 线下/线上
非相关专业应届生 不太了解 不太了解 不太了解 线下培训班
其它设计师转业 具备不错的能力 不太了解 不太了解 线下/线上
互联网设计转岗 具备不错的能力 知道大概 知道大概 线上课程

大致看来,当用户决定离开本职工作,将UI设计师作为事业起点时,其会倾向于报线下就业/脱产性质的培训班,增加自己的砝码,但如果用户本身的决心不坚定,或者只是需要提高,但并不知道该如何提高,或者具备了基本从业能力但无法继续提升的时候,他会倾向于通过文章、视频课程的方式在线学习。

所以我们做在线培训是存在优势的,相信我们既有的用户群中,有大量的想要转岗的设计师,和互联网/电商行业工作想要提升转行的设计师。 这部分用户由于已经有了固定的收入,所以具备一定的购买力,且也难以下定决心放弃收入从零开始学习,对于其中有些许基础的用户,他也没有必要脱产学习。

另外,通过表格可以发现,除非是非设计专业从零开始的半路出家初级用户,大部分用户本身是具备基本的PS/AI/CDR等软件的操作能力的,这类课程从零开始对他们并没有必要,他们需要的是某些特定技法的教学(如实现某种特效、材质等)。


2. 有哪些课程是可以操作的?

我们在将用户的学习路径进行拆分,根据其阶段划分为以下路径:

image_1blv13foq1udd76k17u819icq4s12.png-45.8kB

比较现有的线上、线下体系,几乎所有的线下培训机构都讲重点放在第一阶段,然后会少许提及第二阶段。 这是因为这种教育最容易体系化,而且用户的学习认知最清晰,焦虑感最强,所以转化也相对容易。

而和上方用户入口能力相匹配,会发现基本设计软件操作、基本行业知识、作品案例是最难以形成品牌认知的,大量UI培训竞品都在此基础上堆积了海量内容。 我们可以少量建设内容,用以吸引用户,完善用户层级结构。 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中。

所以,个人建议可以尝试的课程方向有以下几个:

另外,职业的趋势发展,使得UI这个行业逐步变得和其它设计岗位不同起来,其职能有和UX(用户体验研究)逐步合并的趋势。所以可以辅以一些用研/分析课程,如设计师应该怎么明确目标用户,做一些简单的用户研究,怎么针对用户群体做功能风格上的调整优化?

这些课程共同的问题是,较难系统化、结构化。 所以从课程设计上,建议考虑最容易系列化、结构化、品牌化的课程先切。 比如:


[1] TGI通过计算不同族群中具备同类特征用户出现的概率差异,来判断目标特征群体在特定族群中的强弱势,当数值越接近1,特征越不显著,越超出1,其特征越突出。
其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TGI指数= [目标群体中具有某一特征的群体所占比例 /总体中具有相同特征的群体所占比例]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