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Dale-Lin 2017-08-17T23:21:39.000000Z 字数 2984 阅读 5453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

有机化学


卤代烃的性质

  1. 卤代烷具有一定的极性,可溶于多数极性或非极性溶剂中。
  2. 富电子基团容易进攻吸电子能力强的原子,故称这些富电子基团为亲核试剂
  3. 由于某一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或极性(吸电子)使得σ键电子沿着共价键的某侧移动,导致共享电子对发生偏移的作用,称为诱导效应。诱导效应的作用强度随着相隔σ键的数目增加而减弱。
    某基团的诱导效应分为吸电子诱导效应和给电子诱导效应,以氢为标准确定。当碳上的氢原子被某个基团取代时,该基团与碳成键的电子相对于C-H键偏向于C,则称为给电子基团,否则为吸电子基团
  4. 卤素氨基硝基氰基通常都表现出吸电子诱导效应。卤素的诱导效应使得β-氢酸性增强。

含C-O、C-N单键化合物的性质

  1. 苯酚和苯胺分子中,由于氧、氮原子均以sp2杂化成键,氧原子上的一对孤对电子和氮原子的孤对电子处于p轨道,从而与苯环形成共轭。类似地,当醇、胺分子中的氧、氮原子直接与π体系相连的时候,都会转变成sp2杂化态,从而形成更稳定的共轭作用分子。
  2. 一级碳连一级氢(1°氢)、伯卤代烷(1°卤代烷)、伯醇(1°醇)。以此类推。
  3. 胺N原子连一个烃基称伯胺(1°胺)。
  4. 醇、酚、醚和伯、仲、叔胺由于含有氧原子或氮原子,均能与水形成氢键,故在水中都有一定的溶解度。且溶解度随着烃基部分C原子的增多而下降。(醚自身不能形成氢键,但与水可以)
  5. 醇(卤化氢)、醚(HI、HBr)能接收亲核试剂进攻,但由于羟基和烷氧基碱性较强,不易离去,所以醇发生亲核取代反应比卤代烃难,而醚更难。
  6. 氨基负离子氢氧根离子烷氧基负离子更强,更难离去,故胺通常不接受亲核试剂进攻反应。但胺可作为亲核试剂。
  7. 在含C-O、C-N化合物中,醚稳定性最好。

含C=O、C=N、C≡N键化合物的性质

  1. 羰基、亚氨基、氰基都容易受亲核试剂进攻而发生亲核加成反应。
  2. 在羧酸及其衍生物中,羰基C=O中C只连了一个烃基,另一个可能是羟基、烷氧基、氨基、N-取代氨基或卤素原子。这些基团的氧、氮、卤素原子均带有孤对电子,故羰基存在一定的共轭效应。
  3. 酰卤、酸酐的水解实为亲核取代反应。
  4. 由于分子中存在极性共价键,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和亚胺、腈等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偶极矩,熔沸点比对应的不饱和碳氧化合物高。
  5. 沸点顺序为:酰胺(H2N-C=O)>羧酸>腈~醇>醛~酮>羧酸酯~酰氯>醚
  6. 酰胺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具有给电子共轭效应,使羰基氧带有较多负电荷,氮原子带较多正电荷,故酰胺分子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力。
  7. 羧酸可形成分子间氢键,常以二聚体形式存在,熔沸点高。(丙酸二聚六元环最稳定
  8. 氰基极性大,也容易形成二聚体,故腈熔沸点较高。

有机物的酸性及其影响因素

  1. 酸/碱平衡常数 Ka/Kb越大,即pKa/pKb越小,酸性/碱性越强。
  2. 电负性影响(同周期)
    随着原子序数增加,原子电负性增加,与氢之间的键极性增大,氢的酸性增强。
  3. 原子半径影响(同主族)
    对于同主族不同周期元素,随着周期增大,原子半径增大,电负性逐渐减弱,但由于核对外层电子的束缚力减弱,使外层电子更容易极化,与氢形成的键容易断裂从而给出质子,且半径大,给出质子后的负离子电荷更加分散,稳定性增强。所以,同族元素原子所连接氢的酸性随周期数增大而增强。
  4. 共轭效应影响
    ① 酸性大小:羧酸>酚>醇。因为酚中氧原子与苯环相连,采用sp2杂化,O中一对孤对电子与苯环发生p-π共轭,使O-H键更容易极化。且p-π共轭效应使负电荷更加分散,整个体系比醇解离的烷氧负离子更稳定。羧酸中O也采用sp2杂化,O上的孤对电子与羰基共轭,由于羰基吸电子能力强于苯环,所以酸性更强。(越分散越稳定)
    ② 除O-H键,共轭效应还影响C-H、N-H键的氢的酸性。例如负离子受到C=C、C≡C共轭效应影响而更加稳定,或与羰基相连的C受影响,导致其上的H酸性增强。
    ③ 硝基化合物、腈分子中直接和硝基或氰基相连的C-H有较强的酸性,因为脱去质子后的负离子能和硝基或氰基共轭而使体系稳定。
    ④ 酰胺中N-H键的酸性由于N受到羰基吸电子作用影响而增强。
  5. 诱导效应影响
    对于羧基的α-碳来说,取代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越强,则取代羧酸的酸性越强
    判断诱导效应方法:
    ① 同主族,随着周期增大,吸电子诱导效应减弱。
    ② 同周期,随着原子序数增大,吸电子诱导效应增强。
    ③ C原子吸电子诱导效应:sp杂化>sp2杂化>sp3杂化
    ④ 吸电子诱导效应:NO2 > CN > F > Cl > Br > I > C≡C > OCH3~OH > CH > C=C > H
  6. 烷基的电子效应
    醇羟基碳影响醇酸性大小:
    水相中:0°C > 1°C > 2°C > 3°C
    气相中:0°C < 1°C < 2°C < 3°C
  7. 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综合作用
    当苯酚或苯甲酸上连接有吸电子基团(例如硝基、醛基、氯)时,由于将羟基氧上的孤对电子拉向芳香环,使酸性增强。
    但在取代苯酚和取代苯甲酸中,甲基氧表现出给电子效应(和sp2苯环C相连),且给电子效应略强于甲基。(取代乙酸时表现出吸电子效应,和sp3C原子相连)
    硝基中N、O都是以sp2杂化成见,N处于p轨道的一对孤对电子和两个O上的单电子形成π43键;当硝基和另一个π体系相连的时候,除了N、O表现出吸电子效应,硝基的大π键还能与相邻的π键形成共轭效应,此时硝基表现出双重吸电子效应。

综上,可以将有机化学中常见取代基根据作用分为以下几类:


有机物的碱性及其影响因素

  1. 伯胺、仲胺、叔胺中,仲胺碱性最强,因为烷基具有给电子作用,而叔胺由于空间位阻,溶剂化作用减弱,碱性反而减弱。苯胺比脂肪胺碱性下降很多,因为苯环和氮上孤对电子的共轭效应。但苄胺由于氨基和苯环之间隔了一个sp3杂化C,导致苯环影响不大。
  2. 具有给电子效应的基团使碱性增强(增大电子云密度,提高吸引质子能力)。
  3. 具有共轭效应的取代基在对位,对碱性的影响大于在间位。
  4. 羧酸、醇分子中O含有孤对电子,可以接受质子。质子化的醇(-OH2)是一个强酸。羧酸和丙酮的碱性比醇弱,因为它们中羰基氧是sp2杂化,电负性比醇中sp3杂化的O强,使得羰基氧上给出孤对电子的能力较弱(跟质子结合能力较弱)。由于羧酸中羰基与羟基相连,而羟基具有较强的给电子共轭效应,使羧酸羰基氧原子给电子能力大于酮羰基氧原子,即碱性强。
  5. 同理,质子化的胺、腈也是酸。

含硫的氧化物

  1. 硫的电负性比氧小得多,外层电子容易极化,硫醇、硫酚难以形成氢键,S的孤对电子比起O更容易给电子(与π体系相连时会使酸性增强)。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