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am
2017-12-24T12:30:44.000000Z
字数 11985
阅读 694
大凡讨论知识问题,一般都必须从“什么是知识”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出
发,历史上很多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刻的思考,但由于各
自的研究视角不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
我们,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或总结,它属于认识的范畴。知识来源于
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它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主要不依赖于土地、石油等地球上已经短缺的自然资源,它把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科学全面的认识;它在发展经济时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同时开发新的资源、能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在人类社会经历了几千年以消耗物质资源、破坏环境、造成生态失衡为生存和发展条件,走向21世纪的时候,终于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发端。这对全人类都是曙光与希望。
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解决生存发展中资源不足、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的唯一出路。能否使我国由资源经济尽快进入知识经济,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
本文从三个层次来剖析知识经济。分析知识经济得以蓬勃发展的技术原因。阐述知识经济的边际递增规律。讨论知识经济对我们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深刻影响。
知识经济的第一层含义:能帮助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更好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第二层含义:知识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经济领域
知识经济的第三层含义:知识经济能够改良经济效率,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
农业经济的基本生产要素是土地和劳动力。当时条件下土地是人类可直接大量获取的唯一资源,这是农业经济的前提,因此农业经济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而当时的劳动力仅限于人的体力,很少融入人的智力和知识,仅有的经验也是零星的、个别的。而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农业经济的核心也将逐渐从土地转移到知识。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缺乏的今天,我们的技术可以弥补资源稀缺的状况。
以以色列为例,其地处中东,超过3/4的国土面积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其人均水资源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0,仅为我国的1/8,全年无降水期长达7个月。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以色列通过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技术,广泛采用滴灌技术,使得农业飞速发展,农产品自给率达到95%,并向欧洲市场输出大量农产品,素有“欧洲厨房”的美称。这就是一个利用知识经济改良农业经济的例子。
我们中国也有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在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革新下,我国粮食产量以每年800多万吨的产量递增,由1949年的1亿多吨增加到2007年的5.01亿吨以上。从1978年至今,我国粮食产量连跨3亿吨、4亿吨、5亿吨三个台阶,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价说,一个可耕地面积只占世界8%的国家,却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从这里也能看出知识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工业经济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其中资本是最主要的、第一位的,具体表现为机器设备、能源和原材料等。这里也处处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影子,“机器、火车头、铁路、电报、自动纺棉机等等”,“都是物化的智力”,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劳动工具不断革命,工业经济不断发展。
除科学技术知识外,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越来越重要,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生产管理正在变为信息管理或知识管理,科学主义的理性管理(硬管理)与非理性主义的文化管理(软管理)正在深化融合中。信息时代的经济竞争必然是知识和智力的较量。因此,必须重视知识积累、知识更新、知识创新。在知识每隔一年多增加一倍的“知识爆炸“隋况下,还要善于识别和选取知识,把最合适的知识运用在最合适的地方。
知识商品具有知识产品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区别于非商品性知识产品的特殊属性。知识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赋予使用者的生产超额利润的能力;知识商品价值的承担者,不是知识的使用价值,而是知识商品的使用价值;知识商品的生命周期决定其价值转移与补偿周期;原创性知识商品的价值量由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复制性知识商品的价值量等于原创性知识商品价值摊销额与生产复制品时新增价值量的总和。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有不同的商品及其贸易方式。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商品贸易绝大部分是实物商品贸易,再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商品贸易的内容和形式有了质的变化。在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开始之后,全世界的知识以几何级数递增。知识在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知识影响越来越大。知识是通过市场化即商品化来扩大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 知识商品及贸易是商品市场的新内容和和新形式。知识贸易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商品通过市场媒介,实现其作为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的价值。 知识商品的贸易问题我认为很复杂。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除对技术贸易的研究之外,还未曾见到。 而知识商品中除包含技术知识商品之外,还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其贸易形式和市场特点也与实物商品贸易有所不同。
为了深入研究知识商品,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知识。 关于知识的定义有许多种,我在这里引用我国学者张和生在《知识经济学》一书中所下的定义: “知识是以人为主体对客体(客观事物 )认识活动的结果。 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以经验、理解、表象、印象以及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另一种是以客观存在的图书、图表等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书面内容”(包括现今的电脑内存及软件和存于磁带及胶片等载体上的知识 )。以上的定义说明,知识有两种载体,即生命载体 掌握知识的人,物质载体 如书籍、图表、磁带等。 只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承载在上述两种载体上的知识都可以成为商品。
那么,为什么知识能成为商品呢? 这是因为:
首先,知识具有价值。知识凝结了人类的劳动,知识是人类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 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其次,知识具有使用价值。知识的使用价值表现在知识要素是劳动过程诸要素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再次,知识具有交换价值。 它主要表现在: 知识的载体和知识的运用结果具有交换价值。
总之,有知识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又有购买者,知识成为商品就是必然的了。当然,知识商品化有个历史过程。人类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知识、利用知识,积累知识的速度越来越快。 开始的时候,只有不多的知识可以提供给别人以获取利益,进而逐步产生靠专门研究、生产和传播知识谋生的人或群体,直至形成知识产业。 这是知识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劳动分工的进一步深化,是符合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
按照使用知识进行劳动所指向的客体的不同,我们认为知识商品可分为:
1、生产性知识商品。它和物质资料的生产直接关联,如通常所说的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等知识商品。 其中技术知识商品是最成熟、最没有争议的知识商品,对它的研究非常之多。管理知识是否也成为商品的问题,我认为也不是问题。因为它也可以通过表达为书面内容或通过管理咨询服务等方式实现其交换价值。
2、生活性知识商品。这种知识商品是表现者通过特殊的知识手段来反映人们社会生活中与想象中的形象。如艺术家通过文学、音乐、绘画、建筑、戏剧、舞蹈、雕塑、电影等以语言、声音、人体、平面或立体物质媒介所塑造的一系列想象中的或现实中的艺术形象,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陶冶人的艺术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种美就是知识创造的。 人们要获得这种美的享受,要花钱去购买。 那么创造美的知识就是一种知识商品了。
3、教育性知识商品。教育工作者获得工资等报酬,把知识传播给受教育者。教育工作者所掌握并且用来传授的知识就是一种知识商品。
4、科学性知识商品。科学知识是技术知识等知识发展的基础。虽说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知识的转移并非都是无偿的。尤其是当今高技术与基础科学有日趋融洽的趋势,科学知识不但推动技术知识商品的发展,而且直接进入知识商品的行列。
5、信息性知识商品。 信息主要为生产服务。 信息是流动着的知识,一般理解为数据、资料、消息、新闻、情报,它是反映事物运动的一种状态和变化方式的知识。 人们要获得这种流动着的知识,要支付“信息费”。 当然我们认为信息就是一种知识商品。
6、人才智力性知识商品。人不能成为商品,但人才智力可以成为商品,我国众多的“人才市场”就是明证。 人才不但能把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生产中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创造新的知识商品。 人才分为成熟型人才和创造型人才。 前者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某一方面的知识,一国或一企业高价招揽此类人才意味着购买其所拥有的知识。后者具有创造知识的潜力,高价购买此类人才是在购买潜在的知识。
通过对知识商品的分类简析,我认为知识商品具有下面一些跟实物商品不同的特点:
1、知识商品具有不完全的实物形态。虽然知识商品都有一定的载体,但是它的内容不具实体形象。在使用它的时候,人们必须通过理解和思维加工才能使其发挥作用。销售知识商品者在出售其商品后并没有失去知识,购买者也没有得到直接经济利益,而是要经过一定的转化形式才能获利。比如,专利技术知识以图纸、文字材料的形式被生产者购得后,需要经过开发应用才能获得利益。 这一点也可说明知识商品使用价值的间接性。
2、知识商品的非消耗性。 使用得越多、成本相对就越低,而且不会因为某一个人使用了,其他人就不能用。 当然能使用这种知识商品的前提之一是支付了使用费。
3、知识商品具有再生性。 知识商品可以无损地使用而产生更多更高的知识。 如人们在接受教育或培训后会在所接受的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来。
4、.知识商品的应用具有广泛的散射性。 由于通讯传播渠道广泛,知识商品能广泛散布,比如通过书籍、磁带等方式传播开来。
5、知识商品具有寿命周期的不稳定性。 它的时效周期和知识体系的进展之间成反比关系,知识增长越快,知识商品的时效周期越短。 当一种新的知识商品可以替代原来的知识商品时,原来的知识商品价值将逐渐消失。 不过有些知识商品的时效周期很长,可以被反复地使用。
6、知识商品的价值量的计量具有模糊性,跟实物商品价值量的计量不同。 知识商品的价值计算既要考虑成本,更多地是要考虑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计算就难以十分精确了。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的共同期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一元共识,但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却是人类必须解决的另一个重大课题。知识经济的出现,使人们看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知识经济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经济、社会和自然协同进化的特征,正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真实写照。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知识经济的产生,正是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有机统一的产物,它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不息活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有效途径。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为此,它强调有限制、有限度的发展,即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要限制在资源与环境的长期承载力范围之内,限制在不影响未来发展的限度之内。可持续发展最本质的创新,在价值观上从过去的人与自然的对立转变为和谐关系,在发展观上从过去的单纯经济指标转变为经济、社会和自然综合协调发展的目标,是人类发展观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1、知识经济体现了主客体协调发展的思想。知识经济是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经济,而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
2、知识经济体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辩证创新性。知识经济是创新型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而可持续发展则正是人类思维方式创新的表征。
3、知识经济体现了社会公正的伦理精神。知识经济能够促进社会公正,而实现社会公正则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
4、知识经济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通和共进,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融合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5、知识经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知识经济是人本经济,它以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和存在价值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而这正是可持续发展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信息化的叙述如下: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作为对发展状况的一种描述,信息化是指一个地理区域、经济体或社会不断发展为以信息为基础(或者说,基于信息)的程度,也就是说在其信息劳动力规模方面的提升程度。使用该术语的灵感来自于Marc Porat对于人类文明时代类别的划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以及信息时代(1978)。信息化相对于信息时代,也就相当于工业化相对于工业时代。
信息化在社会方面具有许多深远的影响。此类影响包括现代生活之经济、政治及其他多个方面的消长浮动。例如,在经济领域,人们将信息视为发展的焦点资源,从而取代了工业时代劳动力和资本的中心地位。在政治领域,民主参与的机会增多,且信息及通信技术的问世使得人们更便于获得有关各种社会和政治问题的信息。
工业化推动了农业时代的经济制度向着现代化经济的转变,而信息化则将工业时代的经济引向了一种富信息经济。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经济学指的是稀缺资源的优化,而信息时代则关心的是丰富资源的最大化。Alexander Flor曾经写道,信息化为我们带来的是基于信息的经济和社会;其中,信息自然而然地变为一种优势商品或资源。知识的积累和有效使用在经济的发展当中已经发挥了关键作用。
互联网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传统的经济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伴随着传统经济的日益成熟,发展潜力相对不足。新生的互联网产业为经济保持持续增长不断贡献力量!总的来说互联网对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互联网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创造了新的经济形态-虚拟经济。第二方面,互联网对传统的经济模式和产业,起到了革新改造的作用。比如传统的金融服务行业、出版教育、专卖店等,通过注入互联网的元素,是的传统的业务得到的全新的服务方式,网上银行——让人们免去了寻找营业厅,还要排队等候的不便。远程教育——通过互联网,可以使深处偏远地区的人们也可以接受先进水平的教育。传统的中介服务,通过互联网的发展为更为专业的顾问服务,比如携程网、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等。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更形象的、低成本、适时的向自己的客户展示企业的最新产品、新业务、新服务。因为有了互联网,传统的邮递服务有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网络购物也盘活了传统的个人快递市场业务。
互联网将继续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以及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要讨论知识的边际收益递增问题,还得先从一般商品的从边际收益递减说起。我们知道,传统经济学有一条重要的规律,即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不变时,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最初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边际产量就会递减,最终还会使总产量绝对减少。这一规律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中广为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当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后,这一规律便被知识的边际收益递增规律所打破。
知识作为一种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不尽相同,与别的生产要素相比也有着本质的区别,知识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知识的非消耗性。所谓非消耗性是指知识具有一种通过消费并不消失的特殊品质。因为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不同于物质要素,物质要素经过一次或多次性消费,就不复存在,别人不能再消费。而知识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不仅不会被消耗掉,可以重复使用,多次投入,而且使用的人越多,传播得越广,其价值越高,成本和价格越低。
2、知识的非稀缺性。知识的非稀缺性是指知识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性的智力资源。知识与物质资源不同,物质资源具有稀缺性,尤其是那些不可再生资源,只能绝对减少。但知识资源是一个可以不断开发、创新的特殊资源,特别是人类的这种开发和创新是没有止境的,它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同时知识还可以替代已经短缺的物质资源,因为一般来说,所有的物质要素都是可以替代的,而且对物质资源的替代资源和替代材料的开发和创新也己成为一个重要的科研领域。
3、知识的可共享性。知识的可共享性是指知识可同时供许多人拥有和使用,在占有上一般不具有排他性,而且不同的生产主体也可以同时投入使用,相互之间在使用上毫不影响。这是因为知识是一种非竞争物品,一个人对一种知识的运用,并不排斥他人对这种知识的同时运用。而且知识一经发明创造出来,就很难为个人所垄断,它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公众之中,隐性知识可以通过“干中学”或教育而得以传播,显形知识也可借助网络信息化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知识是一个“准公共产品”
4、知识的无限增值性。知识的无限增值性是指知识在使用和消费过程中与其他知识相互融合,从而衍生出新的有用的知识,实现自身的增值创新。知识作为资本具有创造新价值的功能。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即使未被消耗掉的劳动也实现了价值转移,又创造出新的价值,也就是说,知识可以带来剩余。但是知识的运用过程不同于一般体力的运用过程,体力劳动所消耗的是人类的体力,是实物能量的转化,而知识劳动所消耗的是人类的脑力,是知识的转化创新过程。而且知识在生产、传播和使用过程中,被人们不断开发和创新,每一次知识创新所推动的技术进步,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从经济发展史的历程
来看,在自然经济时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自然
为最高准则,自然是人和社会的节奏与规则,人的发展在尊重自然发展的同
时,也受到了自然的制约,从而削弱了人的创造力与拼搏精神,人成了完全
的“生物人”;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以机械原则作为最高准则,强调统一
纪律、效率,人们成为产业分工的牺牲品,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品与奴隶,
失去自由的人因而只能片面发展,变成了单向度的人,亦即“经济人”;到
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要素,以人为本成为基本的
价值取向,它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尺度,把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最高原则和最终尺度。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就
是“自由人”。
知识经济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原因是:
(l) 知识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是直接依靠知识和技术来推动经济增长的,知识所特有的“溢出效应”和高渗透性、高辐射性、高增值性,决定了整个社会生产是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高速度、高发展,决定了国民经济是高速发展的,从而形成了国民财富量的剧增。
(2) 知识经济促进了民主法制建设。知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社会的深度开放、自由观念的增强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因为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客观上要求有自由、开放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知识经济还是网络经济,它突破了集权经济森严机构的管制,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社会的透明度,有利于民主法制建设。
(3) 知识经济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和发展。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教育在知识经济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教育历来是传播、发散和创造知识的重要基地,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
(4) 知识经济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为知识经济主要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充分利用知识和信息资源来实现经济发展的,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为人类营造了一个优美的生存空间。知识是一种无污染或低污染的生产要素,它在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极大地减少污染排放。信息技术产业,就性质而言,本身就是高知识、低资源消耗、低污染的产业;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也会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知识经济使有益于环保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通过倡导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可以大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知识经济有利于减少失业,缩小收入差距。知识经济的发展将催生出许多新的产业,从而拓宽了就业领域,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中或是在传统产业中与高技术应用密切相关的新岗位上工作。同时,高技术产业化及高技术的应用给就业结构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要求劳动力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水准,包括技术、信息等在内的知识就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相应地,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应用的发展本身也就意味着具有较高知识水准的劳动力在劳力总额中比重增加。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还能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拉平收入差距。因为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最重要的发展能力是人的知识能力,最重要的资产是人的知识资产,那些受过教育、培训具有更多知识与能力的人“会具有更高的生产力”〔3川,因为他们具有更高的分辨力,能随时随地抓住投资获利的机会。正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使通过劳动所挣得的收入相对于财产收益而言有所增加。这种知识能力提高了市场经济或非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决策的效率,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产出的增长。由于知识经济强调知识能力的重要性,使得人力资本投资的分配更加平均,也使人们所挣得的收入趋向均等(舒尔茨,1965)。因此,知识经济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公平。
传统工业经济是尽可能多地占有和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最大利润,不考虑或极少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发展是建筑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的基础上,甚至以向自然掠夺为目的,其结果是造成资源危机。而知识经济是自然资源节约型经济,它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主要不依赖于土地、石油等已经短缺的自然资源。知识经济主要通过挖掘和利用人类自身的智慧资源,以人的智力开发和利用为基础,逐步代替工业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对于稀缺的自然资源通过知识和信息进行科学、合理、集合、集约的配置来弥补物质资源的不足。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所依赖的知识和信息,只会越来越丰富。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一旦产生就不会因为使用而被消耗,而且可以替代和节约物质资源。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新资源,它不仅能够自我复制,而且可以替代和节约物质资源。知识的替代效应首先表现在“我们能够通过知识的进步来增加资源”。〔a8]大量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不仅替代和节约了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且替代和节约几乎所有类型的物质资源。科学技术知识能够大大地提高各种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相应减少,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同时,经济管理知识能够将人力、物力、财力协调起来,使它们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和最充分的利用,减少了浪费,增进了效率,提高了社会的产出水平。知识投入量的相对增加会使生产要素投入量相对减少,从而降低经济发展对稀缺性物质资源的依赖程度,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仅如此,随着人类社会所拥有的自然和社会知识的迅速增加,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人类将开发出更多更经济的物质资源,或发现已有物质资源的新用途。正是知识的替代效应,可以克服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与“原生劳动”之不足,从而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传统工业经济是以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为代价取得其发展与增长的。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却破坏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造成了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知识经济则不同,它以经济、环境、资源、生态协调为立足点,强调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共同进化,倡导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主张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充分利用知识和信息资源,从事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知识经济已经把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由于这些产业是知识和信息密集型产业,所以这些产业的发展必将大大减少污染排放甚至于实现污染零排放,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为知识和信息是一种无污染或低污染的生产要素,它在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极大地减少污染排放。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就性质而言,本身就是高知识、低资源消耗、低污染的产业;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在快速推进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会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会使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可以大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从而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主要源泉的各种知识均有一个节能特征:它们都是非竞争性的。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知识都可以同时供多个人使用,且互不构成妨碍。相反,传统的非知识产品都是竞争性的,比如一个人穿上了某件衣服,那么另一个人就不能同时穿上它。知识的这一基本性质的一个直接含义是,知识的生产和配置不能完全由竞争性的市场力量来决定。一旦知识被发现之后,向一个新用户多供给一份知识的边际成本是零,因此,知识在市场上的租用价格也为零。其结果是,除非知识的售价高于其边际成本,否则就不再会有人来从事知识的创造。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就需要通过建立所有权来赋予知识发明人对其发现和发明的知识拥有使用权,这也就是说,、规范和监督企业及社会各种机构与组织的行为。增加社会的发明创造,就必须建立起可以排他的所有权。那么什么样的所有权有利于知识的发明与积累呢?传统的做法是建立发明的专利制度,但在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的今天,仅仅依靠专利保护是不够的,因为专利保护的对象仅是发明的客体,而不涉及对发明主体的直接激励。为了强化对发明主体的直接激励,我们还应当创造一种能使知识直接变为股权的所有权制度,这就是知识入股的制度。知识入股的制度使得知识的创造者能从自己的发明中得到回报,并使专门从事发明创造工作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谋生职业。这样,知识入股制度就给知识发明人的天才火焰添加了利益的柴薪,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从事知识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生产力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由于知识是一种公共物品,它具有非排他性和共享性等特征,决定了几乎所有人或机构都可以无偿使用该知识。但是知识可以创造财富,又是一种市场物品,知识一旦被创新出来就会迅速被应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由于这类知识创新具有很高的风险,不仅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资助,而且更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法律框架,以加速知识与技术的创新生产与应用周期,保护其创新者的利益和收益。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鼓励创造新知识的激励机制。知识产权是主体对智力成果享有的专门权利,是对发明人创造性劳动成果的一种法律保护,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财产权和最重要的法律制度。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生产者正在寻求更好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政府不仅应该承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而且也应维护知识生产者的利益,保证他们获得较高的回报。而制造假冒伪劣、任意侵犯知识产权的做法如若得不到严厉的打击和惩罚,就等于剥夺知识生产者的利益进而妨碍知识与信息的流入;如果容忍票g窃科研成果、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存在,不仅打击了知识发明者的创新积极性,也将动摇乃至摧毁知识经济社会的根基。因此政府必须建立和健全有关知识创新的法律和法规,依法保护和促进知识创新,尤其是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盗版侵权行为,以引导、规范和监督企业及社会各种机构与组织的行为。
“没有知识所有权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国家就像一只螃蟹,这只螃蟹不能前进,只能横行和倒退。”只有当知识的水印像空气一样,印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我们才能迎来更多“知识的春天”。
本文从三个层次来阐述了知识经济的涵义。一、能帮助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二、它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新兴的知识产业;三、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不息活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有效途径。其次分析了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原因——信息化和互联化。之后分析了知识经济具有的边际递增规律及其原因,与传统经济有很大不同。再从知识经济的影响来看,它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发展,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有利于建设绿色中国。最后,阐述了知识所有权和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性。
在十九大的感召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们常怀感恩之心,奋勇上进,共同努力,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