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Zhou
2025-10-20T12:44:16.000000Z
字数 3649
阅读 15
睡眠 健康
人生下半场,逐渐真切感受到当年父辈们告诫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今天就说说睡眠吧。
头天晚上失眠,第二天凌晨早醒,有效睡眠越来越少。躺在床上精神抖擞,听着窗外的虫鸣从热闹到沉寂,再到晨光透进窗帘,脑子里像装了个不停转的陀螺——白天没处理完的工作、孩子的升学规划、父母的体检报告,轮番在眼前晃;可一旦爬起来,又觉得浑身像灌了铅,刷牙时盯着镜子里的黑眼圈发愣,开会时听着听着就走神,连最喜欢的美式都尝不出香味。
最开始,我像很多人一样,踩遍了失眠的“雷区”。为了凑够“8小时睡眠”的标准,晚上10点就早早躺进被窝,结果翻来覆去两小时,床成了“清醒专属区”;后来索性想“躺着也算休息”,哪怕睡不着也赖在床上刷手机,蓝光刺得眼睛发酸,大脑却越来越兴奋;偶尔实在熬不住,还会喝半杯红酒“助眠”,结果后半夜频繁醒,醒来头沉得像裹了棉花。折腾了小半年,失眠没好,倒添了“怕睡觉”的焦虑——一到晚上就担心“今晚又要失眠了”,形成了恶性循环。
直到偶然看到国际睡眠指南里提到的CBT-I(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我才明白:对付失眠,“努力睡”反而错了,“无为而治”才是关键。我抱着试试的心态实践了一个月,没想到竟真的把“丢失的睡眠”找了回来。
CBT-I的核心是“睡眠限制法”和“刺激控制法”,刚开始执行时确实有点“反人性”,但坚持下来效果特别明显。
我先花一周写“睡眠日记”:每天记录几点上床、大概多久睡着、夜里醒几次、几点起床。算下来,我平均每天实际只睡5小时(不是躺在床上的7小时)。按照指南,第一周的“卧床窗口”就是5小时+30分钟,我把时间定在凌晨0:30上床、早上6:00起床——哪怕前一晚只睡了4小时,早上也必须准时爬起来,周末也不例外。最开始的三天,白天困得站着都想打盹,但我强撑着没补觉,就为了积累“睡眠压力”。
同时配合“20分钟定律”:躺下后如果感觉超过20分钟没睡着,或者开始焦虑,就立刻下床。我会去客厅开一盏昏暗的小灯,读一本翻了好几遍都没读完的《资治通鉴》——文字枯燥,没一会儿眼皮就发沉;绝对不碰手机,也不看电视。等真有困意了再回床上,要是再睡不着,就重复这个过程。有天晚上我来回跑了3次,但慢慢的,大脑好像接收到了信号:“床不是用来翻来覆去的,是用来睡觉的”。
两周后,变化悄然出现:我躺下后能在15分钟内睡着,夜里醒的次数从3次变成了1次,白天也不再昏昏沉沉。当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间/在床时间)超过85%时,我每周提前15分钟上床,现在已经能稳定睡6.5小时,状态比以前“凑够8小时”时还好。
前两周调整的是“行为”,接下来的两周,我开始攻克失眠的“根”——大脑里那些错误的想法。
以前我总执念“必须睡够8小时,不然第二天就完了”,一旦半夜醒,就会慌:“完了,今晚又不够了,明天肯定出错”。可实践后发现,偶尔睡5小时,第二天也能正常工作,只是下午会有点累,喝杯茶就能扛过去。慢慢的,我不再盯着“8小时”的数字,而是关注“第二天有没有精神”——这个心态一松,睡前的焦虑就少了大半。
我还总觉得“自己的失眠治不好了”,尤其在刚开始执行CBT-I、白天犯困时,差点放弃。但想到指南里说“CBT-I是经过科学验证的一线方案”,就咬着牙坚持。后来才明白,失眠像个调皮的孩子,你越跟它较劲,它越闹;你放轻松,它反而乖了。
睡前我还会做“渐进性肌肉放松”:从脚趾开始,用力绷紧5秒,再彻底放松20秒,一路往上到额头。每次做完,都感觉全身的紧张像被拧干的毛巾一样,软软的、暖暖的,睡意也会跟着来。偶尔脑子太乱,就做“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循环6次,做着做着,心跳就慢下来了。
现在我已经摆脱失眠大半年了,回头看,最庆幸的是没有依赖药物,而是用CBT-I重建了睡眠系统。如果你也在被失眠折磨,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失眠不是“绝症”,也不用靠“硬熬”。就像指南里说的,睡眠像一只蝴蝶,你越是追着它跑,它飞得越远;当你安静下来,做好该做的事,它自然会轻轻落在你肩头。今晚,不妨试着“不努力”地睡一次——也许你会和我一样,收获惊喜。
下面,为了帮助“同病相怜”的人,我整理一份了CBT-I实操 Checklist,把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列了出来,方便你一步步执行。
□ 1. 准备「睡眠日记」,每日记录以下内容(连续记录7天):
- 上床时间(如:23:00)
- 入睡时间(估算,如:23:40,即躺下后40分钟睡着)
- 夜间醒来次数及总清醒时长(如:醒2次,共30分钟)
- 起床时间(如:6:30)
- 计算「平均实际睡眠时长」= 总睡眠分钟数÷7(例:若7天总睡眠38.5小时,平均为5.5小时)
□ 2. 准备工具:
- 昏暗小灯(非蓝光,用于夜间下床时使用)
- 枯燥书籍/纯音乐/白噪音设备(无屏幕类,避免兴奋)
- 闹钟(用于固定起床时间,避免看手机)
□ 1. 设定「初始卧床窗口」
- 公式:卧床窗口 = 平均实际睡眠时长 + 30分钟(例:平均5.5小时→窗口6小时,可设0:30上床→6:30起床)
- 注意:窗口最长不超过7小时,最短不低于4.5小时(避免过度剥夺)
□ 2. 严格执行作息
- 固定上床时间:不到时间绝不提前躺床
- 固定起床时间:无论前晚睡多差,必须准时起床(含周末)
- 禁止白天补觉:午间补觉不超过20分钟,或直接不补
□ 3. 监测睡眠效率
- 睡眠效率 =(实际睡眠时长÷卧床时长)×100%
- 若连续3天效率≥85%:下周提前15分钟上床(如0:15上床→6:30起床)
- 若效率<80%:维持当前卧床窗口,暂不调整
□ 4. 注意事项:
- 前期可能白天犯困,可通过站立活动、喝温水缓解,避免喝咖啡/浓茶
- 不可因“前晚没睡好”就随意延长卧床时间
□ 1. 上床前提:只有当出现「困意信号」(如眼皮沉、打哈欠、注意力不集中)才上床
- 禁止:提前躺床“等睡眠”“养神”
□ 2. 20分钟定律执行
- 躺下后估算20分钟仍未入睡,或开始焦虑(如想“怎么还没睡”),立即下床
- 下床后行动:到客厅/其他房间,在昏暗灯光下做无聊事(如读枯燥理论书、听纯音乐)
- 禁止:碰手机、看电视、工作、吃东西、刷社交软件
□ 3. 回床标准:再次出现明显困意时,返回床上
- 若回床后20分钟仍未睡,重复“下床→做无聊事→回床”步骤(可能需多次)
□ 4. 注意事项:
- 无需频繁看表计时,避免过度关注时间加重焦虑
- 过程中别自责,这是在“训练大脑”,而非“失败”
□ 1. 识别错误认知(对照自查):
- □ “我必须睡够8小时,不然明天肯定垮”→ 替换为:“睡眠需求因人而异,只要第二天不影响核心工作,少睡1小时也没关系”
- □ “我永远治不好失眠了”→ 替换为:“CBT-I是科学验证的方法,坚持就有效果,偶尔反复很正常”
- □ “今晚再失眠,我就完了”→ 替换为:“一次失眠不会对身体造成长期伤害,放轻松反而更容易睡”
□ 2. 睡前10分钟:主动复盘当天的“睡眠焦虑想法”,用正确认知替换
□ 1. 渐进性肌肉放松:
- 从脚趾开始→脚踝→小腿→大腿→腹部→胸部→手臂→肩膀→颈部→额头
- 每个部位:绷紧5秒(感受紧张)→ 放松20秒(感受酸软发热)
- 全程保持缓慢呼吸,避免憋气
□ 2. 4-7-8呼吸法:
- 用鼻子吸气4秒(默数)→ 屏息7秒→ 用嘴缓慢呼气8秒(像吹蜡烛)
- 循环6次,结束后自然呼吸
□ 3. 正念身体扫描:
- 按“左脚趾→右脚趾→脚掌→脚踝→小腿……→头顶”顺序,逐部位关注
- 每个部位停留2次深呼吸,不刻意控制想法,觉察即可
□ 1. 药物相关:
- 不自行购买助眠药(如巴比妥类、非处方抗组胺药)
- 若需用药,必须经医生诊断,且连续使用不超过4周,停药需逐步减量
□ 2. 生活配合:
- 睡前3小时不喝酒精、咖啡、浓茶
- 睡前1小时不看手机、电脑(避免蓝光抑制褪黑素)
- 白天保持30分钟以上运动(如快走、瑜伽),但睡前3小时不剧烈运动
□ 3. 效果记录:
- 每周总结1次睡眠日记:对比入睡时间、夜间醒来次数、睡眠效率变化
- 若连续2周无改善,及时咨询睡眠科医生
□ 4. 心态提醒:
- 前1周可能出现“更困”“仍失眠”,是身体适应期,别放弃
- 目标是“建立稳定睡眠节律”,而非“每晚都完美入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