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Zhou
2025-07-16T14:36:30.000000Z
字数 5144
阅读 3
哲学
哲学史是一部思想对话史,哲学家们总是在回应前人、挑战成见、开辟新径。以下按年代顺序一探西方哲人的思想变迁。
泰勒斯 (Thales, 约西元前 624 – 546 年)
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他首次尝试用自然现象而非神话来解释世界,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 (arche)」,认为一切事物都由水构成。这开启了从自然本身寻找世界根源的理性主义传统。
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 约西元前 535 – 475 年)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永恒的变化与斗争。其核心理念是「万物流转 (Panta Rhei)」,最著名的比喻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提出「逻各斯 (Logos)」是支配万物变化的普遍法则,并认为「火」是体现这种变化的本原。
巴门尼德 (Parmenides, 约西元前 515 – 450 年)
与赫拉克利特对立,他创立了存有论 (Ontology)。他认为世界的真相是「存有 (Being)」—— 一个永恒、不变、单一、完整的实体。他主张「存有者存在,非存有者不存在」,认为我们感官所经验到的变化与多样性都只是幻觉,真正的实在只能透过理性来把握。
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 约西元前 460 – 370 年)
古代原子论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宇宙万物都是由无数微小、不可分割、永恒运动的「原子 (Atom)」在「虚空 (Void)」中组合而成的。事物的生灭变化,只是原子的结合与分离。这一思想是早期唯物主义的巅峰。
苏格拉底 (Socrates, 西元前 470 – 399 年)
他将哲学的重心从自然转向人类自身,关心伦理与道德问题。他以其独特的「苏格拉底诘问法 (Socratic method)」著称,透过不断追问来揭示对方思想的矛盾,从而帮助人们认识自身的无知。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Know thyself)」和「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柏拉图 (Plato, 西元前 428/427 – 348/347 年)
苏格拉底的学生,其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了「理型论 (Theory of Forms/Ideas)」,认为我们感官所接触的现实世界只是不完美的复制品,真正实在的是永恒不变的「理型世界」。哲学的目标就是透过理性去认识理型,特别是最高的「善」的理型。其著作《理想国 (The Republic)》构建了一个以哲学家为王的理想城邦。
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 西元前 384 – 322 年)
柏拉图的学生,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型论,认为真实存在于可感知的个别事物之中。他创立了形式逻辑 (Formal Logic),提出「三段论」。他的哲学涵盖伦理学(强调「中庸之道」和追求「幸福 (Eudaimonia)」)、形上学(研究「存有」本身,提出「四因说」)、政治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
奥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 西元 354 – 430 年)
早期基督教最重要的思想家,将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教义结合。他探讨了原罪、自由意志、神恩与预定论等核心神学问题。其著作《忏悔录 (Confessions)》开创了自我反思文学的先河,他认为信仰是理解的前提(「为要明白而信仰」)。
托马斯·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1225 – 1274 年)
中世纪经院哲学 (Scholasticism) 的集大成者。他成功地将亚里斯多德的哲学体系与基督教神学融合,认为理性和信仰并不矛盾,而是可以互补的。他提出了五种证明上帝存在的论证(「五路证明」),其思想体系「托马斯主义」至今仍对天主教会有深远影响。
勒内·笛卡尔 (René Descartes, 1596 – 1650 年)
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他试图为知识寻找一个绝对可靠的基础,透过「普遍怀疑」,他发现唯一不可怀疑的是正在怀疑的「我」的存在,因此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 (Cogito, ergo sum)」。他建立了心物二元论,认为世界由思想(心灵)和广延(物质)两种实体构成。
巴鲁赫·斯宾诺莎 (Baruch Spinoza, 1632 – 1677 年)
笛卡尔之后的理性主义者,但他反对心物二元论。他提出了一元论,认为宇宙中只有一个实体,即「神或自然 (Deus sive Natura)」。心灵和物质都只是这个唯一实体的不同属性(样态)。他的伦理学旨在通过理解自然的必然性来获得心灵的平静与自由。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 – 1716 年)
他提出「单子论 (Monadology)」,认为宇宙是由无数个精神性的实体「单子」所构成。每个单子都是独立的、封闭的,但又能反映整个宇宙。上帝作为最完美的单子,在创造世界时,按照「充足理由律」和「预定和谐 (Pre-established harmony)」的原则,选择了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
约翰·洛克 (John Locke, 1632 – 1704 年)
英国经验主义的开创者。他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 (Tabula rasa)」,认为人类心灵在出生时如一块白板,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后天的感觉经验。他也是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天赋人权(生命、自由、财产)和社会契约论。
乔治·贝克莱 (George Berkeley, 1685 – 1753 年)
将经验主义推向极端的唯心主义者。他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 (Esse est percipi)」,认为事物的存在就在于它们被心灵所感知。所有我们认为的物质世界,实际上只是一系列在我们心中或上帝心中的观念。
大卫·休谟 (David Hume, 1711 – 1776 年)
彻底的怀疑论者。他将经验主义推到逻辑的终点,认为我们无法从经验中确切证明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它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习惯性联想。他对自我、实体和归纳法的批判,动摇了整个近代哲学的基础,并直接唤醒了康德。
格奥尔格·黑格尔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 – 1831 年)
德国唯心主义的顶峰。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认为整个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 (Absolute Spirit)」通过辩证法(正、反、合)不断自我展现和自我认识的过程。他主张「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其哲学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产生了巨大影响。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Ludwig Feuerbach, 1804 – 1872 年)
黑格尔左派的代表人物,一位唯物主义者。他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认为哲学应从感性的人出发。他对宗教的批判影响深远,认为「上帝」只是人类将自身本质(理性、情感、意志)异化和投射的对象。
阿图尔·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 1788 – 1860 年)
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他继承并改造了康德的哲学,认为「物自身」是盲目、非理性的「生命意志 (Will to Live)」。这个意志是所有生命痛苦和欲望的根源。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只有通过艺术沉思和禁欲主义的自我否定,才能暂时或永久地摆脱意志的奴役。
卡尔·马克思 (Karl Marx, 1818 – 1883 年) 与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 1820 – 1895 年)
他们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将黑格尔的辩证法颠倒过来,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社会的基础是经济(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文化)。他提出了「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并在《资本论》中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和「剩余价值」问题,预言其最终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弗里德里希·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1844 – 1900 年)
一位对传统道德和价值体系进行猛烈批判的哲学家。他宣称「上帝已死」,意指基督教道德和形上学基础的崩溃。他提出了「权力意志 (Will to Power)」作为生命的基本驱动力,并构想了能够超越传统道德、创造自身价值的「超人 (Übermensch)」。他还提出了「永恒轮回」的思想实验。
乔治·爱德华·摩尔 (G. E. Moore, 1873 – 1958 年)
分析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倡导常识实在论,捍卫普通人对外部世界的信念。在伦理学上,他批判了将「善」定义为任何自然属性(如快乐、功利)的企图,称之为「自然主义谬误 (Naturalistic Fallacy)」。
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Russell, 1872 – 1970 年)
分析哲学的另一位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逻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试图将哲学建立在严格的逻辑分析之上,其「逻辑原子主义 (Logical Atomism)」思想主张,世界由独立的原子事实构成,语言的任务就是精确地描绘这些事实。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1889 – 1951 年)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分为前后期。前期(《逻辑哲学论》)认为语言是世界的图像,哲学的任务是划清语言的界限,「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后期(《哲学研究》)转向,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其在具体「语言游戏 (Language-game)」中的「使用」,哲学的任务是治愈由误用语言而产生的思想疾病。
鲁道夫·卡尔纳普 (Rudolf Carnap, 1891 – 1970 年)
逻辑实证主义 (Logical Positivism) 的核心人物。他主张「可证实性原则」,认为一个命题只有在经验上可以被证实或证伪时,才是有意义的。形上学、伦理学和神学的命题因为无法被证实,所以是没有认知意义的。
卡尔·波普尔 (Karl Popper, 1902 – 1994 年)
他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者。在科学哲学上,他提出了「可证伪性 (Falsifiability)」作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认为科学理论的特征不是可以被证实,而是可以被经验所反驳。在政治哲学上,他批判历史决定论,倡导「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埃德蒙德·胡塞尔 (Edmund Husserl, 1859 – 1938 年)
现象学 (Phenomenology) 的创始人。他提出「回到事物本身 (To the things themselves!)」的口号,主张哲学应该搁置对外部世界是否存在的判断(现象学悬置),直接研究意识本身所呈现的纯粹现象和本质结构。
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1889 – 1976 年)
胡塞尔的学生,存在主义哲学的关键人物。他的巨著《存有与时间 (Being and Time)》将哲学的核心问题重新聚焦于「存有 (Being)」的意义。他通过分析人类的存有——「此在 (Dasein)」,揭示了此在是一种「在世存有」,其基本特征是「烦 (Care)」、「畏 (Angst)」以及「向死存有 (Being-towards-death)」。
弗拉基米尔·列宁 (Vladimir Lenin, 1870 – 1924 年)
他是一位革命家和政治理论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列宁主义。他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理论,并强调建立由职业革命家组成的先锋队政党的重要性,以及在资本主义薄弱环节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
毛泽东 (Mao Zedong, 1893 – 1976 年)
作为一位革命家和战略家,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哲学上,其核心贡献体现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实践论》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矛盾论》则系统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矛盾规律,特别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分析方法,成为其思想和战略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