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TedZhou 2025-10-18T11:42:21.000000Z 字数 3460 阅读 11

杨振宁:物理学巨擘的传奇一生(1922—2025)

传奇


杨振宁:物理学巨擘的传奇一生(1922—2025)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2025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合肥,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他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杨振宁先生于2025年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他的离世引发了全球科学界和华人社会的深切缅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1. 早年生活与教育背景

杨振宁于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注:10月1日为其护照登记日期,9月22日为公历出生日)。其父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母亲罗孟华。

家庭学术氛围浓厚,杨振宁自幼展现出极高天赋,4岁识字3000余个。13岁时,受詹姆斯·金斯(James Jeans)《神秘的宇宙》一书影响,立志从事物理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杨振宁随父辗转昆明。1938年,年仅16岁的他以高二学历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在联大期间,他与黄昆、张守廉并称“三剑客”。1942年本科毕业(导师吴大猷),1944年获硕士学位(导师王竹溪)。

1945年,杨振宁公费留学美国,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其博士生导师为“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在芝加哥期间,他还深受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和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等大师的影响。

2. 主要科学贡献

杨振宁的研究横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和量子场论等多个领域,其贡献深刻地重塑了现代物理学。

贡献名称 时间 合作者 主要内容与影响
杨-米尔斯理论 (Yang-Mills Theory) 1954年 罗伯特·米尔斯 (Robert Mills) 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论,将电磁作用的定域规范不变性推广至更复杂的对称群。该理论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核心基础,统一了强相互作用和电弱相互作用。杨振宁视其为一生最大贡献。
宇称不守恒 (Parity Non-conservation) 1956年 李政道 为解决θ-τ之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镜像对称)不守恒。1957年由吴健雄实验证实,颠覆了物理学基本假设。两人因此迅速共享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巴克斯特方程 (Yang-Baxter Equation) 1967年 (独立) 在统计力学和量子可积模型领域提出的关键方程。该方程对统计物理、多体问题、纽结理论乃至量子计算均产生深远影响。199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中,3位菲尔兹奖得主的工作均与之相关。
其他关键工作 1950s-1970s 李政道, 吴大峻 等 包括李-杨单位圆定理、非对角长程序 (ODLRO) 概念、朗道-杨定理、拜尔斯-杨定理、规范场与纤维丛的联系(与吴大峻合作)等。清华大学曾为其90寿辰刻录13项主要贡献。

3. 主要成就与奖项

杨振宁不仅是理论物理的巨匠,也是杰出的教育家和科学活动家。

4. 同行评价

总之,杨振宁的贡献(尤其是杨-米尔斯理论)被视为爱因斯坦之后,在“统一基本力”方面最接近爱因斯坦精神的成就。他是现代物理大厦的“构建者”和“设计师”,其规范场理论是标准模型的核心支柱,后续多项诺贝尔奖成果均建立在该理论之上。

5. 推动科教与中美交流

杨振宁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科教事业和中美学术交流。

6. 轶事趣闻

  1. 童年背书:杨振宁6岁时,父亲杨武之从美国归来,考他《龙文鞭影》,他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尽显神童天赋。
  2. 动手能力差:杨振宁小时候曾是个左撇子,而且从小动手能力就差。有一次,他用泥捏了一只鸡,被父母错认为是莲藕。
  3. “爆炸杨”:杨振宁被同学取笑为“哪有爆炸哪就有杨振宁”,人送外号“爆炸杨”。他初到美国时,曾希望参与实验研究,但常因为笨手笨脚,导致越帮越忙,最后便放弃了从事实验研究的念头。
  4. 空中写字:在普林斯顿与李政道合作期间,两人常因纸张短缺(或源于西南联大时的习惯),用手指在空中“写”公式,并用中文高声辩论,旁人无法理解。
  5. 打卦问前程:1959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曾用三枚硬币模拟《易经》筮法,占卜粒子物理未来20年的发展,得“渐”卦(上上签),两人大笑不止。
  6. 拜访邓稼先:1971年首次回国,他拜访了老同学、两弹元勋邓稼先。当邓稼先确认中国原子弹研制没有外国人参与时,杨振宁激动得躲进洗手间痛哭。
  7. 胡适的“得意门生”:1962年,胡适在一次酒会上风趣地说:他虽不懂物理,但他教出了吴健雄(验证宇称不守恒),吴健雄的老师(饶毓泰)的门生吴大猷,又教出了杨振宁和李政道。胡适因此自称“师公的师公”,未料当晚因过度兴奋突发心脏病逝世。

7. 晚年与逝世

晚年,杨振宁定居清华大学,持续推动科教事业。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的离世,标志着亲历20世纪物理学黄金时代并定义了21世纪物理学走向的一代巨擘最终谢幕。他曾说:“个人的生命在整个宇宙之间非常渺小”,但其留下的科学遗产与家国情怀,将永存世间。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