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控》理解产品演化
复杂系统的演化离不开历史进程和客观条件,是项目部与客户共同参与的一个演化过程。本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来阐释产品演化的特点。
集群特点
优点
- 可适应
规模越大,适应能力越强。例如一套系统只在一个地方试点,则只能满足该地区的需求,而通过不断的扩大试点范围,则会形成规模效应,各地点之间会形成联动,适应力提升。
- 可进化
生物演化时是通过不断改变DNA来适应环境的。不同的项目之间是互相参考的,会形成一种趋同效应,而又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保持一定的差异性。
- 弹性
例如微服务的扩展,可以适当根据需求来自动调配系统资源。
- 无限
- 新颖性
规模越大,则能涌现出的新特性越多,这些是单一系统无法实现的。
缺点
- 非最优
不是效率最高的一种组合方式。客观情况下世界从不完美。一个项目是不可能做到非常完美的,应拒绝追求这种完美,不要过度浪费人力物力在上面。而要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把重点放在保持其稳定性上。
- 不可控
一个人不可能把集群里所有的过程都完全控制住。生物不需要知道细胞是怎么运作的就能生存,上层看不到下层的运转过程和原理。集团不需要知道底层工人如何走路,只需要保持大趋势在预期范围内即可。
- 不可预测
未来无法预测,复杂系统的演化是没有方向的。系统功能修改是反复的过程,或者是称之为一种博弈,最终趋于一种稳定状态。
- 不可知
多个内部参数之间是相关关系,是网状的,而不是因果关系。系统越复杂,则不可能通过修改单一变量来完成既定目标。
- 非即刻
进行一项调整后,需要等非常长的时间才能得到系统的反馈。量变引起质变,改变的反馈不是即时的。
协作
做事可以:去中心,建目标。
通过自下而上的管理,来达到共同协作的目的。首先要保证团队的价值观一致,然后一起向同一个目标前进。越是官僚化的团队,会出现个人高效,但团队低效的情况,同时要警惕个人自由主义。核心思想是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降低沟通成本,增强团队的执行能力。
不存在一套无敌的方案,通过完整的体系,完整的制度执行下去就能把一个公司管理好。宗教刚开始成立时是为了指引个人不断突破自身的限制,追求思想自由。制度和各种规程的建立刚开始是为了给团队提供统一的沟通桥梁,降低沟通成本,这样更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不是反过来限制创新。最理想的情况是能让员工在自由、无打扰的环境下专注于解决当前的重要问题。
系统推广
只有找出使用系统的主要用户群体,使这些主要用户都参与其中才是系统能否成功推广的关键。
决定项目验收的主要因素是有话语权的反对者,需重点关注并满足其需求。
造物九律
引用kk《失控》一书中描述的大自然构建复杂系统的方式:
- 分布式
蜂群意识、经济体行为、超级电脑的思维,以及我的生命都分布在众多更小的单元上(这些单元自身也可能是分布式的)。当总体大于各部分的简单和时,那多出来的部分(也就是从无中生出的有)就分布于各部分之中。无论何时,当我们从无中得到某物,总会发现它衍生自许多相互作用的更小的部件。我们所能发现的最有趣的奇迹——生命、智力、进化,全都根植于大型分布式系统中。
我的理解是:一个节点可能是一个模块,或者是一个地区,众多地区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集群。
- 自下而上的控制
当分布式网络中的一切都互相连接起来时,一切都会同时发生。这时,遍及各处而且快速变化的问题都会围绕涌现的中央权威环行。因此全面控制必须由自身最底层相互连接的行动通过并行方式来完成,而非出于中央指令的行为。群体能够引导自己,而且在快速、大规模的异质性变化领域中,只有群体能引导自己。要想无中生有,控制必然依赖于简单性的底层。
我的理解是:复杂系统最终会发展为去中心化的系统,所有服务都各司其职,协同工作。先构建简单的功能,在简单的功能上去实现更复杂的功能,复杂系统是由若干个小模块所组成,而每一个小模块其实只能实现很简单的功能,但整合到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大型系统,而这个大型系统若需要调整时需要多个模块之间协同调整。
- 递增收益
每当你使用一个想法、一种语言或者一项技能时,你都在强化它、巩固它并使其更具被重用的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正反馈或滚雪球。成功孕育成功。这条社会动力学原则在《新约》中表述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更多。”任何改变其所处环境以使其产出更多的事物,玩的都是收益递增的游戏。任何大型和可持续的系统玩的也是这样的游戏。这一定律在经济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以及人类心理学中都起作用。地球上的生命改变着地球以产生更多的生命。信心建立起信心,秩序造就更多的秩序。既得者得之。
我的理解是:刚开始都是杂乱无章的,通过不断的强化和筛选,把符合要求的功能保留,不符合的删除,有点类似于生命体的适者生存。慢慢的构建起单个区域的秩序,最后构建整体的秩序。
- 模块化生长
创造一个能运转的复杂系统的唯一途径就是先从一个能运转的简单系统开始。试图未加培育就立即启用高度复杂的组织,如智力或市场经济,注定走向失败。整合一个大草原需要时间,哪怕你手中已掌握了所有分块。我们需要时间来让每个部分与其他部分相磨合。通过将简单且能独立运作的模块逐步组装起来,复杂性就诞生了。
我的理解是:不要试图从一开始就尝试构建复杂系统,那样是徒劳而且效率低下的。可以从最简单的开始做起,用生长的眼光去看,有耐心的给予时间去慢慢调整,把简单的事情都做好了,再依次集成,就成为了复杂的系统。
- 边界最大化
世界产生于差异性。千篇一律的实体必须通过偶尔发生的颠覆性革命来适应世界,一个不小心就可能灰飞烟灭。另一方面,彼此差异的实体则可以通过每天都在发生的数以千计的微小变革来适应世界,处于一种永不静止但却不会死掉的状态中。多样性垂青于那些天高皇帝远的边远之地,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那些混乱时刻,以及那些被孤立的群族。在经济学、生态学、进化论和体制模型中,健康的边缘能够加快它们的适应过程,增加抗扰力,并且几乎总是创新的源泉。
我的理解是:不同的部门的项目其实是一个生态,偶尔会有某一个生物发生基因突变而产生新的特性,这种特性会持续的相互影响下去。
- 鼓励犯错误
小把戏只能得逞一时,到人人会耍时就不灵了。若想超凡脱俗,就需要想出新的游戏,或是开创新的领域。而跳出传统方法、游戏或是领域的举动,又很难同犯错误区别开来。就算是天才们最天马行空的行为,归根结底也是一种试错行为。“犯错和越轨,皆为上帝之安排”,诗人威廉·布莱克这样写道。无论随机还是刻意的错误,都必然成为任何创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化可以看作是一种系统化的错误管理机制。
我的理解是:未来是无法预测的,摆在面前有许多条路,但也许只有少数几条能走通,则要不断的尝试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通过不断试错来创新。
- 不求最优化,但求多目标
简单的机器可以非常高效,而复杂的适应性机器则做不到。一个复杂结构中会有许多个“主子”,系统不能厚此薄彼。与其费劲将任一功能最优化,不如使多数功能“足够好”,这才是大型系统的生存之道。举个例子,一个适应性系统必须权衡是应该拓展已知的成功途径(优化当前策略),还是分出资源来开辟新路(因此把精力浪费在试用效率低下的方法上)。在任一复杂实体中,纠缠在一起的驱动因素是如此之多,以致于不可能明了究竟是什么因素可以使系统生存下来。生存是一个多指向的目标。而多数有机体更是多指向的,它们只是某个碰巧可行的变种,而非蛋白质、基因或器官的精确组合。无中生有讲究的不是高雅,只要能运行,就棒极了。
我的理解是:最优化的系统是不存在的,复杂的系统只要能满足稳定运行的基本需求,就不要为某一个重点去优化,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去保证它不断演化即可。
- 谋求持久的不均衡态
静止不变和过于剧烈的变化都无益于创造。好的创造就犹如一曲优美的爵士乐,不仅要有平稳的旋律,还要不时地爆发出激昂的音节。均衡即死亡。然而,一个系统若不能在某个平衡点上保持稳定,就几乎等同于引发爆炸,必然会迅速灭亡。没有事物能既处于平衡态又处于失衡态。但某种事物可以处于持久的不均衡态——仿佛在永不停歇、永不衰落的边缘上冲浪。创造的神奇之处正是要在这个流动的临界点上安家落户,这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我的理解是:均衡即死亡,要想让一个系统永远保持活力,需要不断的从外部向内部注入能量。系统小的缺陷频繁发生是为了避免发生大的无法挽回的缺陷。同时适当的增加扰乱,能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 变自生变
变化本身是可以结构化的。这也是大型复杂系统的做法:协调变化。当多个复杂系统构建成一个特大系统的时候,每个系统就开始影响直至最终改变其他系统的组织结构。也就是说,如果游戏规则的订立是由下而上,则处在底层的相互作用的力量就有可能在运行期间改变游戏的规则。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使系统产生变化的规则自身也产生了变化。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进化是关于个体如何随时间而变化的学说。而深层进化,按其可能的正式定义——则是关于改变个体的规则如何随时间而变化的学说。要做到从无中生出最多的有,你就必须要有能自我变化的规则。
我的理解是:一个系统一旦成熟,就会一直持续运转下去。我们无法决定系统的发展方向,只能由系统自己去决定向哪个方向进化。
总结
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冰冷的机器,而是一个能呼吸、有自己想法的生物。
参考:
王仁远:从凯文凯利失控角度解读王安石变法
造物九律:如何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