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xrtgavin 2020-11-28T11:24:41.000000Z 字数 8003 阅读 6861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已发布


Chap #1

哲学史

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
陪审团的翻译不好,应该译为“临时裁决委员会”。
公元前4世纪,苏格拉底被古希腊陪审团判死,而正是苏格拉底的怀疑开启了人类的理性之门,也使苏格拉底成为西方哲学的开山鼻祖。

历史的车轮足足用了2100年,又重新压回了同一寸车辙。

Chap #2 公元前 300 年

哲学史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的老师。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生活在雅典。
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生活在马其顿(雅典西北部)。
亚历山大攻下雅典,统一亚欧非,建立亚历山大帝国。死后瞬间分裂,被更强大的罗马帝国取代。
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对文化采取“包容”态度,希腊哲学,幸存。
几乎同一时间,秦始皇统一中国。秦朝对文化采取“统一”态度,秦始皇认为要统一疆土,先统一文化,不能“百家争鸣”。

个人观点

苏格拉底的怀疑,柏拉图的思辨,亚里士多德的百科知识,为西方文明种下了理性、批判、科学的种子。
亚历山大对多民族文化的包容,使得文化交融。但也导致了,欧洲一直无法成为一个统一的国。
同一时期,孔子、孟子、荀子,中国的文化百家争鸣。 秦始皇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度量衡,统一了中国。

历史证明了要想实现多民族的统一,必先统一文化。
再看当今美国,世界多国多民族人民的大熔炉,其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

Chap #3

宗教史

犹太人,先有犹太教,后从犹太教发展出基督教。
二者都信奉上帝,认为存在救世主,区别是基督教认为耶稣就是救世主,犹太教不承认耶稣是救世主,反而认为基督教是异端,所以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
二者都信奉旧约,只有基督教信奉新约。
旧约记录耶稣降生之前的事,新约记录耶稣降生之后的事。

基督教是后起之秀,处于弱势地位。
保罗,一名罗马人(当时罗马人高其他所有民族一等),将基督教传给非犹太人。
当时的人们喜欢辩论,思辨乃哲学所长。在基督教的传播过程中,保罗利用哲学的思辨,著成《保罗书信》(圣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了基督教的影响力。
起初的传教活动不受任何人欢迎

  1. 犹太教认为基督教是异端
  2. 犹太教和基督教都是犹太人的宗教,排斥异族
  3. 非犹太人信封自己宗教的神,而基督教信奉唯一的神

除此而外,哲学还为基督教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奥古斯丁皈依基督教以后,解决了长久困扰基督教的逻辑弱点:《圣经》说上帝是全知、全能和全善的,那为什么会允许人间存在这么多丑恶和痛苦?

奥古斯丁的解释:上帝是善的,而上帝的善表现在上帝对人类的行为要进行公正的赏罚。那么既然要赏罚,前提就是人类必须拥有自由意志,必须能自己选择行善还是作恶,否则人类就不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段解释暗示了一个意思:和消除人世间的所有恶行相比,自由更重要。

哲学史:教父哲学时期(2~5世纪)

教父哲学时代,哲学被处于弱势地位的基督教用来作为辩论的理论工具。然而,宗教有各种不可质疑的信条,而哲学本是无拘无束的怀疑,二者在本质上不可调和。有人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比作希腊人留给基督教的“特洛伊木马”

Chap #4

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用暴力来解决的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宗教史

罗马帝国一直迫害基督徒,说明基督教的势力已经对帝国统治造成威胁。
基督教征服罗马主要有两个武器:对知识分子,用的是希腊哲学;对下层人民,用的是众生平等的理念。

早期的古希腊时代、亚历山大帝国时代,实行民主制。
罗马帝国时代,则有了皇帝,实行独裁。戴克里先树立皇威,总结历史,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每一部分设立皇帝、副皇帝。继续迫害基督教。

戴克里先退位后,西罗马帝国副皇帝君士坦丁军事能力卓著,统一了整个罗马帝国。统一过程中鬼使神差认为自己受到基督徒的启示,大获全胜。因此颁布《米兰赦令》,在整个罗马帝国大力推行基督教,并禁止其他宗教。从此,基督教成为国教,得到大力推广,其所受到的迫害也将加倍施予如今的“异教徒”身上。

Chap #5

成为正统的基督教,不再依赖哲学作为思想武器,开始大力打击报复异教徒和坚持怀疑精神的哲学。哲学家们为了保存典籍,逃跑至古罗马帝国边境(叙利亚附近),背靠阿拉伯国家,夹缝中求生存,只为保护古籍。

阿拉伯国家中,伊斯兰教兴起,军事力量强大。与罗马帝国成立之初时相同,阿拉伯国家对文化也采取包容态度,发起“百年翻译运动”,花钱供养哲学家们翻译典籍,这才保住了珍贵的哲学文献。

十字军东征,屡次失败,被阿拉伯国家打得抬不起头。于是,想在思想上瓦解敌人。开始大量翻译阿拉伯文献,哲学典籍重新流回欧洲。几经周折,颠沛流离。

Chap #6 经院哲学(11~14世纪)

希腊哲学再度返回欧洲,基督教已经成为罗马国教700年,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分裂成多个民族国家,但基督教一直保留,而且势力剧增,在宗教领域早已天下无敌。此时,神父们闲来无事,又开始讨论起神学问题,希腊哲学再次被用来作为理论武器。

由于哲学在思辨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当时神学家们的对神学问题的激烈辩论,再次掀起哲学学习热潮,几乎每个教会学校都会教授哲学,哲学进入“经院哲学”时代。

此时的哲学,地位卑贱,只能为宗教提供“辩论”服务。

Chap #7

-- 西方人 中国人
对待宗教的态度 虔诚,严肃 实用
宗教领袖(教皇)VS 国家统治者 教皇势力远大于统治阶级 宗教为统治阶级服务
封建制度 仆人的仆人不是你的仆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现世 VS 来世 轻现世(因为短暂),重来世 重现世,轻来世

一个人人都噤若寒蝉的时代

基督教手握圣经,拥有对圣经的解释权,属于规则制定者;开办学校,掌握所有受教育者,掌握话语权。在欧洲,基督教垄断了所有信息,掌权者很自然地维护自身利益,排除异己,形成威权统治,遍布耳目,让人民检举人民。

Chap #8

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东罗马帝国还有东正教。

导致教派分裂的原因:

原基督教成为天主教,加尔文重新解释《圣经》,创办新教。教会中心在日内瓦。

Chap #9

宗教追求绝对的相信,独断且排除异己。
而哲学追求怀疑,怀疑是思考的起点,也是思考成果的验收官,能避免独断论。

Chap #10 笛卡尔

近代哲学第一人笛卡尔,久居荷兰。除此之外,荷兰还是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原因:

  1. 荷兰因为地势低,无法从事农业,故商业发达(智者乐水是有一定道理的)。
  2. 商业发达的国家普遍对外来文化包容,被宗教束缚少,更言论自由。
  3. 大家都是商人,彼此不信任,不想让任何人独裁,所以成立共和制国家,选举。
  4. 言论自由,则吸引优秀的学者、商人、哲学家。

笛卡尔的怀疑论:如何证明我所处的世界是真实的?
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因为“我怀疑”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是真实存在的。

西方哲学是数学式哲学,讲究逻辑、推理、演绎。
中国哲学是比喻式哲学,讲究意境、文采。

Chap #11

笛卡尔试图模拟欧式几何的方法,寻找到一个高于客观世界,能解释一切事物的真理。

Chap #12

形而上学:超脱于物理世界之上的道理

Chap #13

二元论: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自我的内心世界,另一部分是外部世界。
二元论对指导我们生活有很大作用,其揭示了一切痛苦最终都是精神痛苦,因为外部世界施加于你的痛苦最终也要由自我的内心世界表达。所以,我们只要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容易获得幸福。
其次,二元论还暗含了一个道理,既然死亡是未来必然存在的痛苦,无法避免,那么对于未来任意时刻存在的痛苦,当下都无需恐惧、担忧。因为恐惧和担忧均无意义,未来的痛苦永远在原地等候。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何解释?

Chap #14

唯我论和目的论,均属唯心主义

Chap #15 斯宾诺莎

进一步完善笛卡尔“基于几何构建哲学研究体系”的理想,提出“实体”的概念。

Chap #16 理性主义 VS 经验主义

-- 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
代表人物 数学派哲学家,笛卡尔、斯宾诺莎 科学派
研究方法 基于公设,推理演绎 归纳法
优点 严谨 产生新知识
缺点 不产生新知识,而且公设未必可靠 产生的知识仅经过有限经验的检验,永远有出错的可能

Chap #17 莱布尼茨,数学家,理性主义者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彼此辩论,双方都无法说服对方。

Chap #18 #19 机械论,也称唯物主义

对于理论的评判标准:

  1. 是否可预测未来,即对未来具有指导作用
  2. 简洁

旷世天才牛顿,提出力学三定律,极大地拓宽了科学可解释的范畴,缩小了宗教、唯心主义的势力范围。 随着科学可解释的事物越来越多,机械论(唯物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符合科学发现的规律,机械地按规律运行)的威信越来越高。

唯物主义偏重经验主义,但既不同于理性主义,也不同于经验主义。唯物主义讲求实用。对理性主义嗤之以鼻,认为是空谈;经验主义一直受“经验是否可靠”的困惑,唯物主义坚定的认为只有经验可靠。

机械论:用物理规律解释包括人的意志在内的一切事物
机械论的缺点:无法解释意识。

科学的局限性:科学依赖于经验,而在无法产生意识的领域,就没有经验,科学就无法解释。

Chap #20 决定论,机械论的必然推论

决定论:万事万物均由物质决定,物质均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如:牛顿的力学三定律)
决定论如何解释意识?
认为意识不过是各种神经、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Chap #21 休谟的怀疑论

休谟结合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中的精华,给知识下了定义,他认为只有两种知识是可信的:

  1. 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休谟认为几何属于这类知识,但是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的哲学体系不符合这类知识,因为他们提出的公设不是知识。
  2. 经验。休谟承认经验本身是知识,但却否定因果律,因为因果律本身无法从有限的经验获得。规律本身即意味着无限次的重复原因,都会出现相同的结果,而人类的所有经验之和仍是有限。

个人疑问:几何也是有公设的啊?

综上,休谟在理性主义一方挑选了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却承认几何属于第一类知识,而忽视欧式几何公设的合理性(很可能是受当时的数学研究水平限制);在经验主义一方肯定了经验的价值,却否定了科学的根基“因果律”,认为因果律无法从经验获得,因而不属于可信的知识的范畴。

至此,知识的范围已经狭窄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1. 失去了公设的逻辑推理,只能作为理论工具,本身不产生新知识
  2. 没有了因果律作为根基,科学沦为了有限经验的集合,失去了预测未来的能力

Chap #22 怀疑论 VS 决定论,哲学(休谟)VS 科学

-- 怀疑论 决定论
代表人物 休谟 科学家
主要观点 因果律不可靠,即科学的根基不可靠 坚信因果律
推论 科学不可靠 万事万物的运行符合某种因果律,所谓的自由则沦为某种早已预先设定好的结果

一边是否认科学给人类带来的信心,一边是否认自由意志的存在,哪个都不好受。

Chap #23

插播宗教史,宗教唯一的权利来源就是信仰。而伴随着技术进步(主要是印刷术),哲学、科学、人本思想的普及,宗教势力不断被削弱。到了18世纪,最后一间宗教审判所关闭。

Chap #24/25 康德,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物自体:无法被人类理性所认识的存在
先天认知模式:人类只能通过先天认知模式这唯一的途径对物自体进行观察,所有人的先天认知模式是一致的。所谓“先天”,也即“先验”,即先天认知模式是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如:时间、空间的概念。
表象:经过先天认知模式加工过后的物自体的样子

那么,康德是如何解决休谟的怀疑论与科学的决定论之间的矛盾呢?
康德认为,人类的经验均来自表象的世界,那么,人类理性的研究对象也仅限于表象的世界,而因果律是一种先天认知模式,也就是说,表象的世界符合因果律。至此,人类可以继续研究科学,探究表象世界的规律,不用担心休谟的”怀疑一切“。人类的意识就是物自体,属于无法被观察到、无法被人类理性认识的存在。
至此,康德通过限制理性可认识的范围,使得理性适用于表象的世界,承认了科学的合理性和价值;与此同时,给“物自体”罩上了“先天认知模式”这一360度无死角的保护壳,使得理性无法触碰“物自体”一毫,又给自由意志留下了存在的空间

Chap #26 黑格尔,“正——反——合”辩证法,形而上学的高峰,形而上学从此后继无人

前人都是将人与世界独立开来,认为存在永恒真理。黑格尔认为人与世界相互影响,主张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否定孤立的静止的真理观。

辩证法和中庸很像,但比中庸更高级。中庸仅强调不走极端,在正与反之间选取平衡点。但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新的合题可以解释老的正题与反题,也会引入新的反题,如此发展,周而复始,最终揭示世界本来的面目。

Chap #27/28/29 叔本华,生命意志与悲观主义

在康德构建的形而上学世界里,认为“物自体”即生命意志。
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可以总结为:康德的形而上学 + 佛教的禁欲观

叔本华认为人是由生命意志驱动的,各种欲望就是生命意志的体现,人不过是受生命意志摆弄的玩偶。

欲望无法实现,痛苦;欲望实现了,空虚。人生不过是不断地在空虚与痛苦之间打摆。

所以,叔本华主张禁欲,通过苦行僧似的修行消灭欲望,抵抗生命意志。

Chap #30

过渡性段落:基于理性的哲学研究受到非理性的冲击。

Chap #31/32 尼采,权力意志

弱者的权利意志表现:
强者的权利意志表现:

奴隶道德:也称为弱者道德。主张谦卑、礼让,主张以“禁止”为主。
贵族道德:也称为强者道德。勇于创新,勇于冒险,特立独行,主张以“鼓励”为主。

个人观点

康德提出的形而上学世界简洁、完美,很有说服力,但也存在漏洞。

首先,既然人类观察到的“表象”世界是对“物自体”世界加工而成,也即“表象”是“物自体”在“先天认知模式”下的投影,也就是说“物自体”是驱动“表象”世界的本源,也即“表象”的因。

其次,康德限制了理性可认识的范畴,也即宣告了人类还有理性之外的浩瀚海洋无法认识和理解,对于如此乐于探索的人类而言,怎么可能不去探寻呢?

黑格尔、叔本华、尼采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研究“物自体”,尝试揭露“物自体”到底想干嘛?不同的是,黑格尔将整个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试图揭示世界的进化方向;叔本华和尼采将个人的意识作为物自体来研究,试图揭示意识如何影响人类行为。

从笛卡尔到康德,哲学研究一直在以纯粹的理性为依据,试图建立一个普适的可以解释万事万物的“形而上学”世界。康德的“物自体”开启了哲学新的篇章,使得人们认识到理性的局限性。后来的叔本华、尼采已经将哲学的注意力转向非理性方向。

Chap #33 克尔凯郭尔

人生苦(欲望、恐惧、死亡)
=> 形而上学解决不了个人问题
=> 形而上学追求普遍真理
=> 普遍真理解决不了个人问题
=> 真理主观化
=> 信仰

Chap #34

过渡性段落:科学的大跃进发展,使得机械论重新抬头,但机械论对自由意志的剥夺问题犹在,引出辩证唯物主义。

Chap #35/36 进化论及其影响

进化论使得科学研究的范围扩大至有机物,而且理论本身简洁、有大量实物例证(主要是化石)。其影响主要包括:

Chap #37 辩证唯物主义

与黑格尔提出的“辩证法”的相同点:

与黑格尔提出的“辩证法”的不同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机械论、决定论)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存在的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虽然好用,但对人生的安慰作用有限。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无论如何都挣脱不了的自然规律

Chap #38 罗素,英国段正淳

Chap #39 维特根斯坦,巨富之子,哲学天才

Chap #40 逻辑实证主义

哲学危机:从笛卡尔到现在,几百年过去了,哲学家们还无法解决一些基本问题,而科学已经不管根基是否牢靠地茁壮发展。
罗素看到了科学严谨的一面(主要是受欧式几何的启发),提出开发一套形式化语言,作为哲学家们的研究语言。结果证来证去,发现仅有对经验的描述性语句符合逻辑规则,并不能得出任何结论。

Chap #41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者看到了科学实用的一面(根基不牢?who care)

Chap #42 科学说:我不信先验理性

一个数学家尝试去掉欧式几何第五公设,结果论证出一套全新的符合逻辑规则的非欧几何。非欧几何恰好在相对论中得到应用,证实了休谟对先验理性的怀疑。

牛顿力学 相对论
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独立的 广义相对论:时空是一个概念
认为质量和能量是独立的 狭义相对论:质能是一个概念,原子弹的理论基础

Chap #43 科学说:人的认识能力有限

康德认为人只能认识表象世界,罗素提出的逻辑实证主义则把人类的认识能力局限在符合逻辑实证规则的语言命题内,休谟认为人类不可能了解因果律,都变相承认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有限,但一直无法找到实证。

本章提出了几个证明人类认识能力有限的实证:

  1. 相对论提出“光速不可突破”,人类对宇宙的观测能力有限,观测距离即光速X时间,而宇宙很大很大,人类存在的时间 X 光速仍无法触碰宇宙边缘
  2. 量子力学的发展、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认为无法准确预测电子下一刻的位置
  3. 科学无法解释意识
  4. 弗洛伊德发现潜意识,而潜意识是非理性的,无法用理性的方法进行研究,潜意识的发现缩小了心理学的影响范围

Chap #44 科学说:我自己也不靠谱

以相对论代替牛顿力学的过程为论据,证明科学遵从实用主义。
补充论据:

  1. 即使相对论比牛顿力学精确,机械制造厂商们依然遵从牛顿力学建造机械,因为精度足够,且更简单实用。
  2. 生物分子符合物理定律,完全可以逐一研究组成器官的单个分子,再聚合成器官的功能,而现实是生物学家们将器官看做一个整体研究,更简单,更实用

结论:科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理论。

Chap #45-49

哲学问题(不可被经验验证):

在非经验世界,引出主观真理的主要论证过程:

结论:

世界观 客观经验世界 主观经验世界 非经验世界
举例 星球运行规律 听一首歌的感受 形而上学
认识论 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 主观经验和个人喜好 信仰或者不可知论

开脑洞的观点:

我暂时不信宗教,我该做什么: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