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rtgavin
2019-12-31T13:25:02.000000Z
字数 2942
阅读 727
已发布
最近看到了一个我坐在屏幕前看完都会鼓掌的视频:Cheng Lou - On the Spectrum of Abstraction at react-europe 2016。基于对该视频理解,本文试图回答为什么「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道理是具体问题的泛化,即抽象;具体问题是道理的具化。比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一个抽象,其表达了两层含义:
其一,个体与时代的关系。尽管一叶扁舟遭遇不幸,沉船了,但时代的洪流依然滚滚向前,不曾停留。
其二,个体之间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尽管你这颗歪脖树病倒了,但你周围的其他树依然生机勃勃。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最容易想起这两句诗呢?
场景#1、当你生病住院,在病房的楼上看着路上人来人往的时候;
场景#2、当你抑郁沮丧、情绪消沉,其他人精神饱满、奋斗拼搏的时候;
场景#3、当新的科技层出不穷,而你感觉自己要被淘汰的时候;
...
OK,既然道理是具体问题的抽象,那么,衡量道理的好坏就等价于衡量抽象的好坏。
衡量一个抽象有两个维度的指标:
其一是可达性。可达性指一个道理可以被应用到多少具体的场景,一个道理的抽象程度越高,其可触达的具体场景则越多。但与此同时,其离具体场景的距离也越远。
其二是有用性。有用性用来衡量一个道理与具体场景之间的距离,一个道理距离具体场景越近,则越有用。但于此同时,其抽象程度也越低,也就是可达的具体场景更少。
除此之外,抽象是有成本的。回头看一下我们开篇提到的三个场景,哪个场景下你更容易想到诗句?我是在 场景#1 下最容易想到,这意味着对于我来说,场景#1 抽象到诗句的成本最低。相对来说,场景#2/3 更难联想到诗句,即抽象成本更高。
注:这里为了简化,我们假设从具体的场景抽象到道理的成本,与从道理具化到具体场景的成本相同,这也大体符合直觉。
那么,我们最需要什么样的道理呢?能够解决我们具体问题的、成本最低的道理,即能够覆盖所有绿色节点的、成本最低的抽象。上图中的红圈给出了该场景下的最优选择。
OK,背景知识讲完了,现在回到问题:为什么「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一方面孜孜以求地搜集道理,渴望拥有智慧,一方面又责怪这些道理并没有什么帮助,因为道理的抽象程度太高,虽然其可以触达现实世界中大量的具体问题,但离我们当下的困境太远了。
一个人的经历越丰富,其积累的具体场景越多,其越容易感受到道理的力量。
思考题,运用上述分析框架:
1、以中国人的智商,富强完全没悬念,迟早的问题。可是以现有的价值观,想成为文明的灯塔,打造一个山巅之城也是妄想。
——《拉长距离看中国》下的网友评论
2、三类人:自我燃烧型、可燃型、阻燃型
自我燃烧型的人有强烈的内部驱动力,在安全的前提下,总想做点什么,无需外力驱使。
可燃型的人需要借助外力点燃,造梦者完美契合他们的需求,乔布斯、马云、罗永浩都是这类具有现实扭曲立场的造梦者。
阻燃型的人拒绝改变、自甘坠落,最好找一个强权领导,挥鞭抽着使自己跟上大部队。
现实中,大多数人是可燃型,但点燃方式差异巨大。
3、温柔、敏感是公主病,而你却没有公主命。
——观《Hello!树先生》有感
4、复杂软件产品的研发效率和人数根本不成正比。研发人数越多,消耗在计划和沟通上的成本就会额外增加,导致研发边际效能严重下降。读过《人月神话》的人必然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如果产品的模块化设计程度较低,那么这种叠加的研发投入还会带来质量和用户体验的灾难。
——《SaaS行业即将迎来的顿悟》
5、直观的幻象,就是能轻易绕过人们理性的防线。
——佚名
6、个体为了打破常规的生活、寻找新鲜感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企业为了消灭不确定性,使社会按其预期发展,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7、谈到竞争的优点时,有一条是说高强度的竞争能激发人的潜能,有利于创新。可真的是这样么?确实有一部分创新来自竞争,但更多的创新来自:
不要拔高竞争对社会的贡献。与竞争带来的些微好处相比,竞争带来的苦难更值得警惕(一战、二战)。以今日之科技,我们有能力让善良的乞丐生活的好于上个世纪的帝王,与其为永恒的稀缺杀红了眼,不如为自己合理的生活不懈抗争。
8、我理想中的世界,是一个所有不贪婪的人都遇不上难事的世界。
——林欣浩
9、
知识分子是拥有常识和智性的那个群体。他们无需有特别深邃的见解,重要的是坚持常识——常识往往会遗忘。
知识分子和网络、媒体、出版的关联巨大,这是他发声的传播途径。因此,如果要控制知识分子,切断这些传播途径就够了。这种魔术叫壮士断腕,如果我们不想面对社会肌体的病痛,打打麻药,或者干脆切断,这也是一种治疗方法,愚者和疯子,往往这样选择。
鲁迅的魅力,宵小之徒都领教过。写文学作品时,鲁迅是作家;批判社会时,他是知识分子;做研究时,又成了学者;讲道理时,便成为思想家。
学者身上的书生气弄不好,就变成了令人嘲笑的对象。“寻章摘句老雕虫”,说的是一类学者,他们在字里行间寻找某种确乎的注释。
优秀作家的代表性文章被视为对语言运用的典范,也成为教材中的必修科目,大学中的重点研究对象。一类作家是对语言文体有贡献的,他们推进或改进了叙事的结构和原则。而另一类作家则不,他们的重心可能是在构建宏大的故事规模,使其如何引人入胜,当你沉浸其中,会忘了文体这回事——语言太好,或许会干扰阅读的实质。还有一类作家,疯狂的写作以致半途累死,这与另一类作家正好相反,另一类产量很少却占据重要地位。
在一个“生”与“死”变幻莫测的大时代中,关于尊严的知识是否应该放弃,这对于知识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放弃是活着的诱惑,不放弃是尊严的诱惑。
子夏说君子三变,要“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一看就有威仪,接触起来又很温和,讲起话来斩钉截铁、句句在理。
人首先是个自然人,然后才是社会人,最后才是专业人。
——摘自《富人想当官员,官员想当学者,学者想当富人 | 单读
》
1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
11、大公司圈养年轻人,海底捞圈养顾客。
12、我们总是误以为「特定领域的能力者在所有领域都是能力者」,又没有能力辨别「未被世俗成功认可的人是不是某个领域的能力者」。
13、观点就是观点,再严密的逻辑也是观点,缺少事实支撑;事实就是事实,毫无逻辑也是事实,从来无人证实世界符合逻辑。高超的谎言都是由精挑细选的事实堆砌出来的。
14、如果你打开一个 App 没有目的,那么可能你就是 App 的目的。
15、领袖必须是个务实者和现实主义者,但说起话来又得像个梦想家与理想主义者
——豆瓣网友短评《狂热分子》
1、匿名回答:一个人到底绝望到什么程度能让他想要去死?
命太苦了,依然选择匿名,不接受怜悯与帮助。
2、林大鼻医生的回答:北京协和医院有多牛?
总有些高贵让你流泪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