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DATASOURCE 2015-09-15T15:23:08.000000Z 字数 6017 阅读 3461

差分约束系统

图论 最短路


简述

差分约束系统(system of difference constraints),是求解关于一组变数的特殊不等式组之方法。如果一个系统由n个变量和m个约束条件组成,其中每个约束条件形如 xj - xi <= bk(i,j∈[1,n],k∈[1,m]),则称其为差分约束系统(system of difference constraints)。亦即,差分约束系统是求解关于一组变量的特殊不等式组的方法。

算法

比如有这样一组不等式:

X1X2<=0
X1X5<=1
X2X5<=1
X3X1<=5
X4X1<=4
X4X3<=1
X5X3<=3
X5X4<=3

全都是两个未知数的差小于等于某个常数(大于等于也可以,因为左右乘以-1就可以化成小于等于)。这样的不等式组就称作差分约束系统。
这个不等式组要么无解,要么就有无数组解。因为如果有一组解{X1, X2, ..., Xn}的话,那么对于任何一个常数k,{X1 + k, X2 + k, ..., Xn + k}肯定也是一组解,因为任何两个数同时加一个数之后,它们的差是不变的,那么这个差分约束系统中的所有不等式都不会被破坏。

差分约束系统的解法利用到了单源最短路径问题中的三角形不等式。即对于任何一条边u -> v,都有:

d(v)<=d(u)+w(u,v)

其中d(u)和d(v)是从源点分别到点u和点v的最短路径的权值,w(u, v)是边u -> v1的权值。
显然以上不等式就是

d(v)d(u)<=w(u,v)
.这个形式正好和差分约束系统中的不等式形式相同。于是我们就可以把一个差分约束系统转化成一张图,每个未知数Xi对应图中的一个顶点Vi,把所有不等式都化成图中的一条边。对于不等式
XiXj<=c
,把它化成三角形不等式:
Xi<=Xj+c
,就可以化成边Vj -> Vi,权值为c。最后,我们在这张图上求一次单源最短路径,这些三角形不等式就会全部都满足了,因为它是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性质嘛。
话说回来,所谓单源最短路径,当然要有一个源点,然后再求这个源点到其他所有点的最短路径。那么源点在哪呢?我们不妨自已造一个。以上面的不等式组为例,我们就再新加一个未知数X0。然后对原来的每个未知数都对X0随便加一个不等式(这个不等式当然也要和其它不等式形式相同,即两个未知数的差小于等于某个常数)。我们索性就全都写成
XnX0<=0
,于是这个差分约束系统中就多出了下列不等式:
X1X0<=0
X2X0<=0
X3X0<=0
X4X0<=0
X5X0<=0

对于这5个不等式,也在图中建出相应的边。最后形成的图如下:

图1

图中的每一条边都代表差分约束系统中的一个不等式。现在以V0为源点,求单源最短路径。最终得到的V0到Vn的最短路径长度就是Xn的一个解。从图1中可以看到,这组解是{-5, -3, 0, -1, -4}。当然把每个数都加上10也是一组解:{5, 7, 10, 9, 6}。但是这组解只满足不等式组(1),也就是原先的差分约束系统;而不满足不等式组(2),也就是我们后来加上去的那些不等式。当然这是无关紧要的,因为X0本来就是个局外人,是我们后来加上去的,满不满足与X0有关的不等式我们并不在乎。
也有可能出现无解的情况,也就是从源点到某一个顶点不存在最短路径。也说是图中存在负权的圈。这一点我就不展开了,请自已参看最短路径问题的一些基本定理。
其实,对于图1来说,它代表的一组解其实是{0, -5, -3, 0, -1, -4},也就是说X0的值也在这组解当中。但是X0的值是无可争议的,既然是以它作为源点求的最短路径,那么源点到它的最短路径长度当然是0了。因此,实际上我们解的这个差分约束系统无形中又存在一个条件: X0 = 0 也就是说在不等式组(1)、(2)组成的差分约束系统的前提下,再把其中的一个未知数的值定死。这样的情况在实际问题中是很常见的。比如一个问题表面上给出了一些不等式,但还隐藏着一些不等式,比如所有未知数都大于等于0或者都不能超过某个上限之类的。比如上面的不等式组(2)就规定了所有未知数都小于等于0。

对于这种有一个未知数定死的差分约束系统,还有一个有趣的性质,那就是通过最短路径算法求出来的一组解当中,所有未知数都达到最大值。下面我来粗略地证明一下,这个证明过程要结合Bellman-Ford算法的过程来说明。
假设X0是定死的;X1到Xn在满足所有约束的情况下可以取到的最大值分别为M1、M2、……、Mn(当然我们不知道它们的值是多少);解出的源点到每个点的最短路径长度为D1、D2、……、Dn。
基本的Bellman-Ford算法是一开始初始化D1到Dn都是无穷大。然后检查所有的边对应的三角形不等式,一但发现有不满足三角形不等式的情况,则更新对应的D值。最后求出来的D1到Dn就是源点到每个点的最短路径长度。
如果我们一开始初始化D1、D2、……、Dn的值分别为M1、M2、……、Mn,则由于它们全都满足三角形不等式(我们刚才已经假设M1到Mn是一组合法的解),则Bellman-Ford算法不会再更新任合D值,则最后得出的解就是M1、M2、……、Mn。
好了,现在知道了,初始值无穷大时,算出来的是D1、D2、……、Dn;初始值比较小的时候算出来的则是M1、M2、……、Mn。大家用的是同样的算法,同样的计算过程,总不可能初始值大的算出来的结果反而小吧。所以D1、D2、……、Dn就是M1、M2、……、Mn。

那么如果在一个未知数定死的情况下,要求其它所有未知数的最小值怎么办?只要反过来求最长路径就可以了。最长路径中的三角不等式与最短路径中相反:

d(v)>=d(u)+w(u,v)
也就是
d(v)d(u)>=w(u,v)

所以建图的时候要先把所有不等式化成大于等于号的。其它各种过程,包括证明为什么解出的是最小值的证法,都完全类似。

总结

  • 第一: 感觉难点在于建图
  • 第二:
    ①:对于差分不等式,a - b <= c ,建一条 b 到 a 的权值为 c 的边,求的是最短路,得到的是最大值
    ②:对于不等式 a - b >= c ,建一条 b 到 a 的权值为 c 的边,求的是最长路,得到的是最小值
    ③:存在负环的话是无解
    ④:求不出最短路(dist[ ]没有得到更新)的话是任意解
  • 第三: 一种建图方法:
    设x[i]是第i位置(或时刻)的值(跟所求值的属性一样),那么把x[i]看成数列,前n项和为s[n],则x[i] = s[i] - s[i-1];
    那么这样就可以最起码建立起类似这样的一个关系:0 <= s[i] - s[i-1] <= 1;
    其他关系就要去题目探索了

一些例题

POJ 1201

  • 题意: 第一行输入n,下面输入n个限制条件,条件的格式为 ai bi ci, 0<=ai<=bi<=50000,1<=ci<=bi-ai+1.表示在线段[ai,bi]上至少选ci个点,使被选出的点的个数最少而且满足所有的限制条件,输出这个最小值。
  • 分析:设s[i]指的是从所给所有集合并集的左端点到i的最少要取多少元素, 则对于每组给定的 ai bi ci, 有不等式
    s[bi+1]s[ai]>=ci
    成立, 整理可得
    s[ai]s[bi+1]<=ci
    于是,可以建一条 ai 到 bi + 1 权值为 -ci 的边,最后对于每一个相邻的整点,i, i + 1,我们可以想到这里面可选的点最多有1个最少有0个,所以加边
    i, i + 1, 1
    i + 1, i, 0
    到此,建图完成。
  • 代码如下
  1. #include <queue>
  2. #include <cstdio>
  3. #include <iostream>
  4. #include <algorithm>
  5. using namespace std;
  6. const int MAXN = 51010;
  7. const int MAXE = 160010;
  8. struct Edge{
  9. int v, w, nxt;
  10. };
  11. int n, m, ecnt;
  12. bool vis[MAXN];
  13. Edge edge[MAXE];
  14. long long dis[MAXN];
  15. int head[MAXN], val[MAXN], cnt[MAXN];
  16. void init(){
  17. ecnt = 0;
  18. memset(cnt, 0, sizeof(cnt));
  19. memset(edge, 0, sizeof(edge));
  20. memset(head, -1, sizeof(head));
  21. fill(dis, dis + MAXN, (1 << 29));
  22. }
  23. void addEdge(int u, int v, int w){
  24. edge[ecnt].v = v;
  25. edge[ecnt].w = w;
  26. edge[ecnt].nxt = head[u];
  27. head[u] = ecnt++;
  28. }
  29. bool SPFA(int src){
  30. queue <int> que;
  31. que.push(src);
  32. vis[src] = true;
  33. dis[src] = 0;
  34. int u, v;
  35. while(!que.empty()){
  36. u = que.front();
  37. que.pop();
  38. vis[u] = false;
  39. cnt[u]++;
  40. if(cnt[u] > n) return false;
  41. for(int i = head[u]; i + 1; i = edge[i].nxt){
  42. v = edge[i].v;
  43. if(dis[v] > dis[u] + edge[i].w){
  44. dis[v] = dis[u] + edge[i].w;
  45. if(!vis[v]){
  46. que.push(v);
  47. vis[v] = true;
  48. }
  49. }
  50. }
  51. }
  52. return true;
  53. }
  54. int main(){
  55. while(scanf("%d", &n) != EOF){
  56. init();
  57. int l, r, w, s = 51050, t = 0;
  58. for(int i = 0; i < n; i++){
  59. scanf("%d%d%d", &l, &r, &w);
  60. l++, r++;
  61. addEdge(r, l - 1, -w);
  62. s = min(s, l);
  63. t = max(t, r);
  64. }
  65. for(int i = s; i <= t; i++){
  66. addEdge(i - 1, i, 1);
  67. addEdge(i, i - 1, 0);
  68. }
  69. if(SPFA(t)) printf("%lld\n", -dis[s - 1]);
  70. else printf("0\n");
  71. }
  72. return 0;
  73. }

HDU 3666

  • 题意:给你一个N*M的矩阵,求是否存在两列数a1,a2,a3...an 和 b1,b2.....bm使得对矩阵中的每个数进行下面的操作之后的值在[L,U]之间,操作为:a[i] * map[i][j] / b[j]。 N,M<=400
  • 分析:要求是否满足
    L<=a[i]map[i][j]/b[j]<=R
    现将该式整理,使其符合正常的差分约束的等式,两边同时取 log 得到
    log(L/mp[i][j])<=log(a[i])log(b[j])<=log(R/mp[i][j])
    将 a[i] 编号置为 1--n, b[j] 的编号置为 n + 1--n + 2, 分解上面的公式得到
    log(b[j])log(a[i])<=log(mp[i][j]/L)
    log(a[i])log(b[j])<=log(R/mp[i][j])
    有此可以得到建边方法:
    i, j + n, log(mp[i][j] / L)
    j + n, i, log(R / mp[i][j])
    到此改题就被解决了
  • 代码如下
  1. #include <cmath>
  2. #include <stack>
  3. #include <cstdio>
  4. #include <iostream>
  5. #include <algorithm>
  6. using namespace std;
  7. const int MAXN = 840;
  8. const int MAXE = 321000;
  9. struct Edge{
  10. int v, nxt;
  11. double w;
  12. };
  13. int n, m, ecnt;
  14. int cnt[MAXN];
  15. bool vis[MAXN];
  16. int head[MAXN];
  17. Edge edge[MAXE];
  18. double dis[MAXN];
  19. void init(){
  20. ecnt = 0;
  21. memset(cnt, 0, sizeof(cnt));
  22. memset(vis, 0, sizeof(vis));
  23. memset(edge, 0, sizeof(edge));
  24. memset(head, -1, sizeof(head));
  25. //fill(dis, dis + MAXN, (1 << 29));
  26. }
  27. void addEdge(int u, int v, double w){
  28. edge[ecnt].v = v;
  29. edge[ecnt].w = w;
  30. edge[ecnt].nxt = head[u];
  31. head[u] = ecnt++;
  32. }
  33. bool SPFA(int src){
  34. stack <int> sta;
  35. int num = sqrt((double)(n + m + 1));
  36. for(src = 1; src <= n + m; src++){
  37. vis[src] = true;
  38. sta.push(src);
  39. dis[src] = 0;
  40. cnt[src]++;
  41. }
  42. while(!sta.empty()){
  43. int u = sta.top();
  44. sta.pop();
  45. vis[u] = false;
  46. for(int i = head[u]; i + 1; i = edge[i].nxt){
  47. int v = edge[i].v;
  48. if(dis[v] > dis[u] + edge[i].w){
  49. dis[v] = dis[u] + edge[i].w;
  50. if(!vis[v]){
  51. sta.push(v);
  52. cnt[v]++;
  53. if(cnt[v] > num) return false;
  54. vis[v] = true;
  55. }
  56. }
  57. }
  58. }
  59. return true;
  60. }
  61. int main(){
  62. double l, r;
  63. while(scanf("%d%d%lf%lf", &n, &m, &l, &r) != EOF){
  64. init();
  65. int v;
  66. for(int i = 1; i <= n; i++)
  67. for(int j = 1; j <= m; j++){
  68. scanf("%d", &v);
  69. addEdge(j + n, i, log(r / v));
  70. addEdge(i, j + n, log(v / l));
  71. //addEdge(j + n, i, log(v / l));
  72. //addEdge(i, j + n, log(r / v));
  73. }
  74. if(SPFA(1)) printf("YES\n");
  75. else printf("NO\n");
  76. }
  77. return 0;
  78. }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