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sfeet
2017-10-13T22:03:20.000000Z
字数 2752
阅读 1038
软工实践
一个结合了日记记录和心理治疗功能的App。主要针对的是教育程度高中以上的用户。
项目背景
如果说当今年轻一代的人们正处于一种普遍心理亚健康的状态似乎毫不为过。不久前的一个“日本地铁西装男生忍泪啃面包”的小动图火了一段时间,转发的人纷纷表示对来自城市的压力深有同感。无论是简书还是微博等等,也不时能看到那些心里压抑无所适从的话语,而自厌、孤独的情绪也油然而生。
我认识的大多数人,对于心理问题几乎都表示“我没病”,更别提什么需要治疗、需要心理医生。但当负面情绪扑面而来的时候,有见过拼命忍着眼泪也不愿意向人倾诉的,有见过绕操场一圈圈跑到哭的,有见过暴饮暴食的,都没能有一个更好的、更温和的解决方式。
而通过阅读心理文章来更认识行为、获取慰藉的方式,可以说是我亲身体会到最平和和有力的方式。在和一个可能将成为真实用户的学妹的交流中,她也提到那些客观的阐述性的心理文章,有时候比起对方主观上的安慰常常会更有心灵救赎感。而通过调查发现,对于心理文章的普遍认知度不是太高,且阅读此类文章的频率仅仅是偶尔遇见会读一读,因此我们将用根据情绪分析来推荐相关文章来节省用户筛选的时间,起到更有针对性的目的。
项目描述
这个项目的主打是“日记式记录+个性化推荐心理文章”。用户可以通过文字、音频等多种方式记录心情,并根据用户近段时间的记录内容推荐一系列心理文章供用户翻阅。同时,用户可以选择将某些记录已匿名的方式随机发送给部分陌生人,对方可以匿名的给予回复,对话是一对一的匿名进行,不向外公开。(后期可能会加入“向心理咨询师匿名咨询”的付费功能。)
1.结合用户记录情绪化分析的心理文章推荐(最大亮点)
2.心理记录隐私化,营造私人空间感
3.匿名分享、匿名沟通
1.以增加用户数量的方式获得收益
2.为一些心理公众号或心理学者推广好的文章来获得收益
3.与校方或其他需要辅助心理治疗工具的团体合作
(偏向公益性,追求用户体验,不内置广告)
甲类用户
心理情况:
没有重大心理创伤,但偶尔有负面情绪却往往郁结在心、没有较好的解决方式。
典型情况描述:
A.朋友心情不好,莫名其妙的和我吵了一架,我不理解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B.虽然和女朋友在一起很久了,但我还是对她的一些小毛病难以容忍,是我的问题吗?
C.别人眼里的我总是阳光开朗的样子,可我却偶尔会在非常热闹的集体中感到孤独,其实独处的时候可能更令我放松。
典型使用场景:
心情很郁闷,但觉得是自己私人的事情没必要向别人去说,于是写下了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和想法,也许还有试图去客观的分析原因,也许能得出一定的结论,在自我对话中逐渐感到心情平和。
对该类用户的定义:
用户数量较多,而其遇到的问题往往是不能通过普通的舒缓心情的方式(诸如听歌看电影等)得到更深度的彻底解决。将是此项目最大的受众群体。
乙类用户
心理情况:
曾有过感情或其他方面的重大心理创伤、或来自原生家庭的重大负面阴影,虽然已经不再常有强烈的负面情绪,但性格和处事方面有受到一定的影响。
典型情况描述:
A.虽然经历过感情创伤,但现在感情美满,却仍然时常有不安全感,觉得需要放弃自己的权利去满足才能获得对方的认可。
B.对待婚姻不自然,闪婚秒离,经历了两段婚姻,现在终于找回生活的主动权(苏紫紫事件)。
典型使用场景:
对待一些小事常常有很深刻的认识,偶尔会记录下来之后回阅。但发的记录不多,以阅读心理文章获得更深的自我认知和翻阅和回应他人的分享记录为主。
对该类用户的定义:
用户数量不多,但能最好和最充分的使用这个项目。
丙类用户
心理情况:
没什么大毛病,对生活相对乐观,能较快的化解负面情绪。
典型情况描述:
虽然和朋友吵了一架,但被哥们拉着一起吃了顿烧烤现在心情爆炸好,觉得其实都是小事,一切都可以解决。
典型使用场景:
虽然觉得发记录挺麻烦的,但还是很乐于偶尔看看心理文章。
对该类用户的定义:
只用到了项目的核心功能之一,可能吸引力不大。
丁类用户
心理情况:
未知。
典型情况描述:
闲着没事干。
典型使用场景:
点进匿名分享区,发一些垃圾信息。
对该类用户的定义:
恶劣的破坏性用户。
问卷回收情况:
问卷数据分析:
您的年龄是?
您使用手机APP记录内容的频率是?
您认为您记录的内容被浏览、互动的方式中,哪种更好?
您对心理学方面了解多少?
您的心理状况如何?
您对咨询心理咨询老师/医生怎么看?
其他的想法或建议:
Q:阅读相关心理的文章这种方式是否合理,是不是真的能够帮助到有心理治疗需求的人呢?
A:如果你们的智能分析足够合理的话,这个办法确实是可以帮助到这方面的人的,可能能够舒缓他们的现状。但这主要是针对那些正常人。如果是抑郁症的人,他们是对外界不感兴趣的,可能不喜欢去阅读那些文章,这种需要人为介入干预。
Q:我们担心这个匿名分享心情、匿名回复的模块会因为回复人本身因素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A:所以需要注意危机干预,可以先小范围的试一试,然后看一下评价怎么样。
(下文仍用Q表示我,A表示用户)
A:我高三的时候经常压力很大,想要一个“可以匿名地记录和展示自己的内心”的APP,但查了很多类似的app,都没有很符合期望的。有一段时间使用过“青春印记”。但是这个软件虽然他画面是很小清新的,但是太小众了体现不出它的功能,它的功能是匿名发心情,但是主打是匿名表白,但是使用的人太少,大部分你想表白的人是看不到的。
Q:匿名发心情和匿名表白的功能,为什么不用qq空间的匿名墙呢?
A:匿名墙太随机了,没有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你过几天可能就找不到你自己发的消息了。我认为如果要开发一个app的话,我希望这个app能给我一个有种自己的小空间的感觉,我可以选择有的心情段子跟人分享,有的心情段子只能自己翻阅,可以有一个类似日记本一样的,你过了很久之后还可以通过时间检索看到自己以前的心情。
Q:你听过微信公众号knowyourself吗?如果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以阅读相对客观阐述的心理文章的方式会不会得到一定的慰藉呢?
A:我很少玩微信,但是确实有时候这种比较专业的文章救赎感真的很强,还有类似的也可以推送一些歌呀电视剧电影啊书籍啊,但是这个可能运作起来会比较麻烦。我觉得这个APP里面推荐文章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很多记录空白的用户其实就是去通过观看别人的心情而获得救赎的,因为有些人确实心里很难受,但是不会用言语来表达。